劉亦菲:成熟是越過千山萬水,卻有一顆從不混沌的心

劉亦菲:成熟是越過千山萬水,卻有一顆從不混沌的心

劉亦菲

盛名之時未成年

劉亦菲第一次在大多數人眼中出現的時候,還是在張恨水原著改編的電視劇《金粉世家》中飾演白秀珠,人設是比她當時實際年齡大了好幾歲的豪門小姐,她在戲中穿著民國時的淑女服飾,身材高挑,妝容精緻。雖然這是劉亦菲第一次主演的電視劇,但當年在央視頻道黃金檔首播後就獲得了高達7.68% 的平均收視率,很多人深深地記住了她,甚至並沒有意識到,她還是一個少女。

自此,這個尚在青春期的姑娘紅了,因為幾乎沒人見過像她一樣美得不像真人的女子,如同一個漂亮的芭比娃娃,頗有幾分“此女只應天上有”的意味。劉亦菲開始受到遠多於同齡人的關注,那時,她接受了很多采訪,答問的時候規規矩矩,很愛笑,始終挺拔著腰背—這個習慣保留到了今天,聊的話題和每個同齡女孩也並無太大差異,比如收藏了滿屋子的水晶,嚮往成為奧黛麗?赫本那樣的女人,覺得布拉德?皮特是全世界最帥的男人,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期待。

人們對她充滿好奇,像劉亦菲這樣清澈的女孩兒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她曾在微博上曬出媽媽、外婆年輕時候的照片,笑稱自己是“家裡長得最不好看的”。十歲那年,劉亦菲被送進紐約陌生的學校,敏感而細膩地面對陌生的人和環境,但她從未想過要逃避。雖然看似是保護在象牙塔裡的公主,其實自小便早早走出去看了這大千世界,面對和適應著生活環境的轉換。

回來之後的事,大家都再熟悉不過。15 歲起,這個女孩就開始在星途接連畫上驚歎號。《金粉世家》、《天龍八部》、《仙劍奇俠傳》……不過18 歲的劉亦菲,已經接連拍了好幾部拿得出手的電視劇作品,身負盛名。在她18 歲生日前幾天,她還在準備去日本接受聲樂、舞蹈及日文特訓,和所有同齡少女一樣,她也很愛艾薇兒的輕搖滾,王菲的歌是K T V 必點曲目。一年多後,她出了一張同名專輯,甚至還有一張日語專輯《All My Words》,是元氣滿滿的甜美少女風,現在聽也很好聽。除了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她還找到了心之所向—她嘗試過唱歌,但仍然清楚地知道,只有演戲才是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這幾乎是從三歲時就認定的事情,那年,劉亦菲因為一本滿是好萊塢電影海報的掛曆萌生了“演員夢”,幼小的她指著掛曆跟姥姥說:“將來我也想像他們那樣。”

她用很淡然的態度聊起自己的拍攝《神鵰俠侶》的經歷,那時的電視劇拍攝條件艱苦:冬天跳進冰河;雨天在泥水裡滾;每天都要吊威亞在幾十米的高空中拍高難度動作;最長一次試過兩天三夜沒睡覺,艱苦卓絕的拍攝過程,讓她對錶演生出敬畏之心。未曾想,卻因這個角色讓她成為小龍女的最佳代言人,多年以後,劉亦菲版的小龍女成為了大家心目中最經典的熒幕形象之一,而劉亦菲自己也沒想到,還會有另一位“姑姑”在十幾年後的未來等待著她。

現在再回頭看,那一段時間對劉亦菲而言,可以算作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水嶺,正彷徨在十字路口的她,剛剛成年,就要為自己選擇未來的方向。

劉亦菲:成熟是越過千山萬水,卻有一顆從不混沌的心

劉亦菲

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奧義

之後幾年,在電影中摸爬滾打的劉亦菲在公眾眼中已經脫胎換骨,她沒再演電視劇。依舊柔和的外表之下平添了一股鋒利之氣,那氣場雖細微,離近了卻能察覺到。巨星圍繞下的劉亦菲以20 歲之年紀簽約好萊塢著名經紀公司,她的面目依然美好清澈,她的脊背仍然挺直著,但她已真正地成為了一個明星。

《功夫之王》後,她突然給自己放了兩年的長假,去洛杉磯遊學。她推掉了很多工作,褪下錦衣華服,剝離了一個尚且貪戀“明星”光環的自己,重新走進校園當起了學生,學習表演、武術、語言、舞蹈……她在蟄伏,等待一個被喚醒的契機。一盤棋局賭生死,《圍棋少女》這本全冊鮮有對白的小說終於在她耳邊將她喚醒,她開始覺得,“我才開始真正是個演員”。這一段看似沉靜的蟄伏,卻是更重要的成長與自我覺醒。

甫一進入這個行業便獲得盛名,在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還未真正成型的年紀,但劉亦菲對最初理想的堅定信念從未改變過,對生命的認知、對自我的認知,都是從角色的體驗中獲得的,現在,劉亦菲仍然認為,表演是她人生裡最重要的事。

曾經的小龍女和趙靈兒這兩個經典角色,讓劉亦菲成為觀眾心目中無可取代的“神仙姐姐”,這稱號伴隨她至今。但近幾年,她似乎不再只是大家一直以來認知中的那個“仙女”了,你常常可以在她身上發現一點小叛逆的成分。去巴黎時裝週Dior 秀場看秀時,她內穿休閒牛仔褲,外搭Dior2017 春夏系列新品仙女裙,落落大方地出現在大家面前,被指“看個秀就撩到了全世界”。拍攝本期BAZAAR封面之前,她也直言曾想嘗試一組暗黑系偏歌特風格的片子。拍攝時自己收拾好行李就去了巴黎,鏡頭裡也常常捕捉到她大口吃甜點的樣貌,聊天時觸發笑點就忽然笑趴在床上,採訪結束時也是自己拿著鑰匙獨自下地庫開車回家,輕裝簡從,面目坦然得彷彿自己並不是那個萬眾矚目的明星。大家眼中劉亦菲也許是“仙”出新境界的夢幻雙魚,但實際上她是個腳踏實地的、接地氣的處女座。私底下的時候,“仙”這個“包袱”並不存在。對劉亦菲來講,敢於去分析自己和麵對自己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課題,認清“我是誰”,並能夠直面最真實的自己,也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經歷的最重要的成長。

除了演戲,閱讀也是劉亦菲不斷向自己提問並尋求答案的過程。她愛讀書,這成了“世人皆知的秘密”,通過讀書的方式向內傾聽自己最真實的心聲。她讀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朗達?拜恩的《秘密》、尼爾?唐納德?沃爾什的《與神對話》,從而領會到“活在當下”和“外人如何看待你無關緊要,最重要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奧義。她又找來福柯、黑格爾、弗洛伊德的著作去鑽研,以此來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當視野變開闊以後,很多事不是隻有一個答案或方向,它其實有更多的可能性。

轉換了思路以後,她開始用直覺挑選喜歡的角色,哪怕之前沒有看過導演的作品,或者劇本有不合邏輯的地方,但她會想:它有沒有閃光點?如果閃光點放大,其他的問題可不可以解決?如果別人不能幫你解決,你自己能不能解決?她不會再因為一點問題就推拒,最後卻發現,通常自己擔心的,結果反而會變成最出彩的部分。《戀愛通告》、《倩女幽魂》、《鴻門宴》、《銅雀臺》、《四大名捕》、《露水紅顏》、《第三種愛情》、《夜孔雀》、《原來你還在這裡》、《營救飛虎隊》、《一代妖精》、《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心已打開,她勇敢嘗試各種各樣的角色,時間在她身上鍛造出一種年輕的成熟感,這是劉亦菲最好的時光,因為她明白了自己的心,明白任何標籤貼到自己身上都不用撕下,“就算它們將我全身都貼滿,我該是什麼人還是什麼人”。她清清楚楚地知道,所有的糾結不過“其實就是看你敢不敢用自己的自信心撐起膽量”。

劉亦菲不再給自己設定任何限制,那些所謂不同的題材、類型在她眼裡都不是劃分一部作品、一個角色的標準,只有她自己有賦予自己熱愛的角色意義的權利。原本處女座給自己安排好一切才有安全感的特性也被她打破,這幾年她做的事,一直都是在踩自己的雷區,因為在她看來,真正的安全感,是從自己願意冒險的那一刻開始。

劉亦菲:成熟是越過千山萬水,卻有一顆從不混沌的心

劉亦菲

已經修煉到可以輕裝上陣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開拍前,再一次見到劉亦菲,她正處在清空自己的階段。對她來講,每一個角色都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所以在進入之前,她會盡可能地把外界所有紛雜事物屏蔽掉,甚至屬於她自己的東西也都去除,然後靜心等待去變身成另一個人。

接演白淺,在別人看來是她的一次迴歸,但對於她顯然不是,她喜歡這個角色的原因在於,這是一個心理能量極強的人,“既有人的細膩,也有動物的能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劉亦菲就是白淺上神本人。她並不想以小龍女、趙靈兒的狀態去延續觀眾對她的想象,在這個角色上,她投注了更多內在的思考。當然,她也可以完成任務地去演,安全區就是大家都能想象的樣子,但她想要的不是這樣,“我不一定要觀眾能GE T 到我的點,可能我的狀態和挖掘的程度,跟我自己預期的也還有差距,但我就是想做這樣的一個探索。”

她已經修煉到可以輕裝上陣,不再揹負壓力去塑造角色,“只要自己不給自己限制,沒人能給你限制。”在她看來,壓力其實就是雜念的一部分。當你總想著迎合別人,或者想通過角色來糾正外界對你的看法,你自然會被束住手腳;而當你專注在角色,專注在自身的時候,這種壓力也就不存在了。

之後,劉亦菲又接了《一代妖精》,是因為她覺得演狐狸還沒有演夠,可拿到劇本時,她形容自己還是懵圈了,因為跟接的時候看到的不一樣了,但既然改了,那就迎難而上,這是她現在對待工作的態度。當然,演喜劇對她是很大的挑戰,喜劇是看上去輕鬆,實際卻是最難的一種表演形式,並不是演員喜形於色地笑,觀眾就會跟著笑。“如果沒有邏輯的話,我自己是沒法演的。”

戲裡,她演一個“很生猛、很爺們、很二”的狐妖白纖楚,在她的世界裡,沒有世俗的條條框框在,也不知道人際交往應該的狀態,就是這一個點,讓劉亦菲可以G E T 到她喜感的部分。她的表演方式就是放飛自我,著重描畫這隻狐妖的“野性”。而作為大家心目中演“仙、妖”的不二人選,劉亦菲更偏愛的還是“妖”,因為在她看來,“妖比較有能量”。

在進入表演狀態的時候,她會分不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也因此,她能切實地感受到自己的分裂人格,“我有時候會變成一個‘瘋子’,這裡的瘋子指的是演戲的時候‘打碎’自己成為角色的時候,這是一個很極致的狀態。

我覺得演員劉亦菲不是一個戴著面具的我,反而是一個更真實的我。”

而對她來講,每拍完一部戲,她這一段的人生旅程就結束了,對角色的愛,從開始到結束的那一刻,就已封存,接下來所有的一切,票房的成敗、口碑的好壞,都與己無關。這曾經是她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但漸漸變成了她的一種人生觀。“是的,我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可能比較唯心,但這種活法,讓我知道自己的重心在哪裡。”她曾在微博上寫過這樣的一段話,“當內心平靜,看波浪起伏也是安逸的風景。反之風景再美,也隔著一層嘈雜的聲音。”

劉亦菲:成熟是越過千山萬水,卻有一顆從不混沌的心

劉亦菲

在路上才是人生的終極奧義

再見到劉亦菲,她剛參加完巴黎時裝週回到北京,封面拍攝就在巴黎完成,在之前的溝通中,她曾經想嘗試一組暗黑系偏歌特風格的片子,但看到Dior這一季仙氣飄飄的服裝後,她也欣然接受了拍攝方案的調整。去年她說到自己最大的變化是,從一個很軸的人,到學會了變通,而變通不代表妥協,只是去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當下的劉亦菲,正處在休眠期。睡懶覺、看書、運動,就是她的養生方式。創作和休息,對於她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她越來越發現,創作時她是最快樂的,因為專注,而休息的時候會喪失那種專注,“現在變得不愛想事,也不敏感,大腦是停滯的,不知道是不是看《最強大腦》把自己給看笨了。”

逗貓,看宋小寶和文松的小品,追《最強大腦》,是她最近生活的日常。為此,她還買了個魔方,因為不服氣,覺得轉魔方就是憑運氣的事,玩了兩次,只能扔到一邊認輸。等高線那一期,她想,可能是他們的視角或者觀察點不同,鑽研了半天后,還是放棄。不得不承認,有些人是可以把大腦用到極致的,而我等凡人,只能歎為觀止。

她又略有些惆悵地說起了她家的東東,小時候愛黏著她,大了有自己的事兒,對她總是愛搭不理的。“但貓真的是一個值得學習的物種,因為它很當下。今天它在這個家裡過得很好,如果有一天走丟了,它還是會泰然處之,繼續過自己的生活,反而是作為主人的你會受不了。”

做完訪問,劉亦菲準備去逛一逛書店—這是她傳統的習慣,卻又感慨,北京已經沒有什麼可以逛的書店了。“國貿和三里屯的書店,剛開那會兒還挺好,但現在好書越來越少,種類也沒有那麼多了,逼著你上網買。”她買書,每一次都是被隨意翻看到的某句話戳中,一見傾心了,才帶回家,她喜歡的是這個過程。而在網上,就只能看簡介,少了那種緣分的牽引。在書店,她會戴帽子,但是不戴口罩、墨鏡,“戴上墨鏡,太黑了,在室內看不清書。”在專注於自己書中的世界的時候,人群對她來說不是困擾,更何況“大家眼睛都看著書呢,誰會看你。”

什麼類型的書她都會看,對所有自己沒有接觸過的領域都有好奇心,就像之後她要拍類似科幻題材的電影,就去找了一堆相關的資料惡補。她還有一種本事是,只要接觸了,就一定能想辦法讓自己愛上並鑽研進去。幾天前在巴黎,蘇芒還給她“安利”了經濟學的書,她準備找時間來讀一讀,“雖然不懂,但當‘天書’看也是好的。”

劉亦菲屬於開智晚但覺醒早的那一類,不瞭解她的人會想,她彷彿一夜長大,但在她看來,年齡真的不是界定成熟的標準,閱歷也不是,“很多人越過千山萬水,一樣過得混沌,我覺得還是要看機緣。”

劉亦菲依舊在不斷校正著自己,當下的她追求的境界是“放飛自我”,雖然從表面看,她越來越恣意隨性了,但離真正心靈的放飛仍有很長一段距離。而回看過去這幾年的成長,她覺得彷彿是畫了一個圓,中間有幾年是特別清醒的,但此刻似乎又回到了那個既是起點又是終點的位置,要重新開啟探索的旅程,但人生不就是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路上。而“在路上”,也才是人生的終極奧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