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唱法和咽音唱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摘要:關閉唱法和咽音唱法其實都是聲樂教學中的概念而已。不同流派的聲樂老師,會發明一些自己才用的聲樂概念,這是為了教學方便。比如跟學生說“你唱這句需要用一點咽音”,總比說“你唱這句需要用8月29日課上我示範的唱法”要強得多吧。

關閉唱法和咽音唱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關閉唱法和咽音唱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所以不同流派對同一個名詞的定義不同,完全可能。一個唱法用不同的流派來解釋,給出的名詞不同,也是正常的。這時候互相討論很容易出現驢唇不對馬嘴的情況。所以,這些名詞用來自家教學即可,互相之間交流沒必要。

我們來看看網絡上對咽音唱法和關閉唱法的定義。

關閉唱法是一種複合到閉合狀態上的動作,可以直接用於演唱所以稱之為唱法沒有問題。關閉是指氣流通過聲帶時聲帶開口部分依靠聲帶肌肉(具體什麼名字忘記了)在聲帶邊緣形成張力,形成邊緣化發聲,所以關閉的英文名為Edge(邊緣化)。

咽音練聲法(注意是練聲法,咽音本身是不能直接成為唱法的,類似於籃球、足球運動員做針對性的力量訓練),旨在擯棄外部肌肉以及形成“管道”,也包括了邊緣化能力(關閉能力)的訓練。比如說張大口的練習便是鍛鍊抬軟顎、舌根的力量,作為形成咽音管道的基礎;再比如搖下巴便是一種放鬆下巴的練習,而低咽音、哼咽音等又包含了邊緣化能力的訓練。

關閉唱法和咽音唱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我們回到“關閉唱法”,這個概念是潘乃憲提出的,所以到底什麼是“關閉唱法”,他說了算。至於說西方聲樂或者說學院派聲樂有沒有這個概念,至少我沒發現。西方的所謂掩蓋唱法,跟潘老的“關閉”沒有關係,不是一回事。

至於“咽音唱法”,基本上現在都拿林俊卿博士的視頻來舉例。問題是那個視頻一看就是文革時期搞出來的東西啊,裡面不科學的東西很多。現在的聲樂流派用這個詞,更多的是牽強附會。

這也是現在小規模聲樂教學機構的主流:牽強附會一些網上流行的詞彙,搞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說法,來吸引學生。

雖然我這麼說目測是在黑聲樂教學機構,尤其是小機構,但其實並不是。教學並不需要科學,只要做好了示範,讓學生知道努力的方向就是好的教學,至於你起什麼名詞,無所謂。

關閉唱法和咽音唱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瞭解更多”進行系統的學習或使用手機百渡一下“說話式唱法”進行系統的學習,讓老師幫你做一個專業的發聲測試,先找到你的問題幫你調整一下)

另外提一句,流行唱法不要去練林俊卿或者練一點皮毛就行了,練多了沒好處,會把音色練得過分明亮和堅硬,而且練起來難度真的很大。SLS或者MM的練習做好了就夠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