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暑假作業何以讓家長普遍不滿?

白天上班,晚上和雙休日代寫“作業”,暑假進度條推進一大半,家長們越來越“焦慮”。要說為啥,“還不是暑假作業鬧的。”這邊剛剛搞定孩子的培訓課程,那邊各式各樣的暑期實踐,又讓家長“抓狂”。帶孩子來一場研學旅行,旅行感悟要做成數字報;來一場科學、數學的課外實踐,也要製作一大堆報告和論文……有家長感嘆,“上大學寫論文、做報告,也沒這麼集中地忙過啊。”(8月8日《現代快報》)

暑假過半,不少家長白天忙上班,晚上和雙休日忙為孩子“代寫”作業。不少學校佈置的花式暑假作業之所以讓家長普遍不滿,其原因有二:

一是花式暑假作業超越了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比如南京市民查女士孩子所在學校佈置了一道研學旅行作業,要求去一處人文景點參觀,並寫下參觀感受。有的孩子發在微信公眾號裡的文章圖文並茂,還配有精美的視頻。這些連許多家長都不會完成的有相當技術含量的“作業”,怎麼可能是由一個小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呢?另一位開學讀五年級的陳同學要完成4項實踐性的作業,分別是科學課、語文課、研究性作業和雛鷹假日小隊。這些作業每個都要進行實地探訪,然後製作PPT、做報告,有的還要寫小論文,拍短視頻。說實話,這些作業就是佈置給重點高中的學生去完成,都不一定能得心應手,更何況是一名小學生呢?

二是花式暑假作業已經異化為“家長作業”,變相增加了家長負擔。報道中提到,一位陳同學上午練書法,下午上數學課,還有英語在線課程,有的時候還有鋼琴課。“作業量一旦很大,孩子就會疲於應付,家長只能幫忙,這樣一來,不但增加家長負擔,孩子也很難有收穫。”不難看出,這些花式作業,到最後都由家長庖代或網上找人代寫。“孩子有項作業是要求開學後上交小發明和小創造,可我和孩子媽媽都是文科生,也幫不上忙。”這樣的花式暑假作業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按理說,老師佈置的作業,都應該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這就要求老師佈置的作業應該與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匹配,即便稍有難度,也應該控制在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範圍內,如果學生怎麼跳都夠不著,甚至家長跳一跳也夠不著,這樣的高難度作業不如不佈置。

因此,老師在佈置花式暑假作業時必須下一番功夫,動一些腦筋,進行精心設計。在這方面也不乏可資借鑑的成功做法。北京市東城區分司廳小學要求二年級學生在假期中觀賞夕陽西下的美景,看一看變幻莫測的火燒雲,觀察夏日雷陣雨前、中、後的天氣變化,體會自己的感受,到附近的樹林裡聽一聽鳥兒的歡唱,在草叢中聽一聽蟋蟀的歌聲。如果有外出旅遊計劃,也要注意聽一聽小溪嘩嘩流淌的聲音,或瀑布巨大的轟鳴聲,或海浪拍打礁石發出的聲響;青島市富源路小學給學生布置的暑假作業是:“作為這個城市的市民,你瞭解這座城市嗎?你發現這座城市在發生哪些變化?”要完成這項作業,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書籍、參觀城市規劃館等方式,對城市與建築進行基本瞭解,確定感興趣的考察研究主題,進行實地考察並且做好記錄,總結思考成為自己的研究課題,並通過適當的方式展現出來;合肥市師範附小佈置的是“你的職業我體驗”暑期實踐作業,孩子們利用暑假,跟父母上一天班,認真瞭解父母的職業,學會尊重和理解每一份職業。

這才是學生和家長需要的真正意義上的花式暑假作業!

如果花式暑假作業都這麼接地氣,且充滿趣味,學生能獨立完成,又不增加家長負擔,學生怎能不喜歡?家長又何能不歡迎?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揚州市邗江區紀委特聘宣傳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