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聽,蛙聲一片

又听,蛙声一片

又听,蛙声一片

文字丨『誰最中國』

圖片丨來自網絡

白居易在《消暑》一詩中寫:“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看來從古至今,每逢炎炎酷暑時,人們都懶怠出門,只想時時待在涼室中。但又好像正當人們在想著如何對付酷暑的辦法時,那暑氣便於不知不覺中悄悄淡了。

又听,蛙声一片

彷彿從某個時候起,時間總是以倍速流走的。因懼怕它的流逝,總想要拼命地抓住些什麼,可越是那樣,卻發現越是什麼也抓不到。

正如這夏天,總覺得草木猶綠,日頭猶毒,光陰還長得很。可一不小心,聽著搖滾吃西瓜、喝冰啤酒那樣的事還未做過幾次,夏天便就快過去了。

又听,蛙声一片又听,蛙声一片

林清玄曾在一篇文章裡寫:“生活在都市的人,愈來愈不瞭解季節了。我們不能像在兒時的鄉下,看到滿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風的訊息;也不能在夜裡的庭院,看揮扇乘涼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樂趣;更不能在東北季風來臨前,做最後一次出海航行捕魚,而知道秋季將盡。”

或許是這樣吧。如今人們的樂趣,大抵變成了夏天在開足了冷氣的商場裡吃火鍋,冬天在開足了暖氣的商場裡吃冰淇淋,四季儼然已沒有了太大差異。

又听,蛙声一片又听,蛙声一片
又听,蛙声一片

立秋前後的北京,連著下了好幾場大雨,讓夜晚的空氣稍稍涼快了一些,但最令我驚訝的,卻是那日暴雨後的夜晚,竟於窗前又聽到了片片蛙鳴。

由於新近搬家到了快到郊區的位置,儘管仍舊少不了城市裡擁擠、浮躁的影子,但每每推窗而望,總有蟬鳴蛙叫,倒也格外欣喜。

又听,蛙声一片
又听,蛙声一片又听,蛙声一片

月雖不是很明,星星也沒幾顆,可那此起彼伏的美妙叫聲,總使人想起少時背過的那些詩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讓遠去久矣的童年記憶,立刻活了過來,心也跟著柔軟起來。

山水草木,乃至一切飛蟲鳥獸的鳴叫,都像是對悠然歲月最生動的感知,無處不禪趣,無處不人生。曾幾何時,我們的眼前是星光閃爍、月色如水,花香更別;我們的耳畔是蟬鳴蛙叫,流螢飛。但如今,這些大概已是人口密集的城市裡的奢侈所見。

又听,蛙声一片
又听,蛙声一片又听,蛙声一片

想起兒時住在鄉下的奶奶家,家裡有一方小小庭院,被奶奶種滿了茄子、辣椒、黃瓜、西紅柿,還有沿著爺爺搭的木架子長起來的吊瓜。爺爺總是坐在瓜架下抽著旱菸抿著茶,待到立秋的風一吹,瓜也就熟了。

家旁邊有個小池塘,每到夜晚,蟈蟈和青蛙便爭相叫的歡快,雨夜更甚。也總有那麼一兩隻或許是好奇心異常強烈的小青蛙,一蹦一蹦的來到我們院子裡,躲在菜園或瓜架下的角落裡,咕咕呱呱地,偷窺著人間家長。

又听,蛙声一片又听,蛙声一片
又听,蛙声一片

也想起少時偷穿大人衣服的滑稽,和少時即便鞋很髒也能笑的像國王的一腔孤勇,可那些,都在後來時而盼望、時而失望的日子裡,不見蹤影。

久違地再聞蛙鳴,猛然間將許多記憶拾起,莫名失落。有人說,失落就失落吧,先被失落填滿,才能和後續的希望撞懷,即便已然衰老,即便一步一搖,即便註定慌碌而平庸。

又听,蛙声一片
又听,蛙声一片

時光如飛鳥,人生有太多的事不得不告別。太多的事,如果早知道,那是不是就會等到不同的回答?可太多的事,看似偶然,卻又好像都是人生中的必然。

想要尋著蛙聲在夜色裡出逃,逃到那個桃源般雲淡風輕的可愛世界。等到終於生出白髮,終於學會不再奔忙,學會不輕狂也不偽裝,學會將一切都釋懷,而後風就會捎著人們的彼此想念和遙遠的問候,將池塘邊的故事,熟稔於心。

又听,蛙声一片
又听,蛙声一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