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小鮮肉已通讀,誠心推薦給你《投資精要》

「好書推薦」小鮮肉已通讀,誠心推薦給你《投資精要》

導讀

平時經常會收到觀眾和讀者的留言,希望我推薦一些通俗易懂,又能學有所得的書籍。今天,我終於找到了一本推薦給你!

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小鮮肉,平時工作原因,經常會收到觀眾和讀者的留言,希望我推薦一些通俗易懂,又能學有所得的書籍。

可是茫茫書海,各個基礎學科的底層知識都很重要,它們分別是:宏觀/微觀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學,概率論,甚至包括歷史,這些書都很重要,作為一個合格投資者,都需要閱讀。可是,如果你讓我只推薦一本,從哪本開始,冷啟動,真的很難。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長時間。

一直到亦師亦友的信達證券首席分析師陳嘉禾的這本《投資精要》問世,我覺得這個問題,有答案了。

最早認識嘉禾,始於嘉禾那篇震驚業界的研究報告《尋找皇冠上的鑽石》,這篇報告幾十頁,無數的數據和圖表,以無比令人信服的方式,講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價值投資在全球無國界,它不是發達國家和少數人才能享受的珍饈佳餚,而是在美國、歐洲、亞太、甚至印度、印尼、馬拉西亞、泰國等等都完全管用的靠譜的投資體系,當然,中國市場也必然管用。

我印象很深,那天在閱讀這篇報告的時候,一直在不停拍大腿,通篇讀完,不停在屋裡走來走去的回味,如果你是一個價值投資者,你會有信仰得到充值的滿足感,如果你不是價值投資者,相信你會感受到統計和數字給你帶來的巨大震撼。

「好書推薦」小鮮肉已通讀,誠心推薦給你《投資精要》

我入行將近十年,從事媒體行業,有幸也見過很多不同流派的投資大神,其中,恐怕最不受待見的,就是價值投資者,尤其在2017年之前,價值投資一直都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價值投資者在情緒飄忽不定的市場,在追逐快速成功和一夜致富的大環境下,一直顯得格外孤獨寂寞。

我也一度懷疑過,價值投資到底靠不靠譜?直到有一次,碰到一位老師,他一語點醒夢中人:賺錢這件事,自古以來有排著隊賺錢的麼?

是啊,這注定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因為你會面對人云亦云的所謂"共識",你會面對市場瀰漫的恐懼,你會忍受時間的煎熬,也會和時間共同成長,當你付出了巨大的心力,最終終於收穫果實的時候,你會體驗到一種最幸福的感覺,叫做心流體驗。

在閱讀嘉禾的這本書中,我找到了閱讀的快感和心流體驗,嘉禾自幼熟讀中國古典文化,而後又曾求學牛津,在他的書中,你找不到那些作作的表達和高冷的術語,傳神的典故隨手拈來。說投資,這哪是在講投資,分明是在講歷史和講社會,但投資,何嘗不就是看懂歷史和社會呢?

最後,希望大家享受閱讀,享受投資。

「好書推薦」小鮮肉已通讀,誠心推薦給你《投資精要》

自序/陳嘉禾

自從2006年從牛津大學歷史系畢業,我投身中國的資本市場,已有十餘年。我走了許多彎路,長了許多見識,翻了許多數據和資料,做了許多研究,最終發現價值一途,真是投資的康莊大道。

那麼,什麼是價值投資?原理很簡單,就是徹底理解這個社會、找到最有價值的東西。但是,究竟怎麼才能真正理解這個社會?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對我們大有裨益。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研究人和社會,最為透徹。而人心和人性,也是這幾千年來,為數不多的、沒什麼大變化的東西。正所謂“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中國的古聖先賢們,對人和社會的理解之透徹,讓人崇敬萬分。

其實,今天我在資本市場裡,所琢磨出來的一點點東西,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已經被無數智者,不知道想了多少遍,也不知道說了多少遍、寫了多少遍。不過,把這些哲學思想與今天的價值投資聯繫起來,也算是一點點有用的工作,希望能夠幫到閱讀這本書的你。

本書摘取了我過去多年撰寫的文章中,自己最滿意的一部分。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講哲學,第二章講市場的混亂與機會,第三章講技巧,第四章講行業,第五章講宏觀,第六章講國際市場,第七章講雜項,第八章講制度設計。

借本書的出版,我想感謝中國平安集團的黃勇先生和中國信達集團的於帆先生。沒有你們,我不會進入資本市場,也沒有機會去研究它、琢磨它。我也想感謝證券時報、證券市場週刊、中國證券報的諸多編輯和記者,沒有你們在過去多年中的幫助,我不會堅持寫下這麼多文章。最後,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鄭雪梅女士,您的辛勤工作讓本書最終能夠展現在讀者面前。

我親愛的讀者們,希望這本書能給你們帶來一些思想上的啟發,為大家的投資之路,找到一條康莊大道。

陳嘉禾,2005年本科畢業於赫爾大學經濟系,2006年碩士畢業於牛津大學歷史系,同年加入平安資產管理公司,2008年加入信達證券,現任首席策略分析師、研發中心執行總監、管理委員會委員,分管策略、固定收益、國際市場、金融、地產研究。兼任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財經評論員,《證券時報》專欄作者,《證券市場週刊》《中國證券報》特邀作者,常年接受國內外媒體採訪,包括《上海證券報》、第一財經、CNBC、彭博社、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亞洲新聞臺等,研究觀點亦多次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具名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