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礦集區開展深部探測技術示範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牽頭申報的國家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青藏高原重要礦產資源基地成礦系統深部探測技術與勘查增儲示範》項目通過科技部審核,正式立項。

該項目將聚焦青藏高原南部甲瑪—驅龍、扎西康、雄村等重點礦集區,以斑岩—矽卡巖—淺成低溫熱液型銅多金屬礦、岩漿熱液型稀有—銀多金屬—銻金礦為主攻礦床類型,開展深部資源探測技術示範,驗證區域成礦模式和分佈規律,綜合評價3000米深部資源潛力,實施3000米異常驗證鑽探,實現深部找礦突破。

據介紹,當前,國際上斑岩成礦模式和礦床勘查模型主要依據俯衝型斑岩銅礦特徵建立,而岡底斯—喜馬拉雅地區產出的重要斑岩銅礦床,其特徵和成礦地質背景有別於俯衝型斑岩銅礦。目前,岡底斯—喜馬拉雅成礦帶已評價銅資源量近3000萬噸,僅部分礦床探測深度達到1000米左右,深部資源潛力不明。深地項目《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礦系統深部結構與成礦過程》針對碰撞帶岩石圈結構與成礦驅動機制、大型礦集區淺部地殼精細結構與主控因素、大型礦床形成機理和就位過程等開展研究,構建了礦床成礦模式,解釋了主要成礦系統巨量金屬堆積機制。

在此基礎上,此次立項的《青藏高原重要礦產資源基地成礦系統深部探測技術與勘查增儲示範》項目,選擇青藏高原的岡底斯成礦帶、北喜馬拉雅成礦帶,兼顧班—怒成礦帶多龍礦集區和三江成礦帶北衙,以西藏甲瑪—驅龍、扎西康、朱諾、納如松多—斯弄多、雄村等資源基地為重點示範區,

以預測深部礦體、評價資源潛力、發現新富礦體和實現增儲為國家目標,以形成深部資源探測新技術手段為科學目標,以深部富銅礦體和礦床類型組合評價為創新目標,由企業出資配合深部資源探測示範,開展深鑽驗證,進而實現“產學研用”全鏈條深度融合的勘查與增儲示範。項目將採用多尺度地質、勘查地球化學、勘查地球物理、短熱紅外光譜探測等勘查技術組合集成,中淺部鑽探探測和3000米深鑽探查結合,綜合勘查增儲示範的技術路線。

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牽頭申報,聯合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都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9家單位實施,聘請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唐菊興研究員為項目負責人,執行週期為2018年~2020年,項目總經費為10644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支持經費4144萬元。

本次項目申報,依託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科技力量,實現了申報單位和項目負責人分離的合作模式,並按照“高度開放、合作共贏、優勢互補”的原則整合創新力量,形成協同攻關能力,是地質科研單位強強聯合探索地質科技創新新模式的有益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