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重慶、成都、西安誰會跑得更快?

站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風口”,中國內陸城市正一路向西,走向對歐開放前沿。

其中,“西三角”三大核心城市——重慶、成都、西安,因為與歐洲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尤其引人關注,也難免被拿來比較。

不久前,第二十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落幕,又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中歐將以實際行動推動自由貿易,加快投資協定談判,並在此基礎上將中歐自貿區提上議事日程。

要想搶佔先機,就要提前佈局。在這輪對歐開放的城市PK中,重慶、成都、西安,誰能搶佔C位?

通道建設,誰優勢更大?

談到中歐合作,就不得不提以中歐班列為代表的國際班列。

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陸上主通道,班列西線、中線、東線分別從新疆阿拉山口或霍爾果斯口岸、內蒙古二連浩特口岸、內蒙古滿洲里口岸出境,通達歐洲各國。

一路向西,重慶、成都、西安誰會跑得更快?

▲“渝新歐”中歐列班起點——重慶團結村。(來源:人民網)

這項圍繞“一帶一路”開展的最具“能見度”的合作,正是重慶“首創”。公開數據顯示,“渝新歐”班列自2011年開通以來,開行密度從每週1班逐步增加到每天雙向對開,2017年開行663班,2018年將突破1000班。

不過,重慶的領跑優勢正面臨巨大挑戰。

首先是成都,在開行班列上已趕超重慶。2017年,蓉歐快鐵開行1012列,佔全年開行國際班列總數近1/4。現在,每天從成都至歐洲間往返的班列不少於3列。

而從西安開出的“長安號”,雖然此前動靜不大,但2018年也迎來全面爆發,大有逆襲之勢。今年上半年,“長安號”已開行545列,今年的目標更直指1000列。

鐵路運力畢竟有限,對於空中的爭奪,各方更是虎視眈眈。目前,三個城市都相繼獲批臨空經濟示範區,在航空物流建設上持續發力。

從旅客吞吐量和國際(地區)航線來看,想要打造面向歐洲的國際樞紐城市,成都顯然更具優勢。

2017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逾498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64萬噸。而在重慶和西安,2017年旅客吞吐量分別是3966萬人次和4185.7萬人次,貨郵吞吐量則分別為36.9萬噸和26萬噸。

目前,成都機場通航國際(地區)航線達109條,將重慶72條、西安57條遠遠甩在身後。目前,成都已先後開通直飛荷蘭阿姆斯特丹、德國法蘭克福、法國巴黎、捷克布拉格、西班牙馬德里、瑞士蘇黎世、英國倫敦,以及俄羅斯莫斯科、聖彼得堡、伊爾庫茨克等10條定期直飛歐洲往返客運航線,是中西部地區通達歐洲航線數量最多的城市。

此外,天府國際機場一旦建成,成都將成為全國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吞吐量勢必再上一個臺階。重慶跟西安想要追上,短期來看有點困難了。

對外經濟,誰吸力更強?

討論一個城市的對外經濟吸引力,進出口數據、外商投資額及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是最直接的風向標。那麼,三個城市又表現如何?

先看過去一年的數據:

重慶:2017年貨物進出口總額4508.25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重慶與歐洲進出口總額906.56億元,增長17.7%。

成都:2017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941.8億元,增長45.4%。其中,成都與歐洲進出口總額741.9億元,增長59.8%。

西安:2017年實現進出口總額2545.42億元,增長39.1%。與歐洲進出口數據暫未公佈。

作為直轄市,重慶進出口總額比成都略勝一籌,將近西安的兩倍。但考慮到人口基數和轄區面積,重慶並不佔優勢。此外,從增速看,相比成都和西安,重慶僅為個位數,成都想要超過重慶,似乎並不是什麼難事。

拉動貿易增長,外商投資企業往往是主力之一。這也反映出城市營商環境和產業配套的優劣。在這方面,成都整體表現更為突出,西安雖然規模較小,但增速也相當矚目,重慶則稍顯後勁不足。

重慶:2017年全市新簽訂外資項目238個,比上年增長6.3%。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101.83億美元,下降10.2%,列全國第九,中西部第一。

成都: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472家,增長72.9%。利用外資實際到位100.4億美元,增長16.5%。

西安: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43個,增長98.6%。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3.07億元,增長17.8%。

而在世界500強企業這個指標上,最新數據顯示,共有281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成都,與重慶旗鼓相當;西安稍遜一籌,不過也達到203家。

產業對接,誰動作更快?

事實上,對於對歐開放這塊大蛋糕,三個城市都在暗自較勁。

例如,去年底,西安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通過“關於加快大西安國際化進程的決定”,悄然提出新的城市定位——建立引領“一帶一路”、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

一路向西,重慶、成都、西安誰會跑得更快?

▲第二十屆渝洽會一隅。(來源:華龍網)

重慶也在轉向。今年6月,已經舉辦20年的中國(重慶)國際暨全球採購會(簡稱“渝洽會”),正式更名為“中國西部國際貿易洽談會”(簡稱“西洽會”)。一字之變,彰顯的其實是重慶搶佔內陸開放高地的考量。

再看成都。今年6月2日,成都召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對外開放大會,提出“要高水平規劃建設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建設泛歐泛亞、向西向南開放全球城市網絡節點,全面提升成都在全國開放新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同時,成都還發布《關於加快構建國際門戶樞紐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意見》,對如何實現目標制定了詳細“路線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位於成都自貿試驗區的“中國-歐洲中心”啟動運行,成為首個由地方搭建、並得到國家部委和歐盟大力支持的對歐合作平臺。有了平臺,自然會讓產業對接更加便利。

而在產業體系上,眾所周知,電子製造和和汽車產業是重慶兩大“引擎”。自2017年以來,重慶開始著重強調,圍繞支柱產業,在智能製造領域發力。

成都則提出,要打造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健康三個萬億級產業。其中,汽車產業、航空航天是重點領域。

西安也明確表示,要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商貿物流業三個萬億級優勢產業,其中也以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和航空製造為主。

方向已經有了,究竟誰能突圍,就看誰的步子邁得更大了。

一路向西,重慶、成都、西安誰會跑得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