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增城正果深處的客家古村——銀場

隱藏在增城正果深處的客家古村——銀場

正果,北迴歸線上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增城東北部的千年古鎮,是增城最早縣治地,也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鄉鎮,在長久的生活過程中,形成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及客家特色村落、建築。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認識一下。

一、大寨客家古村:

隱藏在增城正果深處的客家古村——銀場

大寨客家古村全貌

大寨客家古村位於增城正果鎮東部,距離正果鎮政府約12公里,屬正果銀場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東鄰龍門麻榨石村,南鄰銀場馬嶺村,北鄰烏頭石白麵石村,西鄰銀場高排村。地勢呈鍋形,是塊小盆地。村場建在鍋底平地,四面青山環繞,村前有一條清澈的小溪流過,出自南邊山上,清可見底,魚蝦可數。

村場呈長方形,客家圍屋格局,中軸線上,正中是廳廈,一進,分上下廳,中間有天井,左右有南北廳,各有小巷通往兩邊廊廈,廊廈各有天井和居室8間,南北兩端各有小廳(應是客廳或書房)。南廳牆上鑲有”奉旨賞戴五品藍翎” “布政使司總廳””布政司總廳””奉旨賞戴五品藍翎儒林郎”等匾額,中軸綫後面有禾塘和天井,後座是圍龍頂,直線排列著居室19間;中軸線前面也有禾塘與天井,最前方是圍牆,從兩邊包圍與圍龍頂兩端合攏.前禾塘南端有地牢(地下室);北圍牆有斗方門連通全村。

從村內所鑲嵌的匾額以及民國十年版.和(宗誠公部分)等史料推算,該村開基祖為王姓入粵十六世宗誠公後裔定忠、定民兩兄弟,出資者應是定民,建於乾隆後期(定忠後來再遷至低徑坳定居。

定民(字王璽),民國十年版《增城縣誌 選舉二》乾隆朝所載是“戊子三十三年(1768)五貢”,後為捐監生,曾擔任布政使司總廳的職位,該職位總管一個省的錢糧戶口並協調各個廳的關係,權力很大.,為一個省的第二把手。至今大寨古村一書房內(銀場現任村長王騰綠的祖屋)所鑲的“布政使司總廳”、“奉旨賞戴五品藍翎儒林郎”等匾額即是王璽的職務和皇帝賞賜的榮譽銜。“文革”前大寨老祠堂(嶺嘴頭廳廈)前曠地豎有兩座三米高、60公分寬的旗杆石,應是王璽(定民)任布政使司總廳時所立。

隱藏在增城正果深處的客家古村——銀場

大寨嶺嘴頭祖祠

二、秋楓坳客家古村

秋楓坳客家古村的開基祖為王德元,王德元的十三世祖三聘公於康熙年間從梅縣松源遷往馬嶺村開基,乾隆年間,至十六世德元遷至更偏遠的、龍門、博羅交界的秋楓坳開基,建有秋楓坳祠堂和民居。祠堂佔地面積250平方米。主要建築特色為人字封火牆,灰塑龍船脊,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外牆,黃泥屋,麻石門框、門礅,兩進一天井,左右青雲巷,通達周圍的民居,後有後龍山。現仍作宗祠使用。代表性民居,現存約100平方米,主要建築特色為人字封火牆,平脊,黃泥屋,內有牌匾刻有“藏”“龍”二字,枱梁有花雕。保存現狀完好,有人居住。另建有秋楓坳門樓等,保存完好。 王德元為正果坳開創人,他到秋楓坳開基後,年輕時生活貧苦,常常挑柴炭到正果圩賣,路途遙遠,中間必經正果坳,上坡、下坡分別好幾華里,陡峭難行。夏天烈日當空,大汗淋漓,更是口渴難忍。於是決定在坳頂建一座茶亭,為路人提供歇息之所並供應茶水。命名為濟飲亭,建造獨特,亭蓋四米正方,上蓋琉璃瓦,四邊分別寫著“濟飲”、“述志”與“含山”、“吞江”。亭內有兩小廳,路兩旁有兩座休息室。靠山邊有五座瓦房,作為置放煮茶鍋爐及工人住宿之所。另置田產作為費用,路旁種上樹木以蔽日。方便了整個三平約及蘭溪等地的村民到正果趁圩時來往歇息,備受稱頌。村民稱之為“益眾亭”,有歌謠曰:“德解百姓苦,元建風雨亭。買路育濃蔭,開路怕跌人。濟飲其茶水,滴滴沁人心。花盡心血本,善事高於天。建亭功千古,風雨濟萬民。”又有《德元茶》歌謠:“烈日曬死蝦,擔重山坳行。口渴要人命,幸飲德元茶。心曠又神怡,陰涼福地也。”

民國十年版《增城縣誌 卷二十五 人物五隱德》(409頁)記載:“王獻書,字,史軒,秋風坳人。父德元,慷慨好施與!見邑之正果坳山徑崎嶇,綿亙數里,擬建亭施茗,以惠行道。功未竟而卒。遺囑獻書,獻書踵成之。故名其亭曰“濟飲”,曰“述志”,紀實也。復將山路砌以平石,旁植樹木,置田產以為常費。人皆德之。”咸豐四年,社會動亂,獻書辦團練,維護一方平安,並會合陳維嶽收復縣城。論功獎軍功六品。

隱藏在增城正果深處的客家古村——銀場

秋楓坳老祠堂

隱藏在增城正果深處的客家古村——銀場

秋楓坳代表性民居

隱藏在增城正果深處的客家古村——銀場

秋楓坳民居牌匾.

隱藏在增城正果深處的客家古村——銀場

秋楓坳門樓

三、抗戰遺址高排客家古村:

隱藏在增城正果深處的客家古村——銀場

高排古陽臺民宅

高排客家古村: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佔地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主要建築特色為圍屋佈局,一門樓,中央為祠堂,兩端為民居,龍船脊,石灰牆及青磚瓦房結構。保存現狀良好,有人居住。

隱藏在增城正果深處的客家古村——銀場

高排古陽臺民宅

隱藏在增城正果深處的客家古村——銀場

高排門樓

四、抗日戰爭遺址王氏宗祠

高排王氏宗祠,始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佔地面積200平方米。主要建築特色:客家人王氏宗祠分為上廳、下廳、南北廳,有天井,天井用砂石砌成八卦圖,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懸山頂,黃泥屋,麻石門礅、門框,下面有斗方門,圍攏式,後有後龍山,兩進一天井五間,現仍作宗祠使用。日軍侵入增城當天,國軍猛烈炮轟侵入祠堂的日軍,現仍有炮彈彈孔。保存現狀良好。

隱藏在增城正果深處的客家古村——銀場

文字撰稿: 王李英 賴秋映


古村之友可為以下事務提供免費諮詢:

古村落的保護與活化,包括建築修繕、技藝復興、文化保育、弱勢群體幫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