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達與觀點對話:魔飛公寓的成長之路

劉達與觀點對話:魔飛公寓的成長之路

觀點地產網 在迪士尼公司推出的經典動畫電影《星銀島》中,頑皮而天真無邪的魔飛(Morph)擅長變形。劉達則說,“魔飛”這個名字,也是源自英語Morph,意即改變。

他曾說,希望通過這個名字的定義,幫助年輕人去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魔飛公寓”也一直在強調給租客提供的不僅僅是一間房子,而是希望帶給他們一種新的生活和社交方式。

劉達與觀點對話:魔飛公寓的成長之路

“改變”除了是魔飛公寓的創業理念之外,也是劉達一路走來的真實寫照。

第一次改變

劉達與觀點對話:魔飛公寓的成長之路

生於80年代初的劉達,2004年畢業於開封大學管理系,而在畢業之前,他已憑著自己開發的“開封旅遊網”引起政府重視,受邀回到鄭州開發相關旅遊網站。

2006年第一次創業前,他就職於河南省旅遊資訊網。但對於一個懷才抱器的人而言,安於一隅非其所願。

2006年,劉達從河南來到北京,同年10月創立住哪網,做酒店在線預訂,從此開啟了他近10年的OTA(在線旅遊)江湖征戰,並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劉達時代的住哪網,曾有不少描述:2010年獲上市公司藝龍網戰略投資後,通過整合藝龍資源,住哪網可預定酒店數量迅速增至4萬家;2011年第三季度,住哪網月均酒店預訂間夜量超12萬;進入2012年,住哪網每月酒店預訂量依然按同比300%的速度增長;2013年,住哪網突破酒店預定間夜量300萬,年GMV(網站成交金額)達到9億元,佣金收入破1億元。

在2014年底被藝龍網全資收購前,住哪網跨入全國在線OTA預訂的前5名。

既是“光輝歲月”,也是“戰爭年代”。經過與攜程、同程等的OTA大戰後,同程與攜程聯手了,而這也讓劉達驚醒,他回憶起這一幕時說:“原來覺得有我們配合藝龍,去追趕攜程也是挺好的。但現在看來這種玩法沒有機會了。”

劉達決定徹底退出OTA領域,“我們必須做出改變,不然就是死路一條”。

第二次改變

劉達與觀點對話:魔飛公寓的成長之路

“出走”十年之後,劉達回到了鄭州。2015年,劉達在鄭州創辦魔飛公寓,開啟第二次創業人生。

這一次,劉達的業務從酒店在線預訂變成了長租公寓,因為他從此前的酒店業發展中預見了公寓的發展軌跡。

“我是從2006年到2014年在北京做酒店預定,那時候我看著如家、漢庭、錦江之星這些大的酒店集團發展。在沒有如家、漢庭之前,中國的酒店都是分散的,小的,有了如家以後,他們可能通過自己的IT系統,輸出了品牌,制定了行業標準、業務標準,所以才有了標準化的管理,他們有的才能上市,管理更多的房源。”

“我覺得長租公寓也是一樣,2015年我要做長租公寓的時候,也是看到大量的房子還是在業主手裡,也是小而散,比酒店更散,沒有信息化。”劉達的聲音總透出一種原始而粗糲的激昂,不大的眼睛中則有著內斂的光芒。

“我覺得長租公寓應該更像酒店連鎖一樣的發展途徑,未來一定是有品牌的,有一套系統去管理的,有一個很好的標準的業務流程的,所以我覺得這個路徑跟酒店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有機會。”

他也清楚地知道,2015年的時候這個行業還比較傳統,這裡面有機會,但是路還比較漫長。

在躋身於全國分散式公寓前10名的基礎上,2016年底,魔飛公寓獲得建業集團3000萬元戰略投資和3億元授信,新的征程開始。

第三次改變

劉達與觀點對話:魔飛公寓的成長之路

“建業除了資金支持,還有品牌背書。我們面向業主、租客的時候,大家聽到建業品牌的時候,更多產生的是信任感,這種信任感不是短時間就能有的。”劉達不吝於對建業的肯定。

而今,劉達要再次“走出去”:“胡總(胡葆森)希望我們能走出去。”

對於一開始就以上市為目標的魔飛而言,如今1萬間出頭的公寓數還遠遠不夠。他說,魔飛目標是在2018年到2020年,大概達到10萬間的規模。

“河南每個城市的經濟規模其實還是有限的,如果我們要想規模化擴張,鄭州是做不到10萬間的,難度很大,我們可能需要到更多的城市,每個城市1萬間,我就輕輕鬆鬆達到10萬間了。”劉達還透露,魔飛已經開始去各地調研了,今年下半年預計會去兩到三個城市。

“我們在做這個事的時候就有上市計劃,這個市場很大,一個酒店市場3000億都有七八個上市公司,魔飛有這麼強的技術團隊,這麼好的系統,有這麼好的資方背景,上市一定是必然之路。”

他認為,長租公寓市場比酒店市場要大得多:“一邊是強烈的租住需求,一邊是大的資產要盤活,這就需要企業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長租公寓)未來的發展空間還很大,這是一個萬億的市場。真正做長租公寓的品牌佔到市場的比例還不到10%,未來要發展到30%,這裡面還有很多空間。”

至於如何在本來就是低毛利的長租公寓領域制勝,劉達的方法是控制好人工成本,而這主要通過他引以為傲的信息系統建設來達成,也得益於自身團隊有著“非常強的互聯網的基因”。

“我們很早就自己研發了一套管理系統,整個業務已經做到了95%以上線上化,所有的設備都是自動化管理。我們還利用精細化的管理在幫助一些小的、沒有管理能力的企業做管理。”

“從拿到房子,到租出去,到租後活動全都線上化。我們現在都不收現金的,百分之百是租客通過APP繳費。”

此外,品牌輸出已是劉達關注的方向,他說:“魔飛不一定自己非要租別人的房子,我們希望管理更多別人的房子。”

以下為觀點地產新媒體對魔飛公寓CEO劉達先生的採訪實錄:

觀點地產新媒體:魔飛公寓現在在規模方面有怎樣的追求,佈局情況是怎樣的?未來這個規模會到什麼樣的量級?

劉達:魔飛現在主要業務還是在鄭州,但是鄭州市場比較小,所以我們的眼光還是放在全國的。

現在規模大概有1萬間房出頭,目標是在2018年到2020年,大概達到10萬間的規模,還是充滿挑戰的。

魔飛現在已經開始去成都、南京、青島、西安等城市調研了,今年下半年我們預計會去兩到三個城市。

觀點地產新媒體:以後河南還是重點嗎?

劉達:河南每個城市的經濟規模其實還是有限的,如果我們要想規模化擴張,在鄭州是做不到10萬間的,需要到更多的城市,每個城市1萬間,輕輕鬆鬆就可以達到10萬間了。

城市多了以後,可以對沖風險,因為有的城市租金在上漲,有的城市租金在下滑,所以多城市佈局可以對沖市場的影響。如果把所有的未來賭在一個城市,這個城市租金下滑怎麼辦?本來這個行業就是低毛利,那就充滿了風險。

觀點地產新媒體:今年4月魔飛公寓獲得了建行4000萬元的住房租賃貸款,接下來公司還有其他融資計劃嗎?

劉達:有,這個行業是一個重資金投入的行業,資金決定規模。我們一套房子可能要一年半才能回本,所以再裝修另外一套房子的時候,還要投入,這樣才能擴規模,這個行業就是要不斷地融資、擴規模。

建行這筆錢也只夠一部分,我們還要跟更多銀行、更多機構合作,甚至發ABS。我們跟發行機構聊過,ABS規模大概2個億。

觀點地產新媒體:現在規模也是挺重要的,怎麼平衡規模和效益之間的關係?

劉達:首先我覺得沒有規模就沒有核心競爭力,因為太小了,就從第一梯隊掉下來了,再想追趕上別人還是挺難的。

我們也測算過,達到一定規模之後,利潤肯定是正的。我們公司是以技術性驅動的,因為整個長租行業派別比較多,有互聯網系、地產系、中介系,中介系玩的就是人海戰術,地產系不差錢,虧一點也無所謂。但是像我們互聯網創業系,更多的還是以技術來推動,能夠真的提升這個行業的效率。

這個行業互聯網滲透率還是比較低的,在沒有長租公寓這種說法之前,所有公寓都比較傳統,沒有電子合同、APP、管理系統。我們測算過,隨著規模擴大,傳統企業一個人可能對應管理20間房,我們現在能管60間房。

未來我們一個人可能管理到100間房,現在銷售團隊100人,管理了將近1萬間房,都是輕輕鬆鬆的事情。

觀點地產新媒體:這也是信息化管理帶來的優勢。

劉達:這個行業資金決定規模,系統決定效率——很多地方我不需要人,你還需要人;你不盈利,我就盈利了。

這個行業本來就是低毛利,控制好人工成本(裝修成本不能再控制了,已經控制到最低的程度,再壓不下去了),在人效上要再做一些提升,利潤就會更高。

觀點地產新媒體:從住哪網來到魔飛公寓,這算是您的第二次創業,在這兩次創業中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劉達:第一次創業是純互聯網模式,主要是做純在線酒店業務,比較輕一些。

但是做長租公寓更偏線下一些,我的互聯網經歷包括我們現在做的系統,只是服務這個行業,真正的從拿房、出租、裝修還是偏重的。所以一輕一重,重的業務對我們這個團隊來說還是一種挑戰。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當初為什麼想做長租公寓?

劉達:2006年到2014年,我在北京做酒店預定,那時候我是看著如家、漢庭、錦江之星這些酒店集團發展壯大。真正的酒店集團發展是從2004年開始,在沒有如家、漢庭之前,中國的酒店都是分散的,小的;有了如家以後,他們通過自己的IT系統,輸出了品牌,制定了行業標準、業務標準,所以才有了標準化的管理,他們才能上市,管理更多的房源。

我覺得長租公寓也是一樣,2015年我想做長租公寓的時候,也是看到大量的房子還是在業主手裡,小而散,比酒店更散,沒有信息化。

長租公寓應該像酒店連鎖一樣的發展途徑,未來一定是有品牌的,有一套系統去管理的,有一個很好的、標準的業務流程,這個路徑跟酒店是一模一樣的。

2015年的時候這個行業還比較傳統,我覺得這裡面有機會,但是路還比較漫長。

觀點地產新媒體:長租公寓行業未來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劉達:租賃其實早就有,北京、上海現在平均購房年齡已經到36歲,這意味著很多到社會上的年輕人,至少得有12年的租房時間,所以房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租賃是年輕人在城市的唯一一種生存方式。

現在有這麼強大的租賃需求,每年畢業生七八百萬,大量的畢業生還要進入發達的城市,所以這種需求是一直持續不斷的。

另外就是社會上存在著大量的閒置房產,一邊是有需求,一邊是存量資產要盤活,只有像長租公寓這樣的服務商才能解決。

在民宅裡面做其他的活動也不行,只能租給別人,或者搞長租,或者搞短租、民宿,無非就是這幾種方式。

一邊是強烈的租住需求,一邊是大的資產要盤活,這就需要企業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未來的發展空間還很大,這是一個萬億的市場。真正做長租公寓的品牌佔到市場的比例還不到10%,未來要發展到30%,這裡面還有很多空間。

我們看酒店市場,一年只有3000億的市場,出了七八個上市公司,長租公寓一年1萬多億的規模,現在一個上市公司都沒有,空間還很大的。

觀點地產新媒體:建業集團除了房源、資金給公司提供支持之外,還有哪些方面會給公司的發展提供幫助?

劉達:建業除了資金支持,還有品牌背書。我們面向業主、租客的時候,大家聽到建業品牌的時候,更多產生的是信任感,這種信任感不是短時間就能有的。

有了建業的投資以後,胡總(胡葆森)的為人以及對河南的貢獻,在地產圈也屬於領軍性的人物,他這種品牌是多年的積累。

建業除了提供資金,更多是給我們提供很強的信用背書。

觀點地產新媒體:行業發展到現在產生了同質化的現象?

劉達:整體來看確實都是同質化,但是每個企業核心競爭力有些不一樣,比如說我們的IT能力特別強,應用管理能力、精細化管理比較強,每個企業的管理模式不一樣。

至於提供的產品有什麼差異?無非是不同的地區做不同的產品,就像如家和漢庭有什麼不一樣?都是做酒店的,更多的是服務優勢,是不是能夠做到精細化管理,成本控制是不是到位。

確實沒法做到差異化,房子都在那裡,別人看了你的東西就能抄過去。我們只有向管理要效益,管理做到精細化才有機會。

精細化管理就是對所有業務的銜接。舉個例子,我們員工上班的時候,只需要打開我們的雲屋APP就知道每天要做什麼事,這些事必須今天完成:某個人要退租,你要去辦理退租;某個地方要辦理繳費,你要去繳費;某個地方出問題了,你要去聯繫維修。

員工的工作都是系統指派的,所有的人把要做的事交給系統,系統再把這個事傳遞給對應的人,很多工作是有節點、有時間的,我們叫工作任務化、任務節點化。

觀點地產新媒體:現在魔飛公寓總體出租率大概是多少?

劉達:現在是91%。常年維持在90%左右,有時候低一點,有時候高一點。過年的時候低一點,現在是旺季,都在90%以上,平均能租到七八個月。

觀點地產新媒體:租客的流動性怎麼樣?

劉達:我們的續租率大概50%。現在不管是鄭州還是其它城市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大多數不再續租的租客,大概有一半都是離開這個城市了,因為這兩年房價上漲太厲害。

2016年房價沒有上漲之前,很多年輕人賺了錢是可以付得起月供,很多城市現在房價翻了一倍,他們賺的錢都付不起月供,所以很多人覺得在這個城市沒有意義了——我奮鬥下去連房子都租不起,我為什麼要在這裡?

很多人離開城市,或者是工作調動,真正因為服務而不選擇魔飛的非常少,更多是外部的因素影響。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傾向於打造一支怎樣的團隊?

劉達:首先我們的IT團隊非常重要,因為很多業務都是基於IT在做;租前和租後也非常重要,租前是一個窗口,租後是服務品質的保障。

IT跟銷售都是比較重要,未來除了自己去管理房子,還希望租前(銷售)、租後(保潔、維修)能做輸出。現在我們已經在做系統的輸出了,讓別人用我們的系統。

可能未來我們會有自己的保潔標準,有自己的維修體系。不一定非要租別人的房子,可以做到管理更多別人的房子。

觀點地產新媒體:魔飛在上市方面有具體的日程表嗎?

劉達:我們一開始就有上市計劃的,這個市場很大,魔飛有這麼強的技術團隊,這麼好的系統,有這麼好的資方背景,上市一定是必然之路。

只有通過上市才能回報股東,才能回報創始員工,這是一個好的途徑。

我們預計並希望在2020年能夠上市,在這之前必須要做到盈利,盈利需要兩到三年。

到2020年,魔飛至少也得八九萬間房。

觀點地產新媒體:盈利有沒有目標?

劉達:大概六七千萬。

租房、找房點擊【魔飛公寓】哦,更多租房乾貨、生活趣聞和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