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紅:讓同學從「少年」走向「青年」是書院導師的首要任務

雖然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但是,前人的經驗畢竟只是參照,立足當下,路,還是自己走出來的!

導師制是書院制教育的核心所在,南科大的書院制該如何建構,尤其需要在實踐中不停地自我調整與修正。總結過去,展望將來,在新時代背景下,應該如何更好地實施和完善導師制?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專題採訪到了著名人文學者、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主任、樹禮書院院長陳躍紅教授。

陳躍紅:讓同學從“少年”走向“青年”是書院導師的首要任務

陳躍紅:讓同學從“少年”走向“青年”是書院導師的首要任務

陳躍紅

樹禮書院學術院長,講席教授;

人文中心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6年入南科大。

(以下內容根據採訪陳躍紅教授錄音整理)

書院導師的雙重職責:幫助學生“成人+成才”

導師,對於一般人而言並不是一個陌生概念,但人們傳統意識中的導師,更多的,或者說基本上就是指狹義上的學術和技能導師,在大學裡見到最多的就是研究生導師。這類導師主要是對學生的學術發展負責,即主要只在“成才”維度上發揮作用。但是,如果仔細研究學生的成長規律,你會發現我們中國當代學生的一個顯著不同特點,就是高中到大學,不僅是一個成才的過程,更是一個從少年到青年的轉變的“成人”過程。在這一重要的轉型時期,有時候“成人”比“成才”更加重要。成才的過程相對漸進和漫長,而成人就是高中畢業後的那麼幾年,因此,在本科階段,成人應該是首要任務,這也是為什麼本科教育改革要講立徳樹人,講人文通識的道理所在。

然而,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學術導師,除了課堂和實驗室,多數時候並不直接進入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雖然在學術指導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他們或多或少也會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影響,但這種影響並非學術導師這個位置賦予他的核心職責。因此,傳統的導師在培養學生“成人”這一維度上往往缺席。

而我們今天南科大書院導師的作用,恰恰就應該突出強調填補學術導師在學生“成人”方面的職責空白,因此,從職業定位上。書院導師應該是幫助學生“成人+成才”的雙重重要引路人。

陳躍紅:讓同學從“少年”走向“青年”是書院導師的首要任務

陳躍紅教授與學生在河畔漫步

腳踏實地,建立具有南科大特色的新型導師制

從古至今,由西及東,“導師制”已被歷史驗證是幫助學生成人成才一個有效的辦法。然而,儘管內核相似,但導師制的結構範式和功能側重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都有著不一樣的變化,我們可以參照歐美,南洋甚至歷史上中國的傳統導師制經驗,但是,自己當下的路還得自己走。

中國古代常見的“傳幫帶”的師徒關係本質上也就是一種導師制。學徒跟隨導師生活和工作,這種近距離生活和學習的環境,使得導師可以更仔細地關注學徒的成長狀況,幫助他們更迅速地擺脫孤獨感和疏離感,最後完成“成人+成才”的過程。

陳躍紅:讓同學從“少年”走向“青年”是書院導師的首要任務

陳躍紅教授與書院學生交流

在歐美,“導師制”源於15世紀牛津大學等高校確立的本科生書院導師制。導師就生活在學生中間,其核心是定期的師生一對一高效而深入交流。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導師制也逐步從牛津傳播至劍橋、哈佛、耶魯等歐美國家的名牌大學。我國的港澳地區也有如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等一批實行西方導師制的大學,這些學校的導師制都建基於學生人數不多,學生來源相似等實際情況。不過近100年裡,牛津等校的教學理念和制度,生源和教學環境都發生了史無前例的變化,導師再也不會像早年那樣,介入學生的品行、禮儀、衣著和言行舉止等方面的個人生活,師生相互之間的關係也能難說既管成才也管成人了。

在中國高等教育規模整體擴張的時代背景下,一般高校要原本照搬歐美經典書院導師制難度確實很大。一方面學生體量龐大,有限的導師數量無法及時全面關注和介入學生的成長過程;另一方面,中國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傳統教育意識,學習基礎和生活習慣,與歐美差異也很大。生搬硬套國外的導師制度極其可能出現南橘北枳,水土不服的結果。當然,我們也得承認,歐美及我國港澳地區大學所實行的導師制也都能為南科大提供寶貴的參考價值,但是,南科大不可能直接複製其中任何一種。南科大要建立導師制,只能立足於自身的現實,根據國情,校情和人才培養的自身需求進行探索。

陳躍紅:讓同學從“少年”走向“青年”是書院導師的首要任務

陳躍紅教授與書院學生交流

創新加用心,把導師工作落到實處

1

是“師”找“生”,還是“生”找“師”?

如何開展書院導師工作?理想的工作關係路徑是什麼?究竟是讓“師”去找“生”,還是讓“生”來找“師”?這是一個大問題。我認為,正確的方向不應該是讓老師滿校園去找學生,一個面對教學、科研發表、升職、社會服務、家庭孩子多重壓力的老師,要他主動找學生,有多難!但是我們的老師的職業習慣和操守,又都不會拒絕學生的求助,只要學生找上門,他們都會熱心指導。因此,書院要設法幫助和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去找老師。書院也有責任為導師提供切實可行開展工作的方法與途徑,不斷創新工作形式和內容。

2

同學如何找老師?

我在樹禮書院就反覆對學生強調,你們要學會“找”老師,我告訴他們的方法有4種:第一是“路遇”,成天呆在校園裡,總有遇上導師的機會,上前主動打招呼,然後一起走一段路,邊走邊聊,許多問題在陪老師散步中就解決了;第二是“串門”,課餘時間或者路過,伸頭往導師的辦公室、實驗室瞅瞅,人在就溜進去和導師聊聊,說不定還混杯咖啡喝喝,離開時心情一定不錯;第三是“約會”,約會的事情麻煩一些,一般有思想和學業問題,非找導師不可了,就通過郵件,微信和短信約。記住,導師很忙,你的約會要有耐心,最好要提出話題,讓導師重視和有準備,一旦約上了,就要按時到,認真談;第四是“搞事”,但凡你產生了比較有創意的搞活動,組織社團和做事的念頭,最好直接找導師討論一下,導師一般都比較有經驗,他幫你梳理和提升後,你這事情說不定就搞成了。如此等等,要找到導師應該不是難事吧?

3

導師的“用心”

再有一個方面就是,我們做導師的還是要用心,否則,理念和規範再好,如果不用心去做,依舊會流於形式,產生不了效果。

譬如院長和導師午餐會,自然是很好的師生交流形式,是很適合師生的深度及高效交流的做法,師生在寬鬆的氛圍及環境下進行問題的探討,既不佔用導師和學生的過多的時間,也不用投入過多的財力物力,如果操作得當,能取得不俗的效果。通過這種交流的機會,導師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瞭解學生所面臨的學業和生活上的問題,能更好地對症下藥。值得注意的是,午餐會這類活動要能夠持久,有效,一是要持之以恆,而是要本著節約、有效的準則來做;二是重在“會”而不是“餐”,和學生聚餐的目的不在於吃本身,而在於“聊”的過程,高效的交流,發現問題和引導。

目前看,經過數年的努力,南科大已經基本建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書院導師工作規範和模式。南科大嘗試在傳統高校學工模式的基礎上,以新的居住學習空間環境、現代生活設施等為基礎,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多維度的、相對獨立的書院制度和書院導師制度,它的一個結構特色就是以傳統的學工系統為基礎,以書院導師為重心,實現學生與老師,與管理系統,與學校之間的互動交流與相互融入,從而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形成正確健康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迅速成長。

南科大的優勢在於國際化,高水平和創新性的起點和小而精的定位,能夠有效動員全部教育資源,並把全體教授都聘請成為書院導師,以一個個教授群體去面對一個個書院的學生群體,進而深入展開過程培養,這是很理想的新型育人模式。

事實上,這些年來,南科大也一直在致力於書院導師制度的完善與創新。不過,要真正建立一套新型有效的一流導師制度,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在懈怠不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4

善用網絡交流工具

大家都知道,導師教學科研壓力繁忙的狀況,要求導師經常與學生面談或者組織各種活動顯然是不現實的。我建議導師們要充分利用好移動互聯網,微信等工具,實現隨時隨地,方便和有效地與所指導的同學溝通交流。最好每位導師都與自己的學生建立有效的交流微信群。在關鍵的時間點,譬如開學之前,放假之前,考試期間,導師都可以有針對性地通過微信群對同學們進行“溫馨提示”和建議,有什麼講座,約會,活動的通知也可以通過自己學生的微信群發佈。我自己不時都在用,感覺效果不錯。

5

寓“有意”於“無意”的教育方法

面對一些心理和性格內向,甚至有交流障礙的同學,正式的談話和輔導當然不可或缺。不過還有更多靈活方式供導師取用。我們的老師可以依託書院的活動系列,在“有意”於“無意”之間去做學生的工作。譬如帶學生參與到書院的活動當中去,最大化利用同學們的興趣愛好,配合書院為他們搭建平臺,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社團和特色活動。

實踐出真知,探索書院導師制度的新路

導師制的發展路向,核心始終應該立足學生“成人”和“成才”兩大使命,幫助學生和導師之間建立起融洽緊密的關係。這種緊密關係的建立僅僅依靠行政命令或者基於獎懲規章制度是不夠的,而是要創新導師工作機制,依託書院,營造有利育人的書院導師文化氛圍。

“所謂探索,就是探前任知未觀。南科大對導師制的探索,其意義和深度在我國高等教育界都是前所未有的。”陳躍紅教授指出:“在經過不懈努力的實踐探索和有所建樹之後,南科大的書院教育還有責任做好經驗總結,爭取提煉出適應中國高水平,創新型高校的書院化導師制教育模式,為發展紮根中國大地的一流高等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陳躍紅:讓同學從“少年”走向“青年”是書院導師的首要任務

---南方科技大學---

新媒體中心

文字丨陳躍紅 藍海 黃子民

攝影丨徐海文 黃子民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