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惡的「囤積症」,讓你越活越累?

1

- 該死的,囤積欲 -

我,正與「囤積欲」殊死搏鬥著。

書架上一排未拆封,橫七豎八,砌成小山;

列表裡一溜公眾號,懶得打開,也煩取關;

通訊錄一串聯繫人,知己密友,卻無二三……

像活出了兩個自己:一個太猖狂,成天純感性獲取;一個真懦弱,沒法理性捨棄。當囤積的野心日益變大,獨屬於我的世界,竟日漸變小?

唉,看似純良又無害,實則毀我注意力、亂我尋常心。這該死的囤積欲!

2

- 收藏者?戀物癖?-

不是所有囤積行為,都可稱之為“症”。

有人戀物成癖,集齊舊衣、紙筆、瓶瓶和罐罐;有人如渴如痴,汲取知識、信息、熱血和視野;還有人,偏愛亮中睡著,暗裡醒著,苦守詩情和遠方。

以上,是悉心收納,是妥善安放,是默自內化。

他們恍如看待藝術品、對待心頭好,給予“擁有物”內在價值。這般行為,心甘而情願。

而「囤積」呢,則是另一回事。囤積欲過剩之人,往往注意力散碎,間歇性焦慮。

既無“割捨”能力,也無“重構秩序”的魄力。

可惡的“囤積症”,讓你越活越累?

我身邊就有妹子,被她親媽揶揄為“人造垃圾廠”。

這妹子念舊。火柴盒、小便籤、已故爺爺的老菸斗、街邊順來的小零嘴、前男友送的大娃娃……她一概不丟,悉數擺在床腳,丟在枕邊。

這可苦了她親媽。打掃若不慎,丟了一二雜物,妹子總會原地爆炸,嘰嘰咕咕好幾日。

有次。我問她,你媽對你那麼好,難道及不上那些小零碎?她瞪我一眼,趕緊撇嘴,“這叫回憶,回憶懂嗎?”

我沒懂。但我挺理解她。

可惡的“囤積症”,讓你越活越累?

囤積成癮的人,太沒安全感。

他們很容易把身邊事件、手頭之物,錯當作自己和外界溝通 、連結的觸角。總想著,“我擁有的要比所需的多”。

哪怕,是在和雜碎、零嘴、舊物“談戀愛”。

對自身價值的模糊,對情感彌補的珍視,讓他們的內在儲物邏輯——變得矛盾而脆弱。

3

- 越過量,越匱乏 -

除了堆砌有形的實物,“囤積者”們還擅長收集——無形之物。比如信息,比如人脈。

舉個栗子,你的網盤、收藏夾、備忘錄塞滿了必讀必看必備文,卻依然腦袋空空內心茫茫。

時不時的,有內心戲如下:

-先存著吧,反正也佔不了多少空間;

-等我忙完這陣,就會有時間看了;

-再等等。沒準,以後就派上用場了呢?

……

瑣碎的囤積,一天天,變為當下的喪失。

反觀現實。當你急需資料、急於求解之時,又怎麼會遠而求其次,在一堆茫茫雜物中大海撈針?所依仗的,定然還是拿槍打靶般“穩、狠、準”的方式。

這麼一來,看似合理的囤積藉口,全變成拖延症的藉口,聊以自慰的幌子。

雜物依然成雜物。瑣碎依然是瑣碎。臥躺於書堆一角、手機一隅的它們,無人搭理,無空收整。

日漸蒙灰塵。

可惡的“囤積症”,讓你越活越累?

再如我的後桌哥們兒,列表裡塞滿了3000多個微信好友。別提什麼陌生人搭訕、微商狂騷擾了,光是刷朋友圈,他說都是負擔。

上個月,他胃痛住院。險些昏厥之際,扶他的、管他的,除了醫生,就是護士。“找小夥伴陪? 呵呵,我連找我爸媽都費力好嗎?”

雖是玩笑語,這哥們兒卻是真心累。

朋友是互相的,你對他如何,他待你如何。廣義上的社交越頻繁,走心的關係就越稀缺。

一兩面的泛交、三五次的寒暄,並不會讓倆人走得多近、愛得多親。張口,閉口,"這是我朋友"。有啥用,興許是錯覺呢?

可惡的“囤積症”,讓你越活越累?

講真,把“交友”當成“集郵”,我沒法忍。

就像初識一場,你當我是昨日剛切的牛頭肉,今晨拎來市場販賣。先稱斤再按量。

也難怪!對沒有多少興趣的事,誰會集中精力?對不曾真心相待的人,誰又會情感共鳴?

再說了,當某方光顧著價值交換,哪來什麼鬼心情,去多頻次、多方向思考自己真正所需?

此類“囤積式”人脈,就算來頭再大、數量再多,也不過是躺在微信裡的無效社交。

4

- 少而精?多而泛?-

你信麼。

一個人的床角窗邊,若生活用品橫七豎八,糟成一團。說明他性情粗放,日子懶散;

一個人的儲物櫃裡,若衣帽鞋褲數不清,新買卻閒置。說明他情緒化,隨大流;

一個人的手機電腦,若訊息龐雜,毫無章法。說明他有心改變,卻思緒紊亂……

保不準,正是那些“與當下無關”的雜物雜事和雜念,讓你無比疲憊。

可惡的“囤積症”,讓你越活越累?

比起瞎扯“斷舍離”云云的空套話,不妨自問:到底什麼是真心喜歡的?哪些事是不想要也無必要的?

與其放眼於有的沒的,倒不如先學著,剋制慾望、降低期待。反正我信了——

“多而泛”,讓人遭罪。“少而精”,教人知足。

可惡的“囤積症”,讓你越活越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