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危險的男人,學生時代的14次決鬥,直接成爲戰場上的磨刀石

斯科爾茲內,一個黨衛軍的上校卻被盟軍稱為“歐洲最危險的男人”,他先後執行“橡樹行動”、“格里芬計劃”等作戰行動。特別是營救出法西斯鼻祖墨索里尼後,斯科爾茲內在整個德國名聲大漲。但是特戰之王斯科爾茲內的戰爭中的表現與其早年的人生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

歐洲最危險的男人,學生時代的14次決鬥,直接成為戰場上的磨刀石

臉上有明顯刀疤的斯科爾茲內

直到13歲才嚐到牛油的味道,苦澀的童年培養了斯科爾茲內堅忍的性格。

斯科爾茲內出生於奧地利,其父親是一名工程師,理論上來說其家庭應該算的上是中產階級。但是一戰後奧匈帝國作為戰敗國,解體為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接下來的社會動盪中,奧地利經濟持續低迷,國家大量的發行紙幣,物價則一路飛漲,使得許多奧地利人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和許多的奧地利家庭一樣,斯科爾茲內一家也是依靠國際紅十字會的救濟勉強度日,直到斯科爾茲內13歲時,才第一次知道牛油是什麼味道。

歐洲最危險的男人,學生時代的14次決鬥,直接成為戰場上的磨刀石

一戰時的奧地利軍隊

貧窮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有時候是阻力,但是貧窮也會激發一個人尋求改變的強烈慾望。斯科爾茲內的父親則是其人生的精神導師,雖然生活上極其的困頓,但是他一直激勵兒子要成為生活中的強人,不斷的去挑戰、戰勝自己所面對的一切。他告訴斯科爾茲內:“貧困的生活並不會危害人,最可悲的是不能適應逆境。”在父親的激勵下,18歲的斯科爾茲內成功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工程學。

大學期間的14次決鬥,不僅在斯科爾茲內臉上留下了刀疤,在其內心更是築起一道強大的屏障。

決鬥在19世紀之前的歐洲極為流行,用我們俗話說就是“約架”。我們所熟知的偉大的詩人普希金就是在決鬥中被人殺死的。兩個人之間大到為了一個女人、小到為了一句話都可以進行決鬥。決鬥也被認為是勇氣和榮譽的一種象徵,所以決鬥在一戰後的歐洲依然還有一定的市場。

歐洲最危險的男人,學生時代的14次決鬥,直接成為戰場上的磨刀石

歐洲騎士決鬥

進入大學的斯科爾茲內選修的是工程學,但是決鬥卻一直貫穿著他的大學生涯。在大學期間他先後14次和別人決鬥,每一次決鬥都是有生死風險的,雖然決鬥的雙方不會刻意下黑手,但是畢竟決鬥中都是真刀真槍的幹,刀槍無眼啊。在第10次的決鬥中,斯科爾茲內就不小心被對手直接刺中臉部,在臉上留下了長達5釐米的疤痕,“刀疤臉”的外號也是這樣來的,但是他自己則認為這是”榮譽之疤“。

歐洲最危險的男人,學生時代的14次決鬥,直接成為戰場上的磨刀石

受到歡迎的斯科爾茲內

這些決鬥不僅鍛鍊了斯科爾茲內的體魄,在每一次決鬥的生死之間,對於一個人內心世界都是一種淬鍊。面對不同的對手,斯科爾茲內都毫不猶疑的接受,並且想法設法的戰勝對手。他後來回憶到:“學生時代的無數次鍛鍊,讓我能夠臨危不懼,即使在困難重重的戰爭中,我依然能夠泰然自若,就像持劍和人決鬥一樣,集中自己全部的精力,牢牢的盯住對手,不給他絲毫喘息的機會,然後給予敵人致命的一擊。”

歐洲最危險的男人,學生時代的14次決鬥,直接成為戰場上的磨刀石

決鬥

夢想成為空軍的斯科爾茲內,最後成為一名黨衛軍。

在德國兼併奧地利的戰爭中,斯科爾茲內成為一名衝鋒隊隊員,他和奧地利的其他衝鋒隊員一樣,認為奧地利應該回歸到德意志中。在歷次衝鋒隊的行動中都衝在隊伍的最前列,熱衷於這樣暴力和血腥的場面。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斯科爾茲內野心勃勃的希望加入德國的空軍,因為這時31歲的他已經具備單發飛機的駕駛技能。但是德國空軍的招錄人員拒絕了他,因為他的年齡過大,個頭也過大。戰鬥機機艙內的空間極為有限,對於那些人高馬大的人來說,佔據過大的空間就會不便於機械的操作。

歐洲最危險的男人,學生時代的14次決鬥,直接成為戰場上的磨刀石

油畫德軍

​面對失落的斯科爾茲內,空軍的人告訴他可以去參加黨衛隊。由於擁有衝鋒隊的經歷,並且具備強壯的體格,斯科爾茲內很快就在黨衛軍中脫穎而出,由士兵晉升為候補軍官。在此後進攻蘇聯的戰鬥中,由於其作戰頑強而身受重傷不得不返回維也納養傷。

傷愈後的斯科爾茲內並沒有回到前線,而是到一個修理所成為一名修理員,但是隨後一次意外的機會卻讓其成為特種部隊的指揮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