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牛羊炭疽桿菌不是病毒 防控手段已經成熟

■本報見習記者 韓揚眉

回放:

近日,內蒙古通遼、黑龍江樺南縣種畜場相繼發現疑似牛炭疽和羊炭疽疫情,共有數十頭牛羊發病或死亡,十餘人疑似感染而入院治療。目前,發病牛羊皆已進行無害化處理,且無新增病例,疫情得到控制。

疑問

炭疽桿菌的致病原理是什麼?動物炭疽如何致人感染?炭疽桿菌是病毒嗎?我國在炭疽桿菌防控方面有哪些措施?

解答:

人們對炭疽的認識,大多可能是從美國“9·11”中“白色粉末生物恐怖”事件開始,這裡的“白色粉末”就是炭疽病原體芽孢。此後,人們常把炭疽與細菌戰和生化武器聯繫起來。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桿菌(簡稱炭疽桿菌)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疾病,炭疽疫情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屬自然現象。”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受訪專家告訴記者,炭疽桿菌是細菌而非病毒,科學界並沒有“炭疽病毒”的說法。

釋疑:牛羊炭疽桿菌不是病毒 防控手段已經成熟

專家介紹,炭疽桿菌是需氧芽孢桿菌屬中重要的致病菌,在具備氧、水等營養環境下易形成芽孢。芽孢廣泛存在於土壤中,長期處於休眠狀態,對外界環境具有很強抵抗力,能保存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然而,當生長條件適宜時,就會活躍起來,產生毒素。

深藏於土壤中的炭疽芽孢桿菌使得草食性動物成為最易感動物。牛羊把草連根拔起時帶出芽孢,從而接觸或吸入土壤中的炭疽桿菌。

此外,炭疽與氣候明顯相關,暴發流行多發生在乾旱、洪澇、地震等災害之後,炎熱多雨有利於炭疽芽孢發芽、繁殖,大雨、洪水易促其擴散。災害發生時,也是炭疽疫情的暴發期。

當炭疽桿菌在宿主體內或完整屍體內時,不易形成芽孢,也不產生毒素。因此,感染炭疽桿菌或已死亡的動物必須進行嚴格消毒和埋葬。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動物藥物生產與獸醫診斷系助理教授李幹武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被感染致死的動物屍體在幾十年後還都有傳染性”。

據瞭解,人與人之間傳染炭疽病的幾率微乎其微,多是接觸或食用病畜製品而受感染。根據感染途徑不同,人患炭疽主要有三類:皮膚炭疽、腸炭疽和肺炭疽。其中,皮膚炭疽最常見,約佔全部病例的95%,因炭疽桿菌侵入皮膚傷口而感染;食用了帶有炭疽桿菌的病畜肉、食物等造成吸入性感染則是腸炭疽。肺炭疽最罕見,但致死率最高,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帶有芽孢的粉塵或氣溶膠,也可繼發於皮膚炭疽,“9·11”事件中人因吸入炭疽病原體芽孢而感染的屬於此類。

李幹武表示,該病呈世界分佈,亞洲、非洲,以及美洲部分地區流行甚廣。我國炭疽發病率雖然不高,但每年都有數百例報告病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炭疽屬於乙類傳染病,但“肺炭疽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

據介紹,在預防方面,早在1958年我國成功研製的人用A16R炭疽活菌疫苗已投產使用,目前我國在炭疽桿菌的致病機理和疫苗研製方面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現在的防疫人員會定期給牛、羊等易感染動物注射獸用炭疽疫苗,從源頭阻斷。此外,種蓄場的衛生防護人員、飼養員、獸醫、皮毛加工者、生肉銷售者等易感人群應及早注射人用疫苗。在控制治療方面,使用抗生素早期殺滅體內病原非常關鍵,青黴素、環丙沙星是常用抗生素,當人對炭疽產生了耐藥性或體內已有毒素產生時,可使用炭疽抗體。所以,公眾不必恐慌。

在李幹武看來,新一代炭疽疫苗的設計策略,在保證疫苗安全和有效的基礎上,還需考慮更確定的疫苗成分、更可控的質量、更高的保護率和更簡單的接種程序。

《中國科學報》 (2018-08-22 第4版 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