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鄉村 發展鄉村旅遊 統籌推進旅遊扶貧與鄉村振興

距全縣脫貧還有507

距與全國同步小康還有874

按:

近年來,康縣深入踐行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和視察甘肅時“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依託生態資源優勢,創新發展思路,實現了從建設美麗鄉村、管理經營美麗鄉村到打造全域旅遊大景區“三部曲”的循序推進,探索了貧困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推進的新路徑。8月9日,在全省鄉村旅遊和旅遊扶貧大會上,康縣作了經驗交流。現轉載如下:

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乡村旅游 统筹推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

依託美麗鄉村

著力打造全域鄉村旅遊大景區

著力培育鄉村旅遊升級版。堅持用旅遊的理念規劃鄉村,用景區的標準打造環境,用文化的元素豐富內涵,用“美麗鄉村”點亮“鄉村旅遊”,依託建成的317個美麗鄉村,建設了2個國家4A級景區、2個國家3A級景區和69個旅遊示範村,鄉村旅遊日接待能力達到5000人,一個不要門票的全域鄉村旅遊大景區初步建成。著力建設核心景區和重要景點。按照“一線貫通(三百里竹海長廊生態旅遊文化風情線)、中心支撐(環縣城白雲山森林公園旅遊圈)、兩翼引領(陽壩和花橋AAAA級旅遊景區)、三帶延伸(G567國道、白望路、康陽路)、全域布點(一村一景)”的發展格局,著力打造了長壩花橋鄉村旅遊培訓基地、遊客服務中心、房車營地和茶馬古道景觀;實施了茶博園、梅園溝國家溼地公園、陽壩古街、白雲山公園城西環線等工程,完善提升了陽壩、長壩核心景區服務功能;培育了團莊古村、天鵝湖新村等一批鄉村旅遊新景點,從根本上解決“旅長遊短”的不足。

著力增加鄉村旅遊文化內涵。堅持六年打造了三百里旅遊文化風情線,建設亭廊、小徑、休閒健身廣場等重要旅遊節點28個。挖掘開發男嫁女娶、棒棒鞭、羊皮鼓舞等一批民俗文化,著力推動文化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提升了鄉村旅遊的魅力。

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乡村旅游 统筹推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

整合資源要素

大力發展旅遊扶貧產業

完善旅遊產業要素。圍繞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要素,連續四年持續推進“十村百戶千床”鄉村旅遊示範工程,發展農家樂、農家客棧、鄉村賓館317家。持續推進全域環境綠美淨工程,動員幹部群眾拆除危舊房、廢棄圈廁5.6萬座,投資1000萬元新建標準化旅遊廁所36座。啟動實施梅園溝世行項目及百鳥園、茶馬康城和長壩旅遊產業環線公路建設等項目,推進4G網絡與全域wifi景區景點全覆蓋,建成康縣“智慧旅遊”網上平臺。積極主動對接省內外各大旅行社,加強與四川九寨溝、漢中、廣元、武都、天水、蘭州等周邊旅遊城市的互聯互通、發展共享。

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乡村旅游 统筹推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

打造鄉村旅遊品牌。深入挖掘自然資源、歷史遺蹟、風土人情等元素,打造了花橋、大水溝、朱家溝、何家莊、桂花莊等一批鄉村旅遊品牌。在“五.一”前後舉辦鄉村旅遊文化美食節,宣傳展示康縣美食、特產、文化等旅遊產品,提升了鄉村旅遊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多元開發鄉村旅遊產品。發展核桃、花椒、茶葉等優勢特色經濟林果135.08萬畝,建成年產5萬噸的核桃露生產線、50萬公斤茶葉生產線、年銷售額4000多萬元的興源土特產加工等一批循環產業項目,開發了一批特色鮮明、攜帶方便的旅遊產品和手工藝品;依託“互聯網+”模式,發展電商企業38家、開辦網店1343家,廣泛搭建康縣特色產品銷售平臺,把木耳、香菇、核桃等銷售到全國各地,走出了群眾網絡增收致富新路子。

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乡村旅游 统筹推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

創新帶貧模式

全民共享旅遊扶貧成果

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的重要抓手,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導+公司運營+協會管理+農戶聯動”、“協會+農家客棧+農戶”、“支部+幫扶單位+公司+農戶”、“互聯網+電商+鄉村旅遊+產業開發”等多種鄉村旅遊發展模式,構建鄉村旅遊與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豐富了群眾脫貧的路徑,激發了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城關鳳凰谷村等鄉村旅遊度假公司組建以來,每年對貧困戶和群眾進行入股分紅和獎勵,激發了群眾創業致富的熱情,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老百姓有了幸福感,幹部有了成就感。近年來,全縣有3924人返鄉創業,創辦鄉村旅遊及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1080家、各類中小企業及農合經濟實體230個,引回資金6.5億元,帶動全縣5000多名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就業,較好解決了當前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大齡青年成家等社會問題。2017年全縣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01億元,2260戶8800名貧困人口依託鄉村旅遊實現了穩定脫貧。

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乡村旅游 统筹推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乡村旅游 统筹推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乡村旅游 统筹推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