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只能回味

人們總覺得,過去的壽山石更好一些。從前贊,石頭材也大,色彩也豔,質地密結經久不變的傳說,在圈內口口傳頌好。過去的石頭是否真的特別出眾?還僅是一個單純的慕古情節?這應該具體討論。


往事只能回味毋庸置疑的是,每個時期出產的石材,均是泥沙俱下,優質石材遠遠少於劣等材料,甚至佔比只在一個零頭。過去的石材,經過時代與人的洗禮,淘弱留強,吹盡黃沙得見真金,拿出來受人關注的焦點,自然是經受得住考驗的,但不代表與它們同一時代所產的石材品質均是出類拔萃。相反,新近所產的石材,有一部分無法判定後期變化,是否會變色,出裂,即便經驗豐富的內行,也偶有判斷失準的時刻,於是便有責怪石材不濟。這隻能證明相較人的主觀眼光,時間更能檢驗石材的優劣,而非說石材必然新不如舊。

往事只能回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舊本就是一個相對概念,而非絕對。八十年代出產的荔枝洞石,品質優、色澤美、材質豐盈,就目前來看可說是空前絕後的,但如果身處那個年代,甚至於壽山石漫長的開採歲月相比,這種“新”石材絕對堪使前人競折腰了。同時,出產近百年的善伯洞石,在漫長的開採歲月中一直乏善可陳,鮮有佳品,直至八十年代出產的金砂善伯,李紅善伯,才將其審美、品味提升到另一個高度,因此可知,即便以同一個礦洞而論,也並非早期出產,必然勝過後期所產,凡一切但以品質為先。

往事只能回味建立一套健全而完善的印石品評體系之後,自然不會過於在意新舊、坑口等刻板概念。毫無疑問,新出產的材料體量大,價格合適,然而具備一定的風險(後期變化)。而舊石可靠,穩定,但價格較高,且很多已然成品,可塑性相對較弱。期間取捨,端看個人,並無絕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