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49.3公里襄陽長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我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又名白起渠、藎忱渠始建於公元前279年 至今仍灌溉著30餘萬畝良田

好消息!49.3公里襄陽長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圖為長渠宜城高康紫薇園段

好消息!49.3公里襄陽長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圖為南漳縣武安鎮長渠入口

好消息!49.3公里襄陽長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圖為長渠至今仍發揮灌溉功能

昨日,在加拿大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傳來喜訊:有著2297年曆史的“華夏第一渠”——湖北襄陽長渠(白起渠),被確認成功申報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並予以授牌,成為湖北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襄陽長渠西起南漳縣謝家臺村,東至宜城市赤湖入漢江。它與歷史上兩位赫赫有名的將軍有關,因此又名“白起渠”“藎忱渠”;又因其長度為49.25公里,被稱為“百里長渠”。

興廢兩千年 戰渠變灌渠

“一部長渠史,幾多興衰事。”說起襄陽長渠的前世今生,襄陽市文化專家庹先沮滔滔不絕。“其實,長渠的修建初衷,並非用於農業灌溉,而是用於戰爭。”庹先沮介紹。襄陽長渠的建設,源於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白起。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派遣白起率軍伐楚。白起利用鄢城(現宜城市)及其周圍地理位置較低,加之周圍河渠密佈的有利條件,在距鄢城百里之遙的武安鎮旁,壘石築堤,開溝擴渠,水淹楚國都城。

秦統一六國後,朝廷有識之士認識到白起渠的價值,不斷加以開發、治理,引水溉田。唐、宋、元時期,襄陽長渠歷經多次修治。明清時期,戰亂頻仍,長渠幾近廢棄。民國時期,在張自忠將軍的倡議下,湖北省政府作出修復決定,但終因種種因素未果。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襄陽長渠才得以興修,重新竣工通水。

襄陽長渠的歷史,比都江堰早23年,比鄭國渠早33年,是我國現存歷史最長的水利工程之一,被《中國水利之最》列為“我國最早的灌溉渠道”。

成功申遺後 古渠新機遇

襄陽市水利局局長陳啟合介紹,襄陽長渠因其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先進的技術,被水利界和考古界評為中國五個“第一”:歷史最悠久,被稱為“中華第一渠”;第一個變戰渠為灌渠的典範;在中國水利史上第一個創造“陂渠相連、長藤結瓜”的灌溉模式;灌區宜城市曾被評為全國第一批噸糧田縣(市);大家雲集,史詩第一,歷代文學家為它寫下諸多動人的篇章,具有極高的文化研究價值。

2008年,襄陽長渠被列為湖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襄陽長渠,襄陽市於幾年前啟動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工作,將申遺與民生改善、文化傳承、旅遊發展、保護修繕、科學利用有機地統一起來。

昨日,記者實地探訪襄陽長渠,只見渠中水量充盈,水質清澈。循著長渠而行,不時能看見清澈的渠水被引向沿途農田。到處是提水灌田服務農事的畫卷,水渠兩旁是鬱鬱蔥蔥的樹木,間或有孩子在渠中戲水,也有農家婦女在渠邊洗衣、洗菜等,呈現出一片安寧和諧的鄉村圖景。“襄陽長渠申遺成功,為景區開發提供了優勢條件。”襄陽市水利局局長陳啟合說。下一步,該市將學習借鑑都江堰的發展模式,積極整合沿線優勢資源,高標準編制旅遊開發規劃,將長渠景區開發與遺產保護工作相結合,與持續發揮水利工程灌溉功能相結合,力爭將襄陽長渠建設成為特色鮮明、景色優美、功能完善的景區。

本次中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有襄陽長渠、都江堰、靈渠、姜席堰等4個項目。

中國前四批申報成功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還有四川夾江東風堰、浙江麗水通濟堰、福建莆田木蘭陂、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浙江寧波它山堰等13個項目。加上第五批,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項目已達17個,是擁有遺產工程類型最豐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佈範圍最廣泛的國家。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專業型世界遺產,由國際灌排委員會於2014年設立,目的是保護、挖掘、推廣具有歷史價值的可持續灌溉工程及其科學經驗,每年申報、評選、公佈一批。今年除中國的4個項目外,還有其他4個國家的10個工程一同入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