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佛、浴心——無錫靈山勝境

靈山勝境,位於江蘇省無錫市的太湖之濱,相傳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曾駐錫於此,因見寺後主峰鍾靈毓秀、翠靄多姿,與天竺佛陀說法處的靈鷲山頗為相似,遂將其命名為"小靈山",並由其大弟子窺基在此開宗立派,創建了佛教中著名的"慈恩宗"。

靈山勝境景區可簡單概括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靈山。一寺,就是始建於唐代、且幾度興廢的千年古剎祥符禪寺。一佛,就是高達88米、被稱為神州第一佛的"東方大佛"——靈山大佛。其他景點包括:阿育王柱,梵宮,五印壇城等。

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坐落於無錫馬山秦履峰南側,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靈山大佛是無錫的標誌之一,對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其有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靈山大佛的佛體和蓮花座全部由錫青銅板塊拼裝焊接,總用銅量達七百餘噸。靈山大佛矗立在無錫太湖之濱小靈山上,反映了華東這一福澤寶地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安定祥和,也是中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體現,並象徵和平與生命如青銅一樣,亙古長青。

浴佛、浴心——無錫靈山勝境

天下第一掌

天下第一掌位於無錫靈山勝境佛手廣場行道的左側,是銅質的手掌,形狀、大小完全複製靈山大佛的右手。"天下第一掌"的總高度為11.7米,相當於三層樓房的高度,寬5.5米,手指直徑1米,總重量達13噸,掌心的千輻輪,直徑達兩米。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 意驅除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令眾生無畏無懼。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有摸佛手增福添壽的說法。"好運摸佛掌"使人人得以與佛親,祈佑平安。

浴佛、浴心——無錫靈山勝境

照壁

照壁是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靈山大照壁全長39.8米,最高處7.2米,規模為全國之最。靈山大照壁和靈山勝境整個地勢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靈山大佛景區的整個地形猶如一張太師椅,背靠小靈山,左邊青龍山,右邊白虎山,北踏青峰,盡攬山形之美,南望太湖,一挹水色之秀,這種傳統風水理論上稱為"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地形是大吉之地,為保存這吉祥的靈氣,所以造大照壁來收氣,同時也通過照壁上的內容引領遊客走進靈山的佛教文化歷史世界。遊客可以在佛手前敬香、祈福,接受佛性的薰陶,表達對佛的崇敬,在寧靜、祥和、清心中領悟禪機愉悅。

浴佛、浴心——無錫靈山勝境

九龍灌浴

大型音樂噴泉動態群雕 "九龍灌浴",依託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動態地再現了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的場景。九龍灌浴開放時的場景壯觀絢麗、大氣磅礴、震撼人心:四大天王托起蓮花,一尊高達7.2米的鎏金太子佛青銅塑像立於巨型蓮花之中,直徑54米的水池邊,九條昂首翹尾的銅龍分踞九方,隨著音樂奏響,蓮花開合,太子佛從中徐徐升起,在九龍噴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轉一週,整個過程樂聲飛揚、泉水靈動,給予觀賞者全新的視覺和心靈感受,觀賞者無不為之震撼驚歎、流連忘返。"九龍灌浴"雕塑群的製作工程可謂浩大,雕塑群的澆鑄面積相當於香港天壇大佛,如此工程不僅是國內同類雕塑中的創舉,在國際上也甚為罕見。

浴佛、浴心——無錫靈山勝境

浴佛、浴心——無錫靈山勝境

五印壇城

五印壇城是繼靈山梵宮之後的又一旅遊精品工程。五印壇城薈萃藏族藝術裝飾,融合了彩繪、壁畫、木雕、唐卡等數十種藏地傳統建築裝飾技藝,精心展示了獨特的壇城藝術,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精華得以再現與提煉。

浴佛、浴心——無錫靈山勝境

靈山梵宮

靈山梵宮坐落於煙波浩淼的太湖之濱,鍾靈毓秀的靈山腳下,氣勢恢宏的建築與寶相莊嚴的靈山大佛比鄰而立,瑰麗璀璨的藝術和獨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輝映。它以華藏塔風格為主,糅合了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及傳統佛教建築元素,集世界佛教三大語系的建築精華,集塔、殿、堂、廳、廊於一體,美輪美奐,如法如律,莊嚴神聖,雄偉壯觀。既體現佛教的博大精深與崇高,又將傳統文化元素與鮮明時代特徵相融合。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馬山鎮靈山路1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