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央廚房丨《科學》刊文稱顛覆傳統只須25%的關鍵少數

科普中央厨房丨《科学》刊文称颠覆传统只须25%的关键少数

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還是應該少數服從多數?《科學》雜誌近日刊文稱,如果一個小團體中有25%持有不同看法就能推翻已有的規範。

科普中央厨房丨《科学》刊文称颠覆传统只须25%的关键少数

論文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傳播學副教授Damon Centola(來源:peentoday)

上世紀70年代,著名的管理學家Rosabeth Kanter發表了一項頗具影響力的研究,他研究女性員工的數量對公司業績的影響,那時恰好一家美國公司的銷售團隊中招募了女性成員。Kanter敏銳地指出,這些女性的工作質量取決於她們的數量。當女員工數量佔15%時,她們面臨刻板印象、騷擾、孤立、遠超她能承受的業績壓力和其他的不利因素。但是,當她們的數量達到35%時,女員工們會通過結盟建立自己的“反主流文化”來改變傳統。

群聚效應——改變社會的轉折點

這就是所謂的群聚效應(Critical Mass),這一社會動力學的術語來源於核物理鏈式反應中的“臨界質量”,表示在一個社會系統中,有足夠多數量的人來形成新模式,並且這些人能夠自我維持並進一步增長。這種說法未免過於學術了,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小群人就能真正的改變既定的社會習俗。

有一個很通俗的比喻,在大城市的路面上,若一個人抬頭仰望天空,沒人會理會他。如果有三個人停下來仰望天空,就可能會有更多的人停下來看看她們在做什麼,可他們沒發現什麼就離開了。但是,如果抬頭仰望的人數增加到一定數量(臨界點),那其他人就會好奇地加入進來,看看他們到底在做什麼。

在社會學、物理學以及其他學科中的五十餘年的研究工作支持了Kanter的觀點。如果群聚效應發生,我們曾經接受的東西很快就會變得不可接受,反之亦然。20年前,大多數美國人反對同性婚姻,禁止公共場所吸菸,還有大麻合法化等等,但如今這些問題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

少數群體需要多大的規模才能觸碰到臨界點,以達成群聚效應?過去研究者通過社會學觀察給出的數字是所有人口中的30%到40%,也有研究認為是10%,這是物理學家通過數學模型模擬社會變化給出的比例。

現在,我們有了一個新的數字。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很有創新性的實驗,他們最終給出的比例是25%——少數人推翻多數人的轉折點。他們的成果近日發表在了《科學》(Science)雜誌上,論文作者傳播學副教授Damon Centola說:“目前研究上已經有了很多模型,但那些模型往往是人們推測出來的,他們寫下的方程並沒有真實數據支撐。而我們的研究中使用了含民族誌(社會學理論)的數據,會更符合真實情況。真正令我興奮的是,我們的結論與Kanter的工作產生了明顯的共鳴。”

科普中央厨房丨《科学》刊文称颠覆传统只须25%的关键少数

近年來歐美反對性騷擾的#Me Too運動就源於互聯網流傳的一個標籤,最終形成了“燎原之勢”。(來源:Womensmarchmn)

在線小遊戲給出答案

在十多年的研究工作中,Centola開發了一種在線模型工具來測試到底多大規模的社會動力學可以被改變。他的團隊招募了194名志願者,將他們分成了10組玩一款在線遊戲,最終目標是共同創造出一種新的社會標準。

每輪遊戲中,組內的志願者隨機兩兩配對,他們會看到一張陌生人的人臉照片,然後給這個陌生人起一個相配的名字,他們倆不能互相商量,輪流給出名字。每輪結束,他們給出的名字會顯示出來:如果給出的名字相同,他們就會贏得10美分的獎勵;如果他們起的名字不同,那麼就扣除10美分。即使志願者只與一個人匹配,但隨著遊戲的進展,他們很快就達成了全組協定,每個人都為那些陌生人安排了相同的名字。

接著,Centola為每個小組中加入了幾個“另類”。這些煽動分子為每張照片都起了不同的名字,嘗試推翻之前建立好的規定。後續的實驗中,Centola把煽動分子的數量從一組增加到了多組中,嘗試了加入不同的數量,從比例上看是從15%到35%。

他們發現,另類的數量至少要佔據總人數的25%時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改變所有人的思想。比例小於這個數,即使是24%,另類分子的選擇對最終結果沒起到任何作用。而只要超過這個數字,他們新起的名字很快就會完全取代過去的名字,而且並沒有介於兩者之間的情況。團隊還嘗試了雙倍獎勵,但這些另類分子依然能夠推翻之前約定好的名字。

科普中央厨房丨《科学》刊文称颠覆传统只须25%的关键少数

Centolat團隊設計的在線人臉命名遊戲(來源:論文補充材料)

對此Centola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與幾個世紀以來古典經濟學中對社會變革的思考形成鮮明對比,經濟學家通常認為需要大多數人達成一致才能改變這個群體的標準,”Centola說。 “經典模型'均衡穩定性分析',要求51%的人口或更多才會啟動真正的社會變革。我們在理論上和實驗上都發現,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可以有效地做到這一點。“

Centola團隊設計了適用於這種交互模式的數學模型,令他們興奮的是,他們的真人實驗結果與數學模型預測的結果相吻合,“從數學上來說,我們預測到了,但在真實的人群中看到相符的結果,太令人吃驚了。”在他們的數學模型中,人數越多,25%的比例越發明顯,尤其在1000人以上時,這比例直接相當於固定了下來。

科普中央厨房丨《科学》刊文称颠覆传统只须25%的关键少数

只有當另類分子超過25%時,之前既定的規範才會發生改變。(來源:peentoday)

雖然現在還不能清楚比例達成25%的具體原因,但對於整體性的改變,有學者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我認為在臨界狀態時會出現很多牆頭草,他們沒有那麼堅定,可能會搖擺於各個方向。當他們遇到了堅定的少數派,而且對他來說那幾個少數派可能已經足夠多了,他們就會倒戈然後加入少數派的隊伍。因此,很有可能在整個系統改變的同時,有相當比例的不堅定的參與者也改變了。”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社會學家Pamela Oliver如是說。

Centola同意這種說法,他說:“人們在轉變觀念之前,需要在新的模式中得到足夠多的‘強化’。”他做了一個有意思的比喻,“如果在一次商務會議上每個人都是握手,而你覺得碰拳是個好主意——或許你只是想更前衛一點,可畢竟看起來還是很奇怪。 但是,如果有幾個人也在碰拳,你會有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那種冒險的感覺會讓人退縮,但臨界點的出現會產生一個相當大的群體,你會更容易遇到相似的人。”

他同時強調,25%這個數字也不是通用的,正所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個比例也會發生變化。事實上,Centola實驗中的利害關係非常小。實驗的參與者可以隨意競爭,而沒任何的政治色彩和其他因素,原始的團體與後來的少數派都有相同的權利,實際生活裡很少有這種理想的狀態。

“如果少數派是持不同政見的人士或者是黑人,他們的聲音是否存在固有的劣勢?”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政治學者Hahrie Han問道,“或者說,他們擁有與其信仰相稱的社會身份,比如那些否定氣候變化的人,那情況又會如何?”她認為,考慮這些情況有助於拓展這項創造性的研究,會有更多的重要發現。

Centola通過修改數學模型開始模擬其中的一些動力學因素,(虛擬)社區會被強烈的激勵(物質上的獎勵)去堅持自己的立場,並且他們更可能抵抗煽動分子的影響。他的數據顯示臨界點確實提高了,但只到了30%。“我們仍然看到這種強大的群聚效應的臨界點遠遠低於50%,”他說。

即便如此,他們的研究成果也具有相當的實際意義。如果他的研究成果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在迎來突然改變一切的那一刻之前,少數派或是激進組織不會成功,而且人們不會清楚到底何時才能到質變的時刻。 “如果群體中少數派的比例是24%,那麼他的影響力與0時沒有什麼區別,你可能真的接近成功了,但你自己根本就感覺不到,”Centola說,“一旦這個人口比例從24%升至25%,結果會大不相同。”

更深刻的現實意義

通過該研究,Centola相信人們所處的環境可以被設計成“親社會”的,特別是在某些組織內,也就是符合社會發展希望,並且個人能從中獲得益處的環境。這種環境中人們獲得獎勵與他們協調行為的能力直接相關,而且他們所作所為會被同行接受,或許只需要幾個特別人士就能帶動起來。

儘管改變人們的傳統思想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但學界普遍認為他的團隊給出了一份證明:少數堅定的另類分子能夠影響並改變那些已經被社會接受的行為習慣。這可能會促成一種新的親社會的結果,比如減少能源消耗,減少工作場合的性騷擾行為,帶動身邊的人運動等等。

但是,這項成果也會反應不好的一面。Centola特別強調這未必是個令人振奮人心的結果,“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人們可以很輕鬆地被選擇。”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與俄羅斯有關的社交媒體賬號購買了大量針對美國選民的廣告。Facebook的劍橋數據分析公司分析了上百萬賬號的數據,把信息建立了相應的心理圖表,然後利用這些信息來投放支持總統競選、英國脫歐等廣告。大規模的反社會行為互聯網欺凌,種族主義的爆發也蘊含其中。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哲學家Damien Williams目前在研究技術的倫理內涵。他說:“有很多人已經開始用更謹慎的方式對待群體動力學產生的作用。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的加入會達成目標比例,那我們很容易看到他們會如何汲取相關信息,產生了什麼樣的情緒,以及如何影響他人。” Williams並不樂觀,“這有點令人不安,”他補充道,“這很可能會產生一種複雜的環境——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對待到底是誰在引導我們,以及他們是通過什麼方式改變我們的。”

D.Centola, J.Becker, D.Brackbill, A.Baronchelli.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ipping points in social convention. Science, 360(6393):1116–1119.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for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ipping points in social convention

https://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8/06/the-tipping-point-when-minority-views-take-over/562307/

https://penntoday.upenn.edu/news/damon-centola-tipping-point-large-scale-social-change

http://www.thejournal.ie/social-change-study-4055123-Jun2018/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25-revolution-how-big-does-a-minority-have-to-be-to-reshape-society/

科普中央厨房丨《科学》刊文称颠覆传统只须25%的关键少数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科普中央厨房丨《科学》刊文称颠覆传统只须25%的关键少数
科普中央厨房丨《科学》刊文称颠覆传统只须25%的关键少数

主辦:北京市豐臺區科學技術協會

承辦:北京科技報社丨北科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