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央廚房丨請注意,路邊的野花再也不能采啦!

科普中央厨房丨请注意,路边的野花再也不能采啦!

科普中央厨房丨请注意,路边的野花再也不能采啦!

從今年起,北京的鄉土野花野草首次被納入園林部門自然撫育範圍,成為園林綠化的“正規軍”。為了北京的園林綠化,路邊的野花真的不能採了?

採訪專家:

劉青林(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觀賞園藝與園林系教授)

梁 芳(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花卉所高級工程師)

幾十年來野花野草見之必除的老做法如今行不通了:日前,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向全市各區園林綠化局印發了《北京市綠地林地建設地被植物選擇與養護技術指導書(試行)》(下稱《試行》)。

指導書明確指出,北京一年生、兩年生及多年生的鄉土地被野花野草不能再一拔了之,而是要“享受”和人工栽植培育的地被植物一樣的“待遇”。

北京的鄉土野花野草不再姓“野”,而是紛紛“轉正”,被納入了“正規軍”,確定要被科學、生態利用和推廣,將其生態價值發揮到最大。這一舉措不僅將使北京的綠地“活起來”,更顛覆了確立了鄉土植物在北京的“生態地位”。

科普中央厨房丨请注意,路边的野花再也不能采啦!

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成片的抱莖苦蕒菜漫布在林間,構成了別有情致的景觀,引得遊人駐足拍照。但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沒想到,這些漂亮的小黃花不是公園刻意栽植的,而是100%的天然生長。(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近些年來,城市綠化的方式方法一直在發生著變化,曾經有不少人認為,在從前,因為人工過度干預,導致許多植物種類在北京“消失”了。那麼,《試行》實施之後,“路邊的野花”還採不採?

◆◆◆

同在北京,但植被選擇標準城市≠山林

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觀賞園藝與園林系教授劉青林介紹,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北京市曾大量引進種植冷季型草,此後發現這種草坪的管理成本非常高,耗水量巨大。如管理不善,容易乾枯死亡,造成地面斑禿。隨著節約型園林城市建設工作的開展,北京開始逐漸使用適合本土的野生地被,冷季型草坪的數量日趨減少,只在重點景區周圍使用。

科普中央厨房丨请注意,路边的野花再也不能采啦!

如果冷季型草管理不當,很快就會得病變成圖中枯黃的顏色,被雜草取而代之,影響了美觀(攝影/白竟楠)

“人工細管是管不過來的,不能把所有的園林的每一塊土地都約束好,這也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雜草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價值,所以,即便是一個園區也應該用不同的標準管理,管就管精、放就放野。” 劉青林表示。

當然我們先要明確雜草的定義。所謂“雜草”是指混雜生長於栽植地,影響原有景觀的其他植物,國外有資料把其解釋為“長錯了地方的植物”(A plant growing where it is not desired)。比如,如果某一片單一植物種類生長區域內,一切入侵的其他植物都可叫雜草。

劉青林介紹說,自古以來,中國園林的打造理念講究“渾然天成”的思想,即雖由人作,宛似天開。細心觀察北京的古代園林會發現,春天天壇公園古柏樹下壯觀的二月蘭景觀,頤和園中參天大樹下那鬱鬱蔥蔥的苔草、求米草景觀,這些園林中只有在重要的觀賞區種植了少量的冷季型草坪,極少量的點綴式的人工擺放花盆。適當的人工規劃和設計輔助讓園林景觀更美,生態效益更佳,這也是這些園林能夠保存至今的原因,不僅經過了人為的保護,也是自然生態的選擇。

無論是城市還是山區,植物培植需要秉承“建設地帶性植被”的原則,也就是培養或保護適應本地水土的植物。同在北京,某種植被適合生長在野外環境並非說明也能引進到城市,所以,人們會發現,一些植物慢慢在城市中看不到了,說起原因,其一可能是城市的環境條件(土壤、溫度、溼度、光照等)不適合其生長,其二可能是植物市場需求的改變,植物品種的更新換代,這也是一種自然選擇。但這不代表這種植物在北京就消失了,其實,在野外、在其他適合它生長的環境中依舊可以看到它們繁茂的生長。

“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適應城市環境,雖然都是北京,但是土壤、溫度、溼度、光照都與自然條件大不相同,所以許多能在山區長的植物在城市長不了。城市汙染、風洞效應、反射熱都對植物不好,而且城市燈光會改變植物的生物節律,植物的生命力就會衰退,北京也發生過夏天因為氣候問題而導致大片樹木生命力減弱的事件。” 劉青林說,“因此我覺得,植物能在城市中生長是一件特別偉大的事情,任何一種植物是否能進入城市也是通過大量的實驗才能下結論的。”

◆◆◆

國外城市園林同樣尊重自然的選擇

植物的生長是隨著地域的變遷、城市的發展逐漸發生著變化的。

“比方說,以前北京只有二環的時候,許多植物還能自由地生長在二環以外,隨著城市的發展,慢慢侵佔了植物生長的空間,它們漸漸被‘趕出去’了。當人們意識到這樣不好的時候,會想辦法再把它們引進回來,但這時候,北京已經發展到了五環,各種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這些植物是否能回得來,我們需要打一個問號。同時,我們要再尋找適合這裡的植物取而代之。如果新的植物能夠自己在這裡一年又一年地繁衍,就也說明自然選擇了它。”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花卉所高級工程師梁芳說。

梁芳提到,人們經常說國外的園林非常自然,人為干預很少,其實這種認識不全面。中國的園林設計和育種作為一門學科專業發展只有幾十年的時間,而國外發達國家已經有上百年時間,所以,發達國家的園林並非少有人工干預,而是人工干預與自然搭配“渾然天成”。

科普中央厨房丨请注意,路边的野花再也不能采啦!

英國沃爾索爾的四季花園,植物種類多樣,人工修剪規整。(梁芳供圖)

比如德國著名的蒂爾加藤公園。劉青林說,蒂爾加滕公園是位於柏林市中心的一座城市綠肺,去過的人一定都會對其中的“野趣”念念不忘。其實,外國園林的規整程度很高,在入口處或外圍空間中,園林的佈局是非常考究的,其中許多植物也不是自然野生,而是人工引進適宜當地生長的植物,還有許多是育種出來的新品種,科技含量很高。而在這些園林的深處,通常都是自然生長的樹木和地被,非常原生態,重點地域用圍欄圍起,避免人為破壞。

再例如日本的岡山後樂園,位於日本岡山市的郊區,有別於其他的園林的青苔妝點,後樂園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種植草坪的園林,因為岡山平原的氣候少雨,青苔難生,而後樂園又位於河流下游,土質多沙,草坪可以固土保沙。

可見,外國園林的“人工痕跡”也是非常多的,但是,由於他們的園林設計和育種技術非常先進,可以充分尊重大自然的選擇,同時兼顧園林美學設計原則,在需要修飾的地帶精心修剪,在需要保護野生植被的區域充分保護原生狀態。

◆◆◆

合理的人工干預能增加生物多樣性

城市的公園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大不同,但是,評價一個園林的等級需要考評的指標很多,要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梁芳說:“任何植物都是生態系統中的一份子,都有存在的必要性,野生花草也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如果能把人工和自然選擇較好地融合,就是很好的選擇。”

許多園林綠地為了整齊、美觀、綠期長,在地被植物的選擇上青睞冷季型草,這種草適宜生長在15℃~25℃,如果溫度超過30℃,容易發生病蟲害。北京夏季非常炎熱,冷季型草坪必須通過頻繁的澆水、修剪、施肥、打藥等精心地人工管理才能獲得較好維持景觀,如果一旦管理不當,就很容易產生病害,很快就會被馬唐、牛筋草等雜草侵佔。

對於植物的生長來說,城市環境惡劣,雖然地被植物比較“好活”,但是能夠在城市生長的植物類型更加單一。

梁芳說:“自然植物生長區域中,一般以一兩種植物為優勢種,所以人工輔助可以增加植物種類。例如奧森公園,我們曾經在奧森公園做過實驗,將多種地被植物的種子按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撒播在土壤中,想模擬大自然高山草甸的生長效果,使其開出類似大草原上那種野花叢生的感覺,第一年效果還不錯,但是當第二年春天到來的時候,這片土地又成了雜草叢生的狀態,這些植物不能在這裡自行繁衍。在公園或景區的重要觀賞區域或節點,人工設計種植的景觀較多,但是在次要觀賞區也是非常自然的,這不僅是自然選擇的要求,也是人工經營的結果。”

雜草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加之中國北方的氣候原因,很容易將別的地被“擠出”原本的生存空間,因此梁芳認為,必要人工播種和補種是增加城市地被多樣性的有效手段。

科普中央厨房丨请注意,路边的野花再也不能采啦!

別認為如果公園中的雜草不清理就會慢慢長出如高山草甸式的那種野草野花的景觀,但其實,它們只會如右圖那樣漸漸被雜草替代

“我們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從2000年3月到2004年3月,選擇調查地點包括植物園、森林公園、大型城市公園和企事業單位內部的植物群落,共25個地點,結果發現,草本植物的應用除了草坪草種外,只有二月藍、麥冬、蛇莓、白三葉、澇峪苔草、玉簪等少數幾種地被植物是屬於有意引進的,大部分是野生植物種類,比如紫花地丁、苦蕒菜、點地梅、葎草、毛地黃、夏至草、車前、蒲公英、叢枝蓼、求米草等。”梁芳說。

其實,對於城市園林設計來說,美觀與生態效益必須同時兼顧,這不僅要依靠專業的園林設計,更需要植物學專家參與到園林規劃當中,栽培和馴化事宜園林風格和水土的植物,在降低養護成本的同時增加生態效益。如果想體驗園林的野趣,不妨在遊玩一處園林的時候走到人少的地方看看。

劉青林說,建設森林城市不是“木+木+木”或者不拔雜草這麼簡單,城市中必須有一定面積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各個園林之間需要建設好綠色管廊,讓園林中的動物能夠通過管廊從朝陽區跑到海淀區。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