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韭菜一代

為國生娃,為國護盤,為國P2P……80後無疑是韭菜一代。

韭菜,本來是一種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當地上部分被割之後,就會依靠鱗莖短期內再生長出來。甫一出生,中國的80後就像生而被割,生生不息的韭菜一樣,一直被時代收割著。

80后:韭菜一代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代獨生子女,80後在成長過程中幾乎經歷了中國社會變遷的全部。80後用一代人、近40年的時間,經歷了其他國家幾代人所經歷的焦慮和衝擊。

兒時,多生娃是不允許的,成年,不生二胎是要交罰款的;小學時,大學是不要錢的,大學時,小學是不要錢的;沒畢業時,飯碗是鐵的,畢業時,飯碗是搶的;沒上班時,房子是分配的,上班時,房改來了,房子也買不起了。

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國企改革又下崗了;響應國家號召自主創業自謀生路,金融危機又來了;沒進股市的時候,傻子都掙錢;進了股市後,自己又成了傻子;工作十幾年好不容易攢了點錢,P2P又爆雷了……

很多時候,80後所經歷的遠大於他們所能承受的。

每當他們鼓起勇氣為未來努力拼搏的時候,命運就適時地開起玩笑。無數次打擊之後,留給他們的只剩下茫然、無奈和絕望。

這種感受就像是一把鈍刀插入胸口,不會即刻死亡,但卻能讓人透不過氣來,在痛苦中無法自拔。未來,還會痛苦多久?沒人知道。但就現在,他們已然承受太多。

與此同時,70後卻趕上了很多末班福利。其中,最讓其侃侃而談的,莫過於那些年他們和房子的故事。而90後,很多還是單身,父母也正值壯年,即便被收割一波,痛點也遠沒有80後來得那麼強烈。不過,再過不久,他們就會發現,自己儼然已是韭菜二代。生而被割,生生不息。

筆者見過很多80後,聽過很多這樣那樣的故事。細節千差萬別,旋律總是驚人相似。那些既是他們每個人的過往,也是整個80後共同的印記。

|| 生or不生都得“罰”的二胎

作為獨生子女一代,80後如果生在二胎家庭,基本沒少被罰,眼下卻面臨不生二胎就得掏錢幫別人養二胎的“威脅”。

80年代前,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有多個孩子。到1982年,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多生一個的代價是繳足罰款,數額往往是許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曾有案例顯示某地區一80末因超生被罰3000元,計算過程不詳,但這筆錢在當時幾乎能在農村蓋一套房。

為保計劃順利進行,已婚婦女要定時體檢,偷生的二胎則要過上一段東躲西藏的日子,直到被舉報為止。

進入新千年,二胎政策逐漸放開,此時80後的父母已錯過生育年齡,兄弟姐妹與80後完美錯過,80後本身倒是成了執行二胎政策的主力。

80后:韭菜一代

不過生育意識、養娃成本等令大多80後父母對二胎並沒有那麼熱忱。

沒關係,專家幫你解放思想。南京大學學者最近提出“生育基金”方案,建議40歲以下公民每年按工資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進個人賬戶,當家庭生育二胎及以上時,可申請取出基金並領取補貼,如未生育二孩,則待退休後才能取出。

贍養二老重任落到80後一人肩上的同時,還要多養一個娃,地主家也沒這麼多韭菜啊……

|| 上漲的學費、下跌的薪水

歷史上很難找到這樣一代人,往前倒、往後進都能享受教育福利,只有生在80年代才能完美避開。上漲的學費、下跌的薪資水平化為鮮嫩的韭菜被收割進一系列高校改革中。

在第一批80後高考前,廣泛意義上最後一波畢業分配成為歷史。而在80後念大學的這幾年,各地高校啟動瘋狂擴招,一夜之間幾乎人人成為高等教育的一份子。隨之而來的是居高不下的畢業率及就業壓力。

1998年,即擴招前一年,高校錄取人數為108萬,至2007年錄取人數增至567萬。此時因擴招產生的基礎設施擴建等需求導致國內高校貸款達2000多億,很多學校通過提高學費緩解壓力。

80后:韭菜一代

學費、畢業率不斷上升,但大學生的含金量和薪資水平在不斷下降啊。

大幅擴招已經讓師資力量跟不上學生規模,連年攀升的畢業人數又扭曲了大學生供求體系,直接拉低用人單位開出的價碼。

此時有多少寒窗苦讀的80後志士,被迫與資質平平的同伴一道被同價收割?

|| 飆鼻血的房價

幸運者70後收割了90年代末最後一波福利分房,待這波福利過後,房價陡升。20歲出頭、剛入職場的80後為房市貢獻了第一茬韭菜。

85前通過啃老、東拼西借等多種手段還能湊夠一筆首付,然後緊衣縮食度過房奴的一生。而限購令出臺後,大部分85後,尤其是外省籍者,幾乎連做房奴的資格都沒有。嚴苛如北京,等繳足5年社保,再看房價已漲到親媽都不認識。

以北京朝陽區為例,2000年房產均價為3800/平米,至2010年為28000/平米,此時朝陽區人均年收入僅由10503.78元漲到30134元。也就是說正當壯年的八零後耗時一整年養好的韭菜,不吃不喝如數奉還也只能換1平米房產。

80后:韭菜一代

租房能解決問題嗎?暫時能。

但黑房東、黑中介每年可以想出各種名頭狠敲一筆,分寸又能拿捏在二次換房成本之下,但幾乎不差毫釐。

日前我愛我家前副總裁胡景暉的一番言論顯示公寓長租行業正淪為資本遊戲。同行紛紛高價圈房源,那麼最終誰來買單?

|| 暴跌的股市

80後不僅遇上了漲到親媽都不認識的房價,也遇上了跌到親媽都不認識的股價。股市十年一大震,前兩震猶在80後眼前,眼下可能又將經歷第三震。80後,抱緊懷中的韭菜!

自80後接觸炒股以來,股市上一直有個10年一股災的輪迴法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夕股市見頂,時髦的80後父母剛開始接觸股票;

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前夕股市見頂,此時初長成的80後紛紛入局。

兩次親密接觸都是最爛的時間點,還是在前一年(1996年、2006年)剛經歷大牛的情況下,結果到後一年賠個精光。

80后:韭菜一代

那麼2017年是不是危機爆發前夕的見頂?反正今年進入8月份,滬指已數度跌破2700點,直至昨日,盤中多次創出新低。

為什麼每次牛市之後,收成又會變成別人的韭菜?還是那些抱著發財夢前赴後繼的股民。

瘋狂的房價是將80後推向跌跌不休股市的元兇之一。虛高房價之下,80後太需要一個一夜暴富的故事掙脫這個磨難。

|| 昂貴的帶娃成本

80後前半生被各種割韭菜,萬萬想不到有了下一代還要被割,這把韭菜是本該輕便的帶娃成本。

80後不敢生二胎,很重要一個原因是頭胎的成長曆程危險又昂貴。

當70後慶幸自己兒時從未擔心食品衛生、空氣質量,當90後感慨自己的幼兒園沒有性侵、沒有虐童,80後無法全身而退,因為這一切全讓他們孩子趕上了。

杜絕此類隱患,貌似只能通過澳洲奶粉、國際幼兒園和香港疫苗了。

80后:韭菜一代

而這把韭菜,只有一小撮兒不用還房貸的80後交得起。

此外當然還有被推高的教育成本,各種高價興趣班已是標配。

|| 夾縫中的創業者

年初,35歲的創業天才茅侃侃因融資受阻、經營困難,在北京家中自殺;6個月後,33歲的前騰訊員工、法蘭互動創始人阿甘還未等到第三次創業成功,就選擇了從22樓一躍而下。同為80後的他們,已不堪重負。

這兩起悲劇可以視為當下創業者生存狀態的縮影,資本上被老練的60後、70後投資人割韭菜,產品端被挑剔的90後、00後用戶施壓。

80后:韭菜一代

跟職場上可以罵中年人但不能罵年輕人差不多,創業大潮下壓力最大的也是80後。

創業潮在2015年集中爆發,這一時期,大多數70後都能在穩定崗位上安分守己靜待平穩落地,出來創業的少數派或有殷實家底或有過硬人脈,失敗了大不了回去吃老本。

而90後上有父母自食其力間或還能補貼自己,下無後顧之憂,基本屬於大把時間浪得起的狀態。成功則繼續,不成就當買教訓。

只有80後試錯成本最高。上有老下有小決定第一重生存壓力,老大不小出來創業催生第二重心理壓力。

|| P2P 爆雷

近年來網貸行業迅速興起,80後功不可沒。但隨著今年年中一聲雷響,80後成了為P2P老闆貢獻路費最多的一群人。

高年化收益率的誘惑以及銀行系、國資系入局的背書令成千上萬投資者湧入P2P平臺,短期內投上了大把資金。

而最初的狂歡過後,上百家缺乏監管的平臺在今年集體爆雷。6月至今,已有100多家平臺出現老闆跑路、提現困難等“絕症”,涉及1200億資產。

80后:韭菜一代

本月初剛崩盤的“草根投資”平臺用戶畫像顯示,80後佔比最高,達40%;另據“網貸之家”的數據,80後同樣是主力軍,佔到42.3%。

由此可見80後為這1200億貢獻了多少。

80後是當前的韭菜生力軍,因為他們的成長恰好伴隨中國社會30年的鉅變。正處在生長期,長勢兇猛,不割你割誰?但誰能保證接下來的90後、00後不面臨更多鉅變?到時80後不再鮮嫩多汁,被割的估計就是新一代韭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