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高發期吃海鮮留個心!浙江已發布重要消費警示

赤潮高發期吃海鮮留個心!浙江已發佈重要消費警示

世界盃快到了,對很多人來說,在夏日的晚上看場球賽、喝點小酒,來一頓海鮮大餐,是十分愜意的享受。然而最近一段時間,愛好吃海鮮的人千萬要注意了,食用貝殼類海產品可能會引發食物中毒。

6月14日,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發佈重要消費警示。記者自通氣會上獲悉,近期,我省及周邊海域已進入赤潮高發期,部分海鮮產品尤其是貝殼類存在食品安全風險,廣大消費者在選購和食用海鮮產品時需謹慎。為全力保障百姓舌尖安全,我省各級食藥監管部門已啟動應急機制,組織相關部門採取防範措施,舟山、寧波、台州、溫州等省內海鮮主要產地已陸續開展抽檢排查。截止目前,全省尚無重大食品中毒事件發生。

赤潮又稱紅潮,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類”或“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

記者瞭解到,2017年浙江沿海地區也曾出現赤潮現象,寧波、溫州等地相繼發佈海鮮產品消費預警。

“去年,在平陽、蒼南海域曾發生過赤潮現象,主要是‘米氏凱倫藻’等有毒藻種的蔓延。這種藻類主要具備溶血毒素,會導致機體紅細胞及其他有核細胞裂解,人體感染後患者的尿液呈醬油色,造成腎功能衰竭。”溫州市市場監管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溫州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抽檢的“米氏凱倫藻”中,已檢測出毒素存在。這種毒素通過生物鏈會進入貽貝(淡菜)、鮑魚、扇貝等貝殼類海產品體內,人食用後容易產生中毒現象。不過,像蟶子、血蛤等貝類,因生活在灘塗附近,攜帶這種毒素的可能性則較小。“現在,我們除了聯合海洋漁業部門對赤潮追蹤檢測,也會對市場的水產品進行檢測。”

赤潮高發期吃海鮮留個心!浙江已發佈重要消費警示

浙江省養殖的貝類種類也很多,主要有牡蠣、縊蟶、泥蚶、毛蚶、菲律賓蛤仔、貽貝、扇貝、文蛤等。寧波大學蔣霞敏教授告訴記者,貝類攝入此毒素對本身無害,因毒素在貝類體內呈結合狀態。該毒素遇熱穩定,易被胃腸道吸收,且難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壞,所以人一旦食用,很快釋放並呈現毒性作用,引起人體神經肌肉麻痺,輕者出現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痺等症狀,重者可導致呼吸肌麻痺而死亡。

出現海鮮中毒症狀怎麼辦?浙江海洋大學資源與環境系水柏年教授說,只要是沒汙染的貝類都可以食用,因此無需恐慌。萬一發現誤食了,出現中毒症狀,要儘快就醫。而對於輕微的毒素、重金屬等,人體是可以自行排解的,“只要不是經常吃、大量吃,偶爾食用少量解一解饞還是沒問題的。”此外,蔬菜水果等含維生素C較多,多吃有助於肝臟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湯等也可以保護胃腸道,在吃海鮮之前吃蔬果、喝點米湯,或可起到輕微的緩解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