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被恐嚇的孩子,六歲就夭折了!

真实案例:被恐吓的孩子,六岁就夭折了!

本文無錄音

如需收聽,戳此圖片

就可收聽唯美的內容音頻

作者 | 我是溫林

真实案例:被恐吓的孩子,六岁就夭折了!

看了部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被片頭恐怖的教育擊倒。

一個小和尚,跟著一個老和尚,常年居住在水中央的廟宇裡,與世隔絕。

小和尚生活單調,孤寂,無聊,一個人沉默地成長。

他最大的樂趣,是跟隨師傅採藥,縱情山水,釋放天性,感受自由無束。

他挖掘好玩的事情:用細細的棉線,將小石頭綁在動物身上,一條蛇,一條魚,一隻蛙。看它們因負重,不斷掙扎,行動遲緩,小和尚開心不已,露出天真的笑容,那笑純粹,乾淨。

但這個遊戲,被師傅發現了。

師傅不責備,不制止,靜靜地看著這一切,任其發生。

到了晚上,師傅找來一塊石頭,用同樣的方式,綁到熟睡的小和尚身上。

清晨,揹著石頭的小和尚,哭著求師傅鬆綁,師傅只是問他,背石頭的感覺如何。

小和尚面露愧色,他知道錯了。

但師傅沒有就此罷休,他說:“去,找到那些被你綁在石頭上的動物,幫它們解開繩子。那我也會替你解下來的。但是如果那些動物,魚啊、青蛙還有蛇死了的話,在你今後的生命裡,心中都會揹負著這顆大石頭的。”

於是小和尚揹著石頭,艱難地去尋找,他找到魚,魚死了;找到蛇,蛇也死了;只有青蛙,還在奄奄一息地掙扎。

小和尚哭了,感同身受般,為小動物的遭遇,自責、悔恨、痛不欲生,他覺得自己罪孽深重。

從此他的心裡,植入一個信念:我有罪,終生有罪,罪無可赦。

真实案例:被恐吓的孩子,六岁就夭折了!

但就是這樣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教育,就是這麼畸形的教育方式,竟讓很多家長認同!

大家說,做得好!就該讓他嘗受相同滋味!如此才記憶深刻!

多麼悲哀。

何為惡?故意為之,破壞他人的利益,視為惡。

我們卻忽略了,小和尚施虐,並無惡意,他只是一個孩童,內心純淨,在山水之間,想尋一點樂趣,他只是將蛇、魚、蛙當做玩具罷了,他只是藉此撫慰內心的寂寥,僅此而已。

但這被老和尚解讀為了殘忍,將這視為惡,是小和尚故意為之的“惡”,他殺生了。

所以,小和尚必須受到懲罰,只認錯不行,改正也不行,必須在內心深刻記住,必須為此揹負一生。

這,不恐怖嗎?不殘忍嗎?

小和尚為死去的動物流淚,一方面是悔恨,一方面是恐懼。

最信任的師傅預言,他心中將永遠揹負著大石頭。

魚和蛇不能死而復生,他就無法贖罪,在潛意識中,他順應原罪,終釀下大罪:追隨戀人下山,最終卻殺死她。

從某種角度來講,他的罪惡,是被師傅,這個唯一的撫養者誘發的。

這不是教育,這才是真正的施虐,給孩子的心靈施虐。

真实案例:被恐吓的孩子,六岁就夭折了!

我們很喜歡用“恐嚇”的方式,來懲罰孩子。

比如,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你不好好學習,就會成為無用之人!

再不睡覺,大灰狼就會把你抓走吃掉!

恐嚇有用嗎?

有,它會讓孩子緊張,讓孩子乖乖臣服。更重要的是,它用起來省時省力,見效快。

壓力巨大的父母,便會對孩子的行為,大驚小怪,他們認為“今天偷針,長大偷金”,“今天虐殺小動物,明天就可能殺人”,將孩子的過失無限放大。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容易使用“恐懼”,為了杜絕孩子犯“大錯誤”,這個“恐懼”種植得越深越好,最好深入骨髓,伴其終生。

這樣,只需教訓孩子一次,他就永不再犯,實在完美。

這就是父母的願望。

可是,被恐嚇的感覺好受嗎?

不好受。

接受恐嚇後,人會產生無力感,自卑感,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喪失安全感。

真实案例:被恐吓的孩子,六岁就夭折了!

心理學上,曾有一個關於恐嚇對幼兒影響的實驗,也被稱為“心理學史上最讓人憤怒的實驗”。

1920年,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找來九個月大的寶寶,小阿爾伯特,利用孩子喜歡毛絨玩具的天性,讓他與小動物、棉絮等,建立親密關係。

等到11個月大時,華生送給小阿爾伯特一隻白鼠,孩子立馬喜歡上了。

每次撫摸小白鼠時,他的腦後就會傳來巨響,那是實驗人員故意製造出來的。

阿爾伯特被嚇得抽搐。

可是他無法抗拒內心的喜歡,仍忍不住撫摸小白鼠,這時又會聽到巨響,一連三次,小阿爾伯特終於對小白鼠產生巨大恐懼,哭到昏死過去。

後來,他一看到小白鼠,就控制不住地尖叫,同時對一切帶毛的東西,甚至鬍鬚,都恐懼不已。

還有一個網友描述過自己被恐嚇的經歷。

小時候,她偷了媽媽的錢,被鄰居姐姐知道,各種羞辱,各種恐嚇,說小偷會下地獄,會被鬼怪吃掉。

她為此夜不能寐,茶飯不思,焦慮難過,幾近崩潰。

媽媽知道後,告訴她偷錢雖不對,但不會受到那樣的懲罰,因為媽媽愛她,只要改正行為就值得原諒。

並且告訴她,懲罰只會發生在當下,不會埋藏在未來,而修正行為,才需要延續一生。

從此,她再也沒有偷過錢,內心對母親的尊重和愛,也從未消失。

之後她養成了及時糾錯的習慣,成為了不怕犯錯誤,勇於探索的人。

她的生命,輕盈而豐滿,不用揹負任何枷鎖,輕裝前進。

真实案例:被恐吓的孩子,六岁就夭折了!

《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指出,人產生恐懼後,心理會失衡,即使這種恐懼得到緩解,其產生的影響並未消除,只是被埋藏在了潛意識中。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恐懼很容易被誘發,對並未發生的事情,產生過多擔心,總會聯想到糟糕的結局。

比如,坐車總會想到自己遭遇車禍,坐飛機總害怕飛機失事,還沒結婚就怕離婚,還未生孩子就懼怕養不好孩子。

這種對未來的擔憂,會阻礙個人的探索,將人囿於舒適區,尋求安全感。

它讓我們逐漸喪失求知慾,求變欲,故步自封,不思進取。

還有一種情況,因為“犯下的罪惡”將揹負一生,無法逃脫,無法贖罪,人們就會產生絕望感。在絕望的推動下,我們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就如小和尚,反正他已揹負罪孽,而且無法擺脫,無法修正,那麼就讓我繼續犯罪吧。

類似的情況,也常發生在孩子身上。

我學習成績差,註定人生失敗,那從現在開始,我乾脆不學了。

反正我是壞孩子,我再破壞更多規則,也沒關係······

我們在孩子內心種下了恐懼,同時也摧毀了他對未來的憧憬,扼殺了他改變的動力。

真实案例:被恐吓的孩子,六岁就夭折了!

孩子犯錯,及時糾正,是父母的責任。進行適度懲罰,未嘗不可。

但恐嚇不是教育,它是施虐。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切勿上升到人身攻擊,不要對孩子進行負面投射,否定孩子的一切,並將負罪感延續到將來。

請就事論事,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當下找出解決方式,溫和堅定地要求孩子改正。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所有的教育,都應在愛的包容下發生。

真实案例:被恐吓的孩子,六岁就夭折了!

也許你還想看:

推薦一個非常好的公號

這個號沒有控制,沒有說教

只以溫柔的、和平的心理學專業知識

陪伴每個媽媽和孩子成長

↙↙↙戳這裡,每天選3名讀者送出299元大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