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療法,植物成爲「治療師」

綠生活 | 園藝療法,植物成為“治療師”

綠生活 | 園藝療法,植物成為“治療師”

園藝療法最早起源於英國。早在1699年,一位名叫李那託·麥加的英國人就在《英國庭院》中對園藝的治療效果有了記載:在閒暇時,您不妨在庭園中挖挖坑,靜坐一會兒,拔拔草,這樣會使您永葆身心健康,這樣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園藝療法迎來突飛猛進的發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越戰以後。美國把園藝療法引入到傷員康復和職業培訓中,且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們的心靈,因那些花花草草得到了軟化。

目前,園藝療法包括治療性的庭院設計和含操作內容的園藝治療活動,比如藝術品及手工藝的製作、團體活動、遠足及郊遊、室內栽種、戶外栽種等等。

那麼,這些內容與人們自發的親近綠色和自然的行為究竟有什麼差別?最關鍵的是,接受這種療法的人,不是自發、自主地進行園藝活動,而是必須在園藝療法師的指導下進行活動。園藝治療師需要作出診斷,針對不同患者,選用不同植物和園藝操作活動,並在治療結束後作出評價。



▲蔡佑庭綠生活 | 園藝療法,植物成為“治療師”

人物簡介

蔡佑庭,畢業於臺大心理系,在臺灣從事園藝治療長達10年。一開始擔任兒童雜誌的文字編輯,直至一位親密長輩逝世,重新思索想要的生活,才明白自己最想要親近大自然。辭職後,機緣巧合下認識全職園藝治療師黃盛璘,併成為她的助手,全心投入這個領域,見證了許多人與植物的美好故事。本文為你講述蔡佑庭的園藝治療心得。



▲ 若要小孩親近大自然,就需通過嗅、觸碰、品嚐,雙手沾滿溼潤的泥土埋下種子,透過照顧、觀察和認知去參與植物的生命週期。綠生活 | 園藝療法,植物成為“治療師”

蔡佑庭:打造心靈綠洲

當科技電子產品充斥著生活,慢慢偷走了許多人與大自然親密的時光,甚至遺忘了鮮花的味道,也很久沒赤腳與溼潤土地接觸。實際上,資訊洪流中,似乎只記得鋼骨森林裡每間購物中心名稱,卻不知道面積漸縮的自然雨林,蘊藏著不為人知的寶藏。

朋友群近年來興起居家園藝,打造綠意空間,也算是生活中的小確幸。偶爾輕輕觸碰粗粗的薄荷葉面,聞一聞清新芬芳的香味,煩躁的心情會隨風而去。其實無需報告驗證,當我們長期置身戶外,很快就恢復元氣,倦怠感也會消失,壓力和抑鬱隨之大減。

由於綠地漸漸減少,加上生活環境不允許,沒有太多機會感受植物的魅力,身心靈累積不少負面情緒,長期無法渲洩,很快陷入鬱悶或化成憤怒暴躁。臺灣園藝治療師蔡佑庭就藉助植物力量,透過園藝工作幫助有需要的人改善身心靈狀態,讓植物“照顧”他們。

簡單而言,藉由親近植物改善生活行為,讓身心健康得到療愈效果。


綠生活 | 園藝療法,植物成為“治療師”

“你們相信植物會照顧人嗎?”

蔡佑庭臉帶微笑地問。這裡說的“照顧”並不是提供住宿或飲食,而是人的心靈。一個人用心照顧植物,會關心是否有足夠光線、水分,讓植物擁有足夠養分進行光合作用。腳步學會放慢,照顧植物時心靈也獲得沉澱,調整呼吸和生活節奏,進而也會懂得欣賞眼前植物的美,形成一套自己的植物美學。

真正的治療師是植物,園療師只是扮演人與植物的橋樑。

蔡佑庭說,他的任務就是讓大家對植物感興趣,願意把它帶回家或出現在生活空間裡。

相比熱愛園藝者,園藝治療的範疇會更集中在治療。廣義上,前者也是為自己進行園藝治療,促進身心健康;後者卻要經過評估需求、設定目標、觀察和事後評估與分析的過程,貼近參與者的個別需求而進行治療。

蔡佑庭舉例,對於中風人士,如果參與園藝治療就會設計不同園藝工作,提高他們的關節活動度(ROM)。中風者初時只能動動手,透過園藝活動,當他們願意走入花園動手工作,無意中也在為他們進行復健。改善肢體運動功能之餘,植物對中風者情緒也提供了正向回饋,減少憂鬱、焦慮,舒緩和降低負面指數。


▲ 艾草與華人社會有密切關係,特別是治病、製成藥膳等,而艾草也是園藝治療中最常用的植物。綠生活 | 園藝療法,植物成為“治療師”

然而園藝治療師並非單純教導種植,而對人和植物要有專業知識和處理方法。若與心理治療做比較,後者傾向談話,治療者和對象之間有很多生命經驗,要面對很多內在沉重的黑暗部份,兩人關係會有一個張力;反倒園藝治療藉由植物成為媒介,成為治療師和對象之間的緩衝物。因此兩人是處於對等地位,一起在跟植物工作。

“此時,我們可以將想要的(治療)目的偷偷‘滑’進去,例如如何減少焦慮,引導正面思考,不讓對象覺得很刻意或在進行暗示。”

蔡佑庭曾安排園藝療程給吸毒人士,請對方照顧大量需要澆水的植物,例如薄荷、水生植物。他說,喝水對吸毒人士很重要,水可以幫助他們很快代謝毒素。因此,要求大量澆水這個動作也有一種心理潛在的暗示,讓對方知道本身和植物一樣需要喝水,透過水淨化自己。

嚴格而言,園藝治療至少要8到12周,這是為了讓接受治療者完整參與一個植物的生命週期,接受完整的生命訊息。然而,治療會分不同層次,以中風病人為例,會有一個醫療目的,蔡佑庭就會與醫生、物理治療師或其他專業人士合作,設計不同園藝活動以達致目標。

園藝治療不僅聚焦在“治療”,排除醫療目的,蔡佑庭也推廣園藝益康活動,如全天企業員工舒壓活動、在療養院帶領一班老人打理菜園。

“在老人安養中心,很多長輩在陽臺種花草。問題是身體機能逐漸退化,不願意出門。假設我們在中心成立園藝社團,老人家會有理由動機出門,如學種不一樣的植物、養生保健知識、分享種植心得。互動之後,人際關係和身心靈不會這麼快退化。”

他也走入學校,帶領學生照顧菜圃,從植物種子到餐桌上,讓學生了解糧食生產的過程。種植過程中,園藝也可以學習英文、美術、地理和歷史等,涵蓋的知識範圍很廣,如果將之納入課程,就能成為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性園藝活動。


▲ 精神飽滿的植物讓居家空間變得生氣盎然,也成為身心靈療愈的綠洲。綠生活 | 園藝療法,植物成為“治療師”

選擇植物有條件

談到園藝治療的植物,蔡佑庭所選擇的植物必須符合一些條件,第一、生命力要強,像艾草不用特別照顧,只要給它土壤陽光就可以長得很快;第二、可提供多感官刺激,如視、味、觸覺刺激;第三、必須有教育、文化和美感價值。

對比歐美地區,他們大量採用香草植物,如迷迭香、薰衣草;臺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夏天高溫溼熱,因此許多西洋香藥草長得不好。因此蔡佑庭在園藝治療過程中,會採用臺灣本土青草藥物,例如紫蘇、左手香、魚腥草等,這些也是對象熟悉的植物氣息。

失智老人找回記憶密碼

蔡佑庭說,植物和大自然擁有神奇療愈力量,一位失智10年的楊班長參與失智園藝活動後,無意中想起孩子的乳名。

楊班長未參與活動前經常在家沉默呆坐,連至親的伴侶也不認得。參與活動後逐漸打開心房,有說有笑。有一次為了慶祝中秋節,要為柚子設計一個表情,並想一句祝福的話送給想要祝福的人。

當楊班長展示設計好的柚子娃娃,向大家說這個是“小乖寶”,並祝他平安快樂。大家只是鼓掌,但坐在一旁的楊太太心中卻莫大震撼,因為這正是他們意外離世的獨子乳名。不過,楊班長那時已失智,對喪子之事沒有反應。但卻沒想到,這個柚子娃娃卻讓他說出了遺忘已久的名字,還祝福自己的孩子,讓他太太心靈也因此感到慰藉。


▲ “魔法小農夫——園藝治療與兒童”講座上,參與者學習如何製作艾草蚊香。綠生活 | 園藝療法,植物成為“治療師”

與小孩一同工作

大學時期因心理系的背景,蔡佑庭連續4年參與服務社團,針對智障者進行輔導。例如教導孩子面對情緒、調整對自己的期待,怎樣與父母健康溝通。他很享受與小孩之間的輕鬆互動和陪伴,也從他們身上得到很多啟發、快樂和獲得療愈,因而下定決心要與小孩一起工作。

他會注重協助擁有智能障礙的孩子,因此針對參與園藝治療的小孩,重點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增加感官經驗,讓他們去觸摸、嗅不同植物的味道,接受這些生命訊息,對外在世界感興趣。一旦原本活在自己世界的孩子,對外界產生好奇,開竅之後,學習能力就會變快。

“由於特殊族群的選擇很少,加上本身的障礙,我們會優先服務他們。即使全癱在床上,我們也可以把盆栽帶到他床前面,讓他跟植物一起工作。”

綠生活 | 園藝療法,植物成為“治療師”

園藝是一堂生命教育課

長期關注兒童與自然議題的美國作家理查洛夫曾說,現在的孩子都有“大自然缺失症”,但這並非醫學病症,而是小孩已不再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現象,與自然逐漸疏離。

根據蔡佑庭觀察,很多父母不放心把孩子放在大自然的環境裡面,有潔癖、擔心骯髒、危險、不喜歡植物等,外加科技設備的誘惑,促使小孩不再欣賞自然生態之美。以爬山或森林徒步為例,就可以有豐富的身體經驗和感官刺激,但現在小孩起床上學,乘車或到便利店買東西,身體經驗就非常的少。蔡佑庭說,當我們一直在房子裡面,身處科技產品聲光刺激時,身體感官會變得很遲鈍,好像很多人走路都會撞到東西或跌倒。

雖說照顧植物,但很多時候會有一些真善美的事情發生。

蔡佑庭有次帶領小孩們清除水池水草,突然有一隻狗掉進水池,小孩們就趕緊討論想辦法拯救小狗。“這並不是設計好的,而也正好是教育的好機會,儘量讓他們想辦法。”

還有一次是碰到烈日,池裡有些蝌蚪,水快要乾涸了。

有一名小孩趕緊呼叫大家來救蝌蚪,結果大家就拎著水桶,用手將蝌蚪掬起來放進水桶。


頓時,園藝活動就變成一堂尊重生命的教育。

綠生活 | 園藝療法,植物成為“治療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