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國,英國版的《斷背山》?

上帝之國,英國版的《斷背山》?

英國電影《上帝之國》(God's Own Country, 2017)

2017年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影片,英國電影學院獎和泰迪熊最佳電影提名,男主角精彩表現,都讓這部電影叫好又賣座,據說成為2017年度最值得觀賞的同性戀電影,堪比李安的《斷背山》。

我想,之所以有人跟《斷背山》進行比較,是因為電影都強調了環境與禁忌的主題,而不是庫爾理論的東西。《上帝之國》的故事背景同樣設置在農場,兩個男人在辛苦的環境下,產生感情,讓這個叫他們身心疲乏的農莊成為他們精神的伊甸園。導演兼編劇來自英國約克郡西部農場,電影描述了被困在農場的男青年,終於在前來打工的羅馬尼亞移民的男青年身上,發現並找到愛的故事。

其實,我最先感覺這是西班牙影片《性福農莊》的翻版。同樣在階級,種族,性向上實現了突破,找到在農莊這個封閉環境中安身立命的幸福。只是,前者更加有著冰冷現實的調子,而《上帝之國》中的愛情更加浪漫一些。其實《性福農莊》反倒在情節的設置上更有酷兒理論的色彩。

上帝之國,英國版的《斷背山》?

上帝之國,英國版的《斷背山》?

《上帝之國》的主角約翰對自己的性傾向很清楚,只是他只找陌生人發洩自己的慾望,並不跟人產生感情。性慾的發洩和無度的飲酒,只是為了應付無愛、壓抑而糟糕的生活。他的母親早就過逝了,父親由於中風而殘疾,奶奶年邁,他自己似乎被栓在了這個保守的農莊,不可脫身。

近年來,有很多特別優秀的關於環境與禁忌的電影,它們並不是關注同性戀的文化和政治概念這種酷兒理論,而是同性戀作為一種感情,強大到用私人關係的有限意義,去對抗環境的普遍意義帶來的壓力。可能現實中作為同性戀的身份壓力漸漸小了。同性戀的世界不再是一個隱秘而非法的世界。從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十年中,好多展現大都市題材的同志電影,要麼就是離都市不遠的發達的沙灘和海邊,現在,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將環境逐漸從大都市移到了偏僻的鄉土世界。兩個男人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找到了彼此,電影總是要不尋求新元素,滿足人們獵奇的心理。

《上帝之國》仍舊有獵奇之嫌疑,但是男主角人物塑造得很好,表演也叫人驚豔,大尺度的肉慾鏡頭,比《性福農莊》要養眼很多,卻沒有後者那麼嚴肅。《性福農莊》展現的西班牙的偏遠山區,同性戀世界在尋求新型關係的建構,最後兩個同性戀和一個當做妓女並帶一個孩子的女人,生活在了一起。電影從社會關係的角度,去尋找答案。

《上帝之國》在慾望與愛情的生髮上要流暢和恣意得多。他們都是被環境禁錮的人,所以情感就格外湧動。這點像是《斷背山》。《上帝之國》結尾也圓滿得多,它的重點不是社會關係的建構,而是情感,儘管是禁忌的情感。凡是靠情感去衝破一切禁錮的,在現實中都不可靠,都是浪漫主義的,可是浪漫主義的東西,不以死亡和分離為結尾,就有live happily everafter 的好萊塢大片之嫌,是意識形態宣傳的東西。他們存在階級和種族的差異,這在他們生存的環境中並不是小問題,他們在當地酒吧的待遇也完全不同。但是他們因為愛的存在,就輕易突破了,英國有這樣的階級調和的文學傳統,看後叫人一點都不壓抑。儘管電影后面為兩個人在一起設置了障礙,但是這更像是情節劇的筆法。

李安是臺灣人,受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斷背山》要沉重得多。同性戀在電影中當做一種禁忌情感,始終都像魔咒一樣,籠罩在兩個牛仔的頭上。中國文化對於中國人的影響始終都有很大的邪侫之處,除了生殖和以生殖為基礎的家庭是正確的之外,沒有什麼東西是能夠達成最廣大的共識的。凡不能達成最普遍共識的東西,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都叫人感覺害怕。中國人在孝順和生育上升華了人性,所以對任何其它的人性都存在盲區,所以《甄嬛傳》中的女人們是孝順而愛子的,但是人性卻極其惡劣的,總是陷入存在主義文化的惡性循環。在李安的《斷背山》中,不以生育為目的的性是罪惡的,必須受到道德的審判,這說明了艾尼斯妻子的極度恐懼;及其同性戀者在家庭中是透明人,他們等於不存在,這說明了傑克妻子對傑克死亡的無動於衷。所以斷背山的田園才格外虛妄,註定是要失去的,不可得的。但是現實又是他們所厭惡的,因為一方面受到存在主義文化的詛咒,一方面不能滿足健全的人性。不管入世還是出世,都無法找到靈魂上的安寧,最後只得求助於自我虛構。《上帝之國》是不分裂的,它的農莊可以安置人性的健全,它作為兩個男人的地獄也好,伊甸園也好,只在於他們自己的人性的健全與否。他們沒有生殖焦慮,奶奶發現兩個男人有性愛,也只是忍不住要哭,很快便過去了。但是男人作為農莊的支撐,作用是中心地位,也是至關重要的,身份不會變得透明。《上帝之國》是執著於人的個體的,他們只是靈與肉的分裂。羅馬尼亞人,這個應該說來自真正鄉下的男人,給了約翰靈魂,教會了他性除了發洩之外,還存在著其它的意義。性與愛的融合,讓那片有禁錮色彩的土地成了自由的鄉土。

每一個環境都存在禁忌。而禁忌在每一種環境中都在突破自己的生存邊界。但是,《上帝之國》並不涉及出櫃,像《斷背山》一樣,同樣不涉及出櫃,儘管他們的關係被發現,被覺察,或者露出馬腳。《上帝之國》中父子之間的攤牌是關於人生的,兒子向父親攤牌說,他會繼承並管理農莊,只是他不會像父親那種方式生活。他並不是像出櫃的同性戀電影那樣,告訴父親他是同性戀。當年農莊的異性戀生活已經瓦解,同性戀的生活方式將在這裡繼續。這是一種對生活的禮拜,而《斷背山》中的他們牧羊的斷背山,只是一種禁忌的發生地,跟生活方式的繼承與改變,絲毫沒有關係。

上帝之國,英國版的《斷背山》?

冰島電影《心之石》 (Hjartasteinn, 2016)

上帝之國,英國版的《斷背山》?

塞巴斯蒂安(後)

像《上帝之國》這種展示環境和禁忌的電影,還有獲得酷獅獎的冰島同性戀電影《心之石》。這裡是冰島的北部,天和湖藍的透明,草原和大海無邊無際的,有限的人口,與世隔絕。兩個少年的友誼面對著性慾和性向覺醒的壓力。如此純淨的環境,孕育了像塞巴斯蒂安那樣純淨的靈魂。電影的人設非常好,性向越來越分明的塞巴斯蒂安屬於兩個孩子中年紀較大的那個,又是漂亮的那個,發育更加健全的那個。他敏感而富有同情心,性情溫和而沒有攻擊性。電影在幾乎無事的環境中,小心翼翼地使用各種情節和象徵物來暗示人物的命運,在不使用燈光拍攝的情況下,白天劇烈的光照與潑墨般的毫無人臉辨識度的夜晚,彰顯人物在環境的巨大差異下,人的命運有著自然的優越性和殘酷性。


不管是《上帝之國》,還是《心之石》,這裡的環境都不是象徵,都是孕育禁忌並容納禁忌的真實之地,他們要麼愛上並融入這裡,要麼就與這裡產生糾結的抗衡,或者乾脆離開這裡。《心之石》中的塞巴斯蒂安在決定自殺未遂之後,母親毅然和他的恐同而有暴力傾向的父親離婚,打算搬離這裡,去首都生活。

關於思考環境與禁忌的電影,這幾年格外多,它無疑提升了同性戀電影的亮色。出櫃電影往往是一個人在掙扎中發現了真實的自己,並找到了自己的群體,而環境與禁忌電影中,同性戀開始真正融入異性戀社會。《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所交代的被虛化了的意大利北部某地的莊園,實際上也是一種孕育同性戀禁忌的生髮地。它同樣沒有涉及到性向的出櫃,而是兩個人在環境的最大允許下,發現了彼此,併成全了彼此。那是美麗的,儘管結局是悲傷的。《斷背山》同樣涉及到環境與禁忌,兩個男人的禁忌走向了悲劇。我想,很多中國同性戀電影都是思考這種環境與禁忌的,作為禁忌的同性戀無一不向環境低頭。究其原因,中國人更願意向文化低頭,融入並消解到文化中去,而西方的個人主義,卻讓他們完全不顧別人的看法,最終從壓制中挺身而出,實現了自己的幸福。婁燁《春風沉醉的夜晚》和崔子恩的《男男女女》結局倒是都團圓了,只是他們的團圓更像是一種自動與社會隔絕的隱匿,而不是社會的融入與和解,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找到了彼此,但是並不給人幸福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