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8周年:解碼「深圳奇蹟」關鍵詞

從1980年到2018年,38年光陰荏苒。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8週年:解碼“深圳奇蹟”關鍵詞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從一座默默無聞的小漁村崛起成為一座國際化現代化的創新之城,深圳的地區生產總值從1979年的1.97億元躍升至2017年的2.24萬億元,增長了1.1萬倍,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堪稱奇蹟。

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春雷乍響到創造“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從“荔枝節”蝶變“高交會”的創新迭代到“來了就是深圳人”的人才匯聚……站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節點上,回望深圳發展的每一步,這座城市在努力奮鬥、改革創新中不斷成就夢想。

努力奮鬥才能夢想成真!在逐夢之路上把握奮鬥的脈動,歷經38年發展的深圳正在奮力向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邁進。

觀念轉變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81年底,這個巨型標語牌矗立在了蛇口工業區最顯眼的地方。

時任蛇口管委會主任的袁庚是這個標語牌背後的“推手”。袁庚生前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曾經講起背後的故事。1978年,袁庚初到香港,為了業務發展,需要購買一棟大樓。袁庚與賣主談妥後,約定在星期五下午2時預付定金2000萬港元。當天下午2時,袁庚準時到達律師樓。香港賣主如期而至,汽車停在門外沒有熄火,等辦完交易手續、一接到支票,立即安排專人跳上汽車直奔銀行。因為接下來是週末,銀行不上班,如果當天下午3時之前支票不能交給銀行,三天就要損失近3萬元的利息。從此,“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開始在袁庚腦海中發芽。

1984年國慶,反映深圳蛇口工業區建設成就的彩車緩緩駛過天安門廣場,上面醒目地寫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個口號,傳遍了大江南北。在袁庚看來,觀念與改革相輔相成,要使改革取得成功,觀念的轉變很關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的解放,推開大門的一道縫隙,奔湧出了改革開放的無窮活力。思想的力量從深圳發軔,塑造出發展的全新走向。

深圳速度

改革創造“三天一層樓”紀錄

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速度”令人驚歎。1982年動工的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中建三局在建設過程中達到了最快時3天蓋一層樓的驚人速度,創造了我國建築史上的新紀錄。

改革是創造速度的法寶。中建三局打破了大鍋飯制度,實行計件工資。那時候流行一句話:“獎金不封頂,大樓快封頂;獎金一封頂,大樓封不了頂。”建設工人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當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發深圳的新聞報道,畫面中最常出現的就是這座正在一天天長高的中國第一高樓。從那時起,“深圳速度”在全國傳開了。

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建成時鶴立雞群,如今160米的高度卻早已被平安金融中心等建築趕超,但這裡依舊是一個時代的符號。

建築拔地而起的背後,是經濟的快速起飛——深圳的地區生產總值從1979年的1.97億元躍升至2017年的2.24萬億元,“深圳速度”還在不斷演繹新篇章。

英國《經濟學人》評價道:“改革開放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全世界有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奇蹟’。”

創新迭代

平均每天誕生48件發明專利

每到深秋之季,人們從全球各地趕來深圳,參加在這裡舉行的高交會。去年底舉辦的第十九屆高交會總展覽面積超過12萬平方米,參展商達3049家,參展項目達到10020個。

199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和充分醞釀後,決定停辦每年一度的“荔枝節”,將其“變身”為更具深圳鮮明特色和時代使命感的高科技展會。經過精心策劃和組織,1999年10月,高交會在深圳揭開大幕,從此深刻地改寫了深圳、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進程和佈局。

這一年,騰訊剛成立不久,即時通訊產品QQ在剛推出不到一年時間就擁有了500萬用戶。28歲的馬化騰抱著修改過66遍、共20頁的商業計劃書跑遍了高交會的所有會館。多年之後,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回憶說:“我們曾為湊出必須的營運資金而四處奔波、夜不能寐,甚至試圖賣掉我們的QQ軟件。幸運的是,藉助深圳第一屆高交會這個平臺,我們獲得了第一筆風險投資,加快了創新步伐,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第一屆高交會就盛況空前,4000多個項目登上交易臺,成交項目1459項,成交總額達65億美元。

馬化騰和高交會的故事,是深圳向創新邁進的縮影。如今,深圳擁有7家世界500強企業——騰訊、華為、招商銀行、正威集團、萬科、中國平安、恆大,擁有數以萬計的創新企業。在這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超過4%。

邁向創新之城,深圳大多靠的是“創新上行”,即從需要的產品出發往上游延伸,去尋找技術。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在深圳調研,發現了深圳正在探索的“創新下行”路徑——從好奇出發,或“為科學而科學”,還根本不知道有沒有用、能不能用,先把原理級思維拿出來,然後發明能應用的技術,最後做成產品。

比如,深圳柔宇的產品包括只有0.01毫米厚的超薄彩色柔性顯示屏,可以用在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等各種終端產品上。這些產品就是從創始人劉自鴻的論文開始,有了原理級發現,再解決技術難題,最後做成產品。

周其仁總結說:“往未來看我們國家的創新,上行方興未艾,下行嶄露頭角,越來越有看頭。”

過去“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正在演變成“平均一天48件發明專利”的新深圳速度。

集聚人才

“來了就是深圳人”

深圳有句深得人心的邀約,“來了就是深圳人”。

一個個先行者奮鬥的身影,激勵著來到深圳的人們:1987年,任正非用2萬元在深圳開始創業,華為如今已是世界最大的電信設備商;1988年,馬明哲作為最早的倡議者和主要創辦人,在蛇口催生了中國平安;1995年,王傳福在一箇舊車間起步,今天全世界每3部手機電池就有一塊來自比亞迪……

前不久,比亞迪公司創始人王傳福在一次活動上回憶起創業路上“最苦的場景”:“當時做電池還是手工式的,有一次我們用一輛1.5噸的小卡車拖一個機器,車在一個彎道開快了,把機器甩出去了,那個機器要幾萬塊錢,很貴。後來我和司機把那個機器搬上去了。我後來回想這麼重的機器,怎麼搬得上去?”

奮鬥的人,力大無窮。深圳近2000萬人口幾乎都是外來移民,遍地都是這樣的奮鬥者。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孔雀東南飛”,到現在的創客集聚,這裡層出不窮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吸引著來自大江南北的人們,也匯聚成推動城市向前發展的強大力量。

2017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平均年齡32.5歲。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平均年齡不到30歲,經認定的高層次人才平均年齡只有41歲。青年人是深圳的活力所在,也正在成為深圳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特別提醒:關注我的頭條號,用今日頭條APP的私信功能,發送“我要入深戶”五個字,前50人即可獲得入深戶免費名額!注意啦,不是在本貼回覆,是用私信!私信!私信!重要事情說三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