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爲根,以創新爲魂的創作精神

著名電影藝術家夏衍稱讚美術片為中國電影第一個走向世界的片種,由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和水墨片組成的美術片中,水墨片對此貢獻巨大,厥功至偉。

首先,水墨動畫在國際上頻頻獲獎。據統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生產的4部影片《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山水情》在國際上共獲獎13次;其次,中國水墨動畫在國際上受到了高度讚賞。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1961年7月在捷克國際動畫電影節展映時,優美的畫面震驚了國外觀眾,並引發了影片拷貝中金魚片段被挖剪的事情;1980年,特偉去美國講學,在播放《牧笛》一片後獲得陣陣掌聲,現場觀眾不吝讚美之辭,以“這實在太美了”“簡直是奇蹟”“這完全是中國式的動畫片”之類的語言表達他們看後的激動心情……水墨動畫能在世界範圍得到認可,實現跨文化對話,原因自是眾多,但作品對傳統的繼承以及大膽創新的特質,甚為突出。

以傳統為根,以創新為魂的創作精神

1955年,特偉先生創作《驕傲的將軍》一片時,提出了“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的口號,指明瞭中國動畫走民族化的方向。隨後,《胖嫂回孃家》《豬八戒吃西瓜》《小鯉魚跳龍門》等一批作品摒棄對東歐、美國動畫的模仿,積極探索用動畫這種外來的形式講述中國自己的故事,獲得了成功。

沿著民族化的道路,1961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動畫藝術家們創造性地將西方的動畫技術和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水墨畫結合起來,從而誕生了一種全新的動畫形式——水墨動畫。水墨動畫摒棄業界慣用的以線條勾勒輪廓來呈現運動的方法,而是通過分層拍攝形成不同的濃淡色塊來模仿水墨在宣紙上暈染效果,實現運動。

以傳統為根,以創新為魂的創作精神

水墨動畫在借鑑水墨畫外在形式的同時,重視對其寫意的美學精神繼承。作品在造型上,不是照相似的寫實,不是漫畫似的誇張,追求氣韻生動的意象;在空間上,它不是依據科學的透視再現一個靜止的有限的空間,而是以心靈之眼動態地觀看萬物,表現一個流動的無限的世界;在敘事上,它不強調強烈的矛盾衝突,而是通過恬淡寧靜、清新自然的畫面追求詩的意境。這些共同構建了水墨動畫鮮明的藝術風格,展現出本土特質。

自主創新保持生機活力

繼承傳統並不意味著因循守舊。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老一輩動畫藝術家普遍具有強烈的創新自覺,大家秉持著“不重複自己,不模仿別人”這一創作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徹在水墨動畫創作當中。

《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山水情》這四部作品在展現本土美的同時又各美其美。從技術上看,四部作品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小蝌蚪找媽媽》中主角是小蝌蚪,造型相對簡單;《牧笛》中主角則換成一隻水牛,水牛和第一部水墨動畫創作前試驗失敗的馬同屬四足蹄類動物,它的墨色濃淡虛實變化豐富,技術上比模擬小蝌蚪更為困難;《鹿鈴》中主角是小鹿、小女孩,動作和顏色較多,在動作和分色上比《牧笛》複雜不少;到了《山水情》中主角已經變成人,該片導演之一閻善春坦言人物做成水墨動畫比動物難度更大,而在表現雨後湖光山色、雲霧朦朧的動畫效果時,大膽採用了“現場作畫,直接拍攝”的方法。

在美術風格上,四部作品各異:《小蝌蚪找媽媽》以齊白石作品為參照;《牧笛》中的角色造型源自李可染的作品,背景則由長安畫派代表人物方濟眾繪製;《鹿鈴》造型由海派畫家程十發繪製;《山水情》的人物造型和背景分別由“現代浙派”代表人物吳山明和“新浙派山水”代表人物卓鶴君協作完成。

在主題上,四部作品則和國際上同步,思考人類主體價值追求。據吳山明先生回憶,特偉開始找他時,創作的原本是一個體現傳統理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主題片,後來認為這個故事東方色彩太濃厚,不適合國際主流審美,因此換成了王樹忱先生編劇的探討人和自然關係的《山水情》。

正因為水墨動畫藝術家們保持了這種不斷的自覺創新和開闊的藝術視野,水墨動畫才能永葆生機,展現時代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