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文章走進利川 感受獨特風情 之《利川有好茶》

“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這裡的水路九連環……”。如果我沒記錯,這首《山路十八彎》就是土家族的山歌吧?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我們乘坐的車子在往利川市毛壩鎮一路行進著,“彎彎環環,環環彎彎,都繞著土家人的水和山……”。

跟著文章走進利川 感受獨特風情 之《利川有好茶》

樓穎攝

山路十八彎,一路上,每拐過一彎,總以為毛壩鎮就到了,但呈現在眼前的,又是長長的山路。路依著溪流,盤旋著,往山的深處蜿蜒著。當車子行進到高處,往車窗外望,綿綿的峰巒和隱隱的人家,都盡收在了眼底。利川多降水,山上植被茂密,終年感覺溼漉漉的。此刻,雲霧騰挪著,一會兒遮,一會兒現,將山間人家隱成了仙境。

常年雲遮霧繞的地方,一般都產好茶。利川自然也不例外,我們這次要去的毛壩鎮,就是“利川紅”紅茶的主產區。利川紅是利川工夫紅茶的簡稱,其茶葉原料選用中茶108、鄂茶1號、鄂茶10號等製作。利川產茶歷史悠久,19世紀中葉,利川茶農就開始為英資買辦商人加工出口紅茶,1876年隨著宜昌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利川毛壩成為出口宜紅工夫紅茶的核心產區之一,1951年利川被國家列為宜紅工夫紅茶的主要產區,至今,利川紅茶已有170多年生產加工歷史。地處武陵山脈餘支的毛壩鎮,是湖北省“十大茶葉名鄉名鎮”之一。

跟著文章走進利川 感受獨特風情 之《利川有好茶》

樓穎攝

這排對排、串對串的土家山歌,唱不唱“利川紅”呢?此行匆匆,加上天空又飄著雨,我們沒有見到採茶的場景,但也許本來就不是採茶時節。據說利川採茶是在春夏兩季,茶農們只採鮮嫩的一芽、一芽一葉、一芽兩葉,然後經初制、揉捻、發酵、烘乾等多道工序,加工成紅茶。茶農們在山間水間採茶的身影,經過想像,一樣地浮現在了我的眼前。採茶人,在雲霧繚繞中,隱隱約約著,稍稍走遠一些,便是“只在茶園中,霧濃不知處”了。但此行的運氣也比較好,在我們歇腳的毛壩鎮善泥村,恰好有一場“利川紅杯首屆茶藝師技能大賽”在舉行。比賽場地設在善泥老街,熱氣騰騰的空氣中,溢滿了茶香。我們到的時候,技能大賽已經熱熱鬧鬧開場了,人們裡三層外三層把老街圍了個水洩不通。備具、上場、布具、賞茶、溫蓋碗、置茶、沖泡、溫盅、分茶、奉茶、收具……只見選手們一個個都訓練有素,每一個動作都做得有條不紊。

據當地人說善泥村原來被叫做“爛泥村”,含有路不好走的意思。現在,路修好了,房子修漂亮了,就是名副其實的“善泥村”了。善泥老街始建於明代,街道全長200米,寬10米,街道兩旁40來間木質結構的瓦房至今保存完好,目前有常住居民20來戶。這裡的人們家家有樹,戶戶種茶,人與茶,相依相隨,共度風雨歲月。這些年,茶葉在線上線下都有銷售,只要茶種好了,銷路還是不愁的。歲月就這麼靜好著,雨停的時候,太陽出來了,陽光灑在老屋簷上,泛著一些滄桑的光澤。我怎麼看,都感覺像是泛著一些紅茶的色澤。

跟著文章走進利川 感受獨特風情 之《利川有好茶》

壽健攝

在茶賽現場,一旁還有人在打著餈粑,在主人的盛情相邀下,我拿起餈粑嚐了,感覺味道特別香甜。吃著餈粑的時候,又經不住傻傻地想,如果把利川紅茶揉入餈粑裡,又該會是怎樣的一種味道呢?在來利川之前,我應該聽說過“利川紅”,但記不清有沒有喝過了。人到中年以後,我漸漸地喜歡上了喝茶。這些年,喝過的紅茶品種也有不少了。這次喝到“利川紅”的時候,還是稍稍驚了一下,果然好茶。利川紅茶,富硒,因為生長茶葉的土壤是富硒的;利川紅茶,汙染少,因為生長紅茶的環境很純淨,在毛壩,我一路所看見的茶園,都裝著滅蟲燈,對蟲害,茶農所採取的是生物防治方式。利川紅茶在口感上具有“香、甜、滑”的特點,這是介紹上說的,至於茶的口感,在我看來,有很多時候,只能自己慢慢體味。比如利川紅茶,我只能說喝了感覺特別舒服,如果你要問我這茶究竟好在哪兒,我可能也不一定答得上來。因為喝了好茶之後的感覺,在我看來,有些時候,也是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

跟著文章走進利川 感受獨特風情 之《利川有好茶》

壽健攝

在利川的日子,自然地會多喝喝利川紅。喝多了,也就漸漸地感覺出,利川紅有個特點,就是喝了之後有綿長的餘味。一旦入口之後,有一種芬芳就縈繞在心頭了。捧上一本書,靜靜地聽雨,靜靜地喝利川紅,你會忍不住又一次想去翻閱一下生產利川紅的這片土地:利川,地處北緯30度,是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和武陵山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成員單位,全市國土面積4607平方公里。境內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綠水青山,茂林修竹,全市森林覆蓋率高達72%,生態優良,沒有工業汙染,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13.2℃,到了夏天,利川才24 ℃,被譽為“天然氧吧、清涼之城”。

好山,好水,出好茶。總覺得,一種好茶,與一個地方的自然、人文、生態和文化等等,都是分不開的。利川現有茶葉種植面積15萬多畝,年產名優茶和出口歐盟標準茶1萬多噸,其中紅茶近7000噸。大抵凡利川產的,皆是好茶吧?

在毛壩鎮,我們去看了一座老橋,始建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的永順橋,這是一座不用一釘一鉚在河上修建的木橋,為單孔復拱式涼橋,全木結構,長24米,寬2.9米,橋面離水面40米,橋廊8列32柱,高3.3米,是一座能讓過往行人躲避風雨的風雨橋。不用一釘一鉚構建的木橋,在建橋史上也可堪稱“奇蹟”吧?永順橋的歷史,幾乎可與利川紅茶的生產加工歷史相當。站在永順橋上的時候,我很自然地就想起了利川紅,不由得想,如果能抽得浮生半日閒,在這座老橋上品一杯利川紅,看看溪河、峽谷、群山,聽聽水聲、鳥聲、蟲聲,又該是怎樣的一種享受呢?總覺得,品一杯利川紅的心境,是需要永順橋這樣的老橋作為“背景”的,這樣,才會讓一杯紅茶,具有“厚重感”。

綠水青山的利川,大約終年是這樣的雲霧繚繞吧?望久了,恍惚間,感覺許多的峰巒都像茶壺,在煮著一壺又一壺的利川紅。這麼想著,深呼吸,入口入心,空氣都是甜甜蜜蜜的。

發佈:利川市旅遊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