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齒想「發言」 是及時拔除還是吃藥緩解?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愈加精細化,口腔中的“第三磨牙”——智齒,就漸漸失去了使用價值。但由於智齒生長位置在牙齒最後面,窩溝比較深,常常成為口腔清潔的“死角”。齲齒蛀牙、擠歪鄰牙、時常發炎……“不聽話的智齒”簡直成了現如今年輕人的痛苦之源。

近日,在北京從事市場銷售工作的劉小姐向記者表示,“我和智齒鬥智鬥勇了好多年,從它開始萌出時就時不時通過發炎‘找存在感’,疼的時候,苦不堪言。”劉小姐描述起來時仍心有餘悸,“而且在網上看到有些帖子說,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可能出現神經損傷、味覺消失等症狀。”由於對口腔知識的不瞭解,加上忙碌的工作以及心理上對牙醫的恐懼,劉小姐遲遲不肯踏入牙科診室的大門。

生活中,像劉小姐這樣的消費者不在少數,記者在社交平臺上看到,多家口腔診所各自發起的口腔問題調查中,牙齒美白、成人正畸以及智齒拔除問題獲消費者關注度最高。而出於“牙科恐懼症”的心理,在智齒問題上患者更傾向於消炎止痛,心理安慰。當智齒想“發言” 是及時拔除還是吃藥緩解?

在搜索引擎中輸入“智齒問題”,顯示相關結果約有313萬個,而其中不乏大量“微創手術實錄教你與智齒鬥智鬥勇”“關於智齒的幾個小秘密”“智齒不疼千萬不要拔”等相關內容,各執一詞,眾說紛紜。看似都有道理,但更加重了部分消費者的糾結心理,“拔與不拔?這是個問題。”

面對消費者普遍存在的疑惑與猶豫,記者在中國口腔科普公益聯盟線下活動中採訪到北京德醫口腔診所得李牧政主任,他表示牙齒健康不能忽視,智齒問題在學界也存在爭議,有些人可能智齒一萌出就開始發炎疼痛,而有的人卻能順利生長不受影響。消費者可以首先通過三個方式對自己智齒進行一個初步判斷,第一是記錄智齒是否經常發炎,影響日常生活;第二是觀察智齒生長位置是否正常,鄰牙有沒有出現病變、傾斜的情況;第三是留意智齒是否影響咬合,對於日常咀嚼食物是否有幫助。“當發現有這三種情況發生時,應該及時就診,拍個全景牙片,進行專業的診斷。”

對於沒有出現這些症狀的智齒,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教授,中國口腔健康科普公益聯盟專家榮文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指出,“並不是所有的智齒都要拔除,如果能正常萌出,並且生長位置和方向正常,可以正常咬合,那麼不需要拔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