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廟:「海絲」之路從這裡啓程

南海神庙:“海丝”之路从这里启程

李細華 攝

南海神庙:“海丝”之路从这里启程

肖雄 攝

南海神庙:“海丝”之路从这里启程

LiKun 攝

開欄語

廣州早在公元3世紀已是海上絲綢之路主港,在歷史長河中,南海神廟、黃埔古港等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蹟,成為了富含文化傳承的知名景點。而隨著南海Ⅰ號、南澳Ⅰ號古沉船的發現與發掘,更多海上絲綢之路在廣東留下的歷史印記被發現,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驚喜地發現,徐聞古港、佛山陶瓷、台山廣海衛城、潮州筆架山古窯遺址等等,都與海上絲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成為了廣東與世界交往的重要歷史遺存。

與海上絲綢之路結下緣分的廣東,遠不止沉船、古港、陶瓷,只是因為歷史變遷,很多有關的記憶已被漸漸淡忘。今天,廣東省旅遊局聯合南方日報正式啟動“i玩廣東·海絲勝景”專欄,願你與我們共同攜手,記錄這些歷史遺存,將之傳承下去。我們還將啟動“i玩廣東·海絲勝景”線路設計和景點票選活動,評選出最佳海絲設計線路、最具人氣海絲景點、最具開發潛力海絲景點、最具文化內涵海絲景點等等,屆時參與投票者還將有機會獲得免費參與海絲線路組團出遊的機會,與外國遊客一起探訪廣東的海絲勝景!

日前,第12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在廣州市黃埔區南海神廟開幕,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摩肩接踵的遊客,無不凸顯南海神廟在世世代代廣州人心中的地位。

位於南海之濱的廣州,憑藉海上交通中心的優越條件,成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亦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在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屬於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唯一大港。

南海神廟,作為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史蹟,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是古代船客們揚帆出海前要祭拜的海神廟,歷代皇帝曾派人前來祭海,御碑上留有真實而生動的記錄。

海絲史話▶▶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的南海神廟,是中國古代歷代帝王祭海的場所,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海神廟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建築遺物,南海神廟是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史蹟。南海神廟作為“海絲”之路的起點有據可循: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廣州通海夷道”,指的就是以南海神廟前的唐代古碼頭為起點的通航之路;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乘坐“和平之舟”到達廣州後,第一站便考察了南海神廟,並確認這裡是中國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南海神廟內的碑刻文字,記載了中國海上交通貿易的歷史。據有關人士介紹,大量石刻資料反映南海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神,為廣州與北海、泉州、漳州、寧波、揚州、蓬萊等城市共同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重要素材。

歷史遺存▶▶碑林、古亭、神像,重現歷史

南海神廟素有“南方碑林”之稱。開元十四年(726)首席宰相張九齡奉唐玄宗之命,以特遣持節身份祭祀南海神,開啟南海神祭禮盛典,自此,歷代皇帝均派官員到廟中舉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碑刻,故有此稱。

古木,是最生動的歷史遺留之一。廣州市古樹名木的第1至第8號均在神廟內,位於廟西的一棵皂莢樹年近400,其它幾株木棉、海紅豆等,樹齡均在200歲以上。

除了古樹,廟西章丘岡上的“浴日亭”,宋元時羊城八景之一“扶胥浴日”誕生於此,亭內立有蘇東坡詩碑。

自古以來,浴日亭觀是遊客觀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千百年來,雖海岸線逐漸南移,浴日亭周圍也變成了一片灘岸,但登亭遠眺,山海勝景近在眼前。北宋紹聖元年(1094),蘇軾被貶發配惠州途中,寄情山水,在南海神廟浴日亭觀看日出大海,豪情滿懷,寫下《南海浴日亭》一詩,在亭內石碑上可見。

在碑林、海上日出等景觀之外,是關於神廟的傳說,因“海絲”歷史,而充滿異國色彩。傳說在唐貞觀年間,印度波羅人派遣一批使者赴中國朝貢,這支波羅國的船隊遠渡重洋,來到廣州南海神廟外的江面上,眼前風平浪靜,山青水秀,美不勝收,後得知此地有神廟,便停留在此,上岸參拜神靈。一位名叫達奚司空的使者在拜完南海神後,在廟的左右兩旁各種一棵波羅樹。樂不思蜀的達奚司空玩得甚歡,一時忘了同伴,不料船隊已揚帆遠去,自此他每天到土丘眺望大海,盼望能等到船隊歸來,載他返鄉。久而久之,化作石人,後來便有了望船成石的傳說。

因此在廟中眾神中,膚色較黑的,便是這位印度波羅使者,當地村民將其尊為“波羅神”,供奉在南海神廟裡拜祭。

勝景新顏▶▶傳統波羅誕融入新形式

南海神廟的波羅誕,是傳承文化的民俗活動。已經成功舉辦十二屆的波羅誕,節目頗多,古老而純粹的正誕日,即“五子朝王”,最熱鬧。居住在南海神廟附近的村民們前呼後擁地把神像抬起逐坊逐鄉去巡遊,這是鄉民給南海神賀壽的日子,他們抬著南海神的五個兒子“大案”“元案”“始案”“長案”“祖案”神像,虔誠地向南海神廟行進。

水神慶會也是波羅誕的重要活動之一,以神話舞臺劇的形式展示,場面盛大,表現力極強。

除此之外,傳統的拜花儀式,如今也有新的演繹方式。今年花朝節融入了廣場歌舞劇,以新穎的行為藝術、歌舞劇形式展現歷史典故,還原信俗。在鮮花精緻區,遊客們可以看花賞春,拍照留念。

波羅雞、波羅粽廣受歡迎

波羅雞,並非食物,而是波羅誕的特色工藝品,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波羅廟附近攤位上,波羅雞頗為搶眼。波羅雞製作費工夫,雞芯模用3-5公斤的泥土製成,接著需要一針一線縫上雞腳,黏上真雞毛,再一一上色。據手藝人說,包括刷膠、晾乾等工序,做一隻波羅雞需要完成36步。

除了見功夫的工藝品,波羅誕的傳統美食亦特色十足。與用竹葉包的端午粽子不同,菠蘿粽使用的是芭蕉葉,以糯米綠豆為餡料,村民們先提前做好,到了波羅誕時互送親友,香糯而不膩的味道,令其廣受歡迎。

傳統藝術異彩紛呈

廟會期間,南海南廟廣場的周邊設有民間工藝體驗區和非遺集市展示區,遊客可以觀賞到捏糖人、吹糖畫、皮影戲、打銅器等各種傳統技藝。數場梨園活動亦豐富多彩,集中展示粵劇、潮劇、客家山歌、韶關採茶戲、樂昌花鼓戲、中山鹹水歌等粵劇粵曲文化。

在這裡,粵劇、花鼓戲、採茶戲、山歌劇、鹹水歌、客家山歌、漢劇等得到展現,專業院校師生的文藝演出,不失水準。如果要靜靜地享受文化薰陶,還可以鑑賞文人墨客的作品,倘若詩性大發的話,還可以吟詩作對一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滲入,波羅誕的信息在景區門戶網站及手機微網站上均得以呈現,遊客能夠獲取波羅誕的資訊,並能夠體驗虛擬景區,瀏覽景區的全景畫面,收聽中英文語言講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