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重構與「重構」

在接下來的百年發展中,我們有兩個大目標要完成。一個近期目標和一個遠期目標。近期目標是重構勞動力結構,完成產業升級。遠期目標是重構世界語言格局,進階世界科技文化強國。實現這兩個目標的關鍵都在於學習和教育。第一階段是引導社會大眾通過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贏得更好的生活。第二階段是在全民素質提升的基礎上孕育科技強國和文化強國。這遠近兩個目標坐落於我們努力奮鬥的同一方向上。本文將由近及遠逐一闡述。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重構與“重構”

上篇:勞動力升級

近十年來,我華的Finacial polici 一直在變化反覆。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為什麼經常反覆呢?因為我華是個14億體量的大胖子,慣性太大,力小不動,勁大了滾起來拉不住。產業升級的口號已喊了多年,意向很明顯是想要引導資金配置到高新產業。但是產業升級的本質是勞動力的轉型升級,勞動力素質跟不上,光砸錢是難起到實質效果的。偏偏社會群體是最難以改變,成本大週期長,Polici頻繁反覆其實也是無奈之舉,總不能一下子把那些落後產業和產能過剩的產業都給斷糧了,畢竟那麼多人需要吃飯,要養活14億人口本身就是個技術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擇一個特別強勢的管家。

事實上,我們現在應該焦慮的還不是老齡化的問題,因為比老齡化更可怕的是,我們尚且富足年青的勞動力不思進取,被社會激流大浪淘盡。

產業升級的本質是勞動力的轉型升級。勞動力老齡化無可厚非,但是落後的年青勞動力是一種巨大浪費。難以淘汰的從來都不是產能過剩的產業,而是管家輕易不敢砸了這些落後企業員工的飯碗。很多中等收入國家發展的瓶頸就在於產業發展與勞動力升級不同步以至於出現巨大錯配。社會群體的塑造和改變是極其困難,如果放任這種錯配,社會發展就會放緩以匹配勞動力水平。而危險之處在於,產業更替並不是一場你想就能,不想還留有後路的演變。全球化時代企業的空間限制小,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水平並沒有太多要求,是以低人力成本為主要導向。二戰後,全球製造業中心幾經遷移,由美國到歐洲和日本,再到亞洲四小龍,然後是中華,中華靠龐大的人口規模和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支撐了幾十年。通過補貼或貸款給落後的產能過剩產業以保障就業率其實是一種無奈之舉。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沒錯,但是前提必須是和平穩定。但是這種做法顯然治標不治本,且只能解燃眉之急。而且也是冒著問題繼續惡化的巨大風險。高築的垃圾債臺一旦塌坍,經濟危機將一觸即發。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重構與“重構”

如何突破這個瓶頸?正確的選擇有且只有一個,只能讓勞動力轉型升級去匹配新興產業。兩種渠道,一是引進外來人才,一是提升國民勞動力水平。引進人才一直有在進行,主要是針對海外華人學者和科學家。我們不像美國,對全球精英有如此強的吸引力,而且本身自家的開放程度也不高,針對華人群體作人才引進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這個當量太小,而且結構不全面,對於中華龐大的產業升級來講只是杯水車薪。開放華籍應該會是效果不錯的加強版,但是最根本的還是在於提高國內的勞動力素質。

勞動力的轉型升級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這關係到產業升級能否成功,我華能否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系統問題,需要管家、社會、企業和勞動者一起付出努力和加強協作。產業升級的口號我們喊得多了,這其實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社會大眾很難將產業升級這麼大的事件聯繫到自身,勞動人民會覺得這是管家和企業的事,和我們這些底層的勞動人民沒有直接關係。然而產業升級的本質就是勞動力轉型升級,沒有勞動者的積極配合是不可能完成。因此,不要只是一味的歌頌勞動人民有多麼偉大,同時也要不斷提醒他們努力提升自己,緊跟時代步伐。讓勞動者享受功勞帶來美好生活,而不是苦勞帶來的心理慰藉。

我華的教育系統發展和產業發展的速度是不同步的。在教育這個問題上,確實需要一點狠勁。最好能讓這個昏昏沉沉的大胖子徹底滾動起來。全日制教育有明顯的代際區別,不同時代群體的知識架構會有差異,我華近幾十年的變化太快,這也是為什麼“代溝”會成為現代人口中的一個“熱詞”。正規教育對新生代的影響巨大。改良教育環境和提升師資隊伍的重要性自不用說,幾十年來的變化還是挺大的,但總體離世界領先水平還是有很大差距。另外,教材設施也要與時俱進,學生課本要及時更新,而且不能只是換湯不換藥,落後的知識點和技術一定要及時淘汰,這一點確實需要改進。遺憾的是,要做到緊跟科學和社會的變化是不大可能,全日制教育本身是有變化週期,更何況我華如此龐大的教育系統,滯後性也會更大,因此正規教育僅適用於培養和塑造新生代。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重構與“重構”

社會群體是最難以改變的,特別是我華體量太大,驅變成本巨大。對於那些跟不上時代變化而被落下的精壯勞動力,當前我華是缺少廣泛有效的培訓機制和再教育渠道的,特別是對技術人員的培育相當欠缺。而且我華社會群體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升的意識也較薄弱,畢竟幾十年的人口紅利如同順水推舟,人們早已習慣的隨波逐流。不像全日制教育帶有較強的引導性和一定的強制性,再教育通道帶有很強的自主性,這方面我們的社會意識太薄弱,特別是在最為需要三四線城市更是不足。另外,再教育成本也比全日制教育的成本高不少,但是效果更差和社會認可度又更低,最終導致整個再教育產業發展嚴重落後。而這些達不到產業升級要求的落後勞動力因為沒有明確且行之有效的提升通道,就只選擇留在落後的產業裡貢獻力量,直到把一家家原本應該淘汰的企業發展成一個個巨大的惡性腫瘤。

我華的再教育產業發展迫在眉睫。而且,需要注意到的是,光建立再教育平臺是難以有實質效果。再教育系統的發展必須有勞動者的積極配合,所以,光有平臺而缺乏合理的引導機制會極大限制再教育產業的發展壯大。這個引導機制是多方面的,資金、宣傳、激勵機制和法律法規等方面需要齊頭並進。管家應當通過補貼和資本引流降低再教育和培訓的成本,降低成本能讓更多需要的人享有接受再教育的機會。補一分給產能過剩企業時就必須同時補貼兩分再教育成本,標要治本更得治,總之藥不能停。還可以通過激勵措施引導企業建立再教育和培訓系統,同時還要完善法律法規規範企業與員工因再教育和培訓產生的權責關係,明確和平衡雙方的利益以減少勞資糾紛。社會媒體也要做到響應管家的號召,宣傳再教育的重要性,著重強調缺失再教育的危害性,揭示再教育與個人和社會發展之間血淋淋的聯繫。比如,做個影片揭示以色列和阿根廷兩個國家生活水平變化與社會學習氛圍差別之間的聯繫就會顯得很有衝擊力。

這個系統的發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協作。這場大戲裡每一方都有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管家是帶頭大哥,社會媒體要做好輔助,企業和勞動者要唱好雙簧。最重要的是,大家要不斷提醒勞動者:醒醒!你不是觀眾,你才是這場大戲的主角。一定要讓停滯的勞動力群體接過產業升級這一棒再傳遞給新生代。否則,這種巨大的錯配極有可能加大貧富差距並使整個社會陷入中等收入危機的泥潭中。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重構與“重構”

下篇:進擊中的漢語

在復興之路第二篇《統一與開放》裡談到高中試題將語言交流劃為“文化汙染”的問題。這種談外色變現象的根源是什麼?我覺得是缺乏文化自信,缺乏對漢語的自信。而這種不自信也映射出了英語強大的全球統治力。

英語是一門發展極快的語言,而且它一定還會變得更好,因為它還是一門很年青的語言。英語的底子是日耳曼語,事實上,直到中世紀,英語都還只是一門很幼稚的語言。在歐洲,一直以來,深受羅馬文化影響的拉丁語系才是歐洲的主流語言,特別是法語。據說歐盟的前身“歐共體”早期使用的第一語言是法語。直到今天,奧運會三語播報,如果出現歧義,還是以法語為準。雖然英語在語法結構上與德語同屬於日耳曼語,但是英語其實受法語影響頗深,英語中存在大量的拉丁語藉詞,如果僅從字形來看,英語其實更像拉丁語系。半個世紀的時間,英語從一門被歐洲人瞧不起的語言逐步發展為世界唯一的超級語言。在復興之路第一篇《語言與戰爭》中有提到,“語言和知識其實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維度裡的映射。我們很清楚,在交流的維度裡,英語是影響最廣泛的語言,而在知識的維度裡,英語就是走得最遠,滲透最深入的語言。英語的全球統治力來源於英語世界在科學創造領域制霸全球,英語國家走在人類探索創新的最前頭”。

幾百年來英語的發展和變化是非常巨大。這是一門很開放的語言。今時今日,英語接收外來代詞最多的語言已是漢語。當然,英語作為當今世界最強勢的語言,大量的新知識和新概念都是由英語開始或借道英語向其它語言傳播。所以漢語其實有更多的英語藉詞,有些還很常用,只不過由於漢語分析語的性質,有些翻譯甚至可以同時兼顧音譯和意譯,所以看起不像是借過來的,如“酷”、“雷達”和引擎等。雖然英語是當今世界唯一超級語言,但是英語的進一步發展也是不容易。為了用更簡潔的文法結構包容更多新知識、新概念,英語也有明顯向分析語方向發展的趨勢。也許未來英文的中的詞根會發展成一種類似於漢字的結構,也說不定將來最具全球統治力的是Chinglish(中式英語)。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重構與“重構”

而在英語走向成熟之前,漢語還是有翻身機會的。漢語是一門很嚴謹成熟的語言。相對於英語,我們還是有很多優勢的,要知道我們說的話可是歷經幾千年篩選沉澱而成的。現代漢語也是在不斷髮展中,特別是由於我華教育事業的巨大發展,普通話已是全球使用人口最多的第一語言,簡體字在這過程中也是發揮了很大作用的。作為一個傳統的人口大國和地域大國,我華能夠長期維持如此大片的疆域和管理龐大的人口,標準漢語和漢字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南方方言眾多,十里不同音,統一的文字是有極大向心力的。漢語或中文的優勢之一就在於成熟穩定,象形文字比字母文字有更強的穩定性,即便傳到日本和韓國這樣不同語系的國家,漢字也保持了很高的同一性。我們的語言和文字從來就具有很強大的統治力。另外,相對於英語這種字母語言或阿拉伯語那些奇怪的符號,漢字有更強的可讀性。在廈門工作時,我們來自美國的老闆就有閱讀障礙。他跟我說“I can’t read lines”時,我當時都一臉不相信。因為漢字是象形文字,是由圖演變而成的。很少聽說華人有閱讀障礙的,但是歐美卻是不少。不過,漢語之於英語最大的優勢不是穩定性,也不是可讀性,而是漢語是一門完全意義上的分析語。

從語言的性質來看,漢語屬於分析語,英語則屬於綜合語,不過現代英語也在往分析語的方向發展。為什麼英語要向分析語的方向發展呢?不妨看一下漢語和英語在詞語表達上的區別。英語中豬叫“pig”,豬肉叫“pork”,牛叫“cattle”,牛肉叫“beef”,羊叫“sheep”,羊肉叫“mutton”。這些名稱本身是存在直接聯繫的,但從字形上看,卻是兩不相干。漢語則截然不同,肉字表明的物質的屬性。對於一個英語學員,他需要記住這每一個單詞並逐一給實物貼上標籤,逐個建立詞與物的對映關係。漢語的詞都是由字構成,只要明白字的基本含義,認識一個新詞基本可以做到望文生義。對於一些較高深的詞彙,即使不能完成猜中其意義,也基本能在腦中形成一個模糊的概念。這就是分析語,也叫孤立語。其實漢語也是由綜合語發展而來,只不過我們的先祖在很久以前就完成這一偉大的過渡。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重構與“重構”

作為一種分析語,漢語天然自帶歸類屬性,就像是一個架構優良的數據庫,詞語之間關係明朗,整個詞庫非常協調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而這是目前英語所不能比擬。比起英語,漢語中的高深的專業詞彙能夠更輕易的被初學者所接受。而英文則真是一門隔行如隔山的語言。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一輩子記不完的單詞。而且總體而言,越專業的英文單詞越長越複雜。雖然英語中的詞根也能起到表意的作用,但是變體太多,而且字形也常用詞差別很大,很多其實都是其它語言的藉詞,詞根與常用詞完全兩套系統。比如英文中通用詞heart表示心,詞根cardio表示心,cardio源於希臘語καρδιά,cardio作為詞根構成許多與醫學相關的專業詞彙。這種組詞機制確實對專業人員學習和理解專業詞彙有幫助,但是對大眾科普卻是相當不易。此外,英語的發音也不成熟,很多長詞一改變詞態,元音就會發生變化,雖然也不是完成沒有規律可巡,但是世界上有大量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人口,這明顯造成更大的學習阻力,以世界第一通用語來看等英語,這一點是不及格。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世界級的協議都要有一份法語版本,因為英語不夠成熟,容易發生歧義。

漢語是一種高度成熟的分析語,可以用更簡潔的語言表達更加豐富的語義。比如,公牛對應“Bull”、奶牛對應“Cow”,公雞對應“Roaster”,母雞對應“Hen”,山羊對應“Goat”,羊羔對應“lamb”,中文字詞通過字形或結構就可以容納更多的信息,帶“犭”的基本是四條腿;帶“魚”的通常會游水;帶“釒”的大都硬梆梆…… 漢字極強的表意性質為造字和組詞帶來極大的便利性。對於新知識和新概念的收納能力要比英語強不少。幾千個常用漢字通過合理搭配就足以充分描述人類的絕大部分認知。中文詞語完全沒有過度冗長的跡象和擔憂。最長的英語單詞色氨酸合成酶A蛋白質的英文全稱由1913個字母組成。雖然在表達上不可能用到該詞,但是足以看出英語的組詞太隨便,英語的發散性太強,有些詞看起來如同亂碼。不成熟、不嚴謹,在傳播表達上自造壁壘。英語其實是一種比較差的編碼方式,不夠簡潔還自衝突。而漢語的編碼方式則更為接近事物的熵。如果把互聯網上的英文網頁都換成中文,估計能給全球的計算機騰出大量的內存。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重構與“重構”

在復興之路第一篇《語言與戰爭》中提到編程語言的自然語言基礎都是英語,Ruby因其最初採用日文編寫在傳播上受到限制。顯然日語無力挑戰英語的霸權地位,這重擔非漢語不能挑起。

我華有很龐大的黑客群體,程序員數量全球之最。遺憾的是,我們在編程語言上的創新卻乏善可陳。這和我們的母語是漢語而非英語有脫不開的關係。學編程語言本來就壓力巨大,想往上爬還得學習英語,過多的精力耗損明顯會削弱個體的創新能力。而且就算我們英語學得再牛也好不過歐美人,我華的工程師想在編程語言上有巨大創新阻力太大了。所以,你們是否想過另起爐灶,自立門派呢?能不能別總只想在別人家開發的商業街上租店面?是否有人曾腦洞大開想嘗試打通漢語通往機器語言的大道?

注意!這裡所指的中文編程語言不是那種照著C語言或其它英語類編程語言構建中文可視化開發環境。這只是翻譯,不是創造。而且這樣做出來的編程語言是沒有競爭力的,唯一的作用就是方便漢語開發者突破一點語言障礙罷了。這沒有發展性可言,千萬別走這條死衚衕。機器語言→彙編語言→B語言→C語言→……,編程語言的核心價值在於用更少的代碼實現更多更復雜的功能,中文編程語言必須在機器語言之上重新構建鏈條,如機器語言→“漢語彙編”→“漢語B”→“漢語C”→……,否則是絕對無法撼動英文在編程語言中的地位。也許有人會擔心這會造成IT網絡的分化,這個問題完全不是問題。IT網絡就是在不斷的兼容中發展擴大。局域網走向IP互聯網,進階物聯網就是不斷兼容合併的過程。只要構建的網絡有價值,搭橋接線的工作水到渠成。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重構與“重構”

這項工程或許很難,但是漢語其實有很好的先天條件,漢字的表意性質帶來的極強的可讀性。而且漢語本來就存在一種更為精練的語言模式——文言文。我確信華人世界裡一定有文理兼修的IT天才,不僅在編程語言上造詣極高,同時對漢語有著極強的感受力,能夠將文言文作為樣板,適當改造,逐漸創造出一條新的以中文為基礎的編程語言鏈條,打造漢語通往機器語言的大道。如果你有緣看到這篇文章,請務必放在手中的工作,肩負起這份責任和使命。這會是打響漢語反攻戰的第一炮。

我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不單單編程,不僅僅是代碼,而是在所有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創造領域,我們都要不斷嘗試用自家的語言書寫新的篇張,努力讓漢語走在開拓人類新認知、新思想和新意識的最前端。而實現這一切的基礎都在於學習和教育。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何理解?論國力,我們曾經站在世界之巔,即便沒有出現過像大英帝國那般強大的全球統治力,但是很長時間裡在經濟、教育、文化、技術水平等等多個維度我們都是領先全球的。如今,英語國家全方位領先,英語也成為當今世界唯一超級語言。漢語想取代英語的地位其實可能性很低,漢語的崛起不會是替代英語的過程,而是豐富,給這個世界的發展提供新的可能性。雖然這個過程少不了鬥爭,但是華人世界必須放手一博,否則我們的任何努力都是在為英語的統治添磚加瓦,偉大復興將無從談起。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重構與“重構”

語言是信息的載體,信息凝結成各種學科,學科應用促成行業衍生,交織,最終塑造社會系統,改變文化格局。也許有將來有一天,就如同那首歌唱的一樣,“……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那我們全球華人的“中國夢”一定是實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