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蘇鐵科植物傳粉需要甲蟲協助完成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黃迪穎向布里斯托大學的蔡晨陽展示了在一塊琥珀中發現的一種甲蟲。蔡晨陽注意到被困在琥珀內的甲蟲下顎中的空洞,懷疑它們可能已經被用來攜帶蘇鐵花粉,這使古老的甲蟲物種成為蘇鐵傳粉者。

最早的蘇鐵科植物傳粉需要甲蟲協助完成

這種懷疑激發了對此問題的研究,在此期間,中國科學院的另一位研究員李麗琴(一位花粉專家)幫助蔡晨陽分析了發現的琥珀花粉粒,證實它來自蘇鐵。除了識別花粉外,研究人員還對甲蟲本身進行了分析,並將其與 Australian Paracucujus相聯繫,這是一種現代的蘇鐵傳粉媒介。根據這項研究,調查結果表明,這些 Boganiidae 甲蟲是古老的蘇鐵傳粉媒介,使蘇鐵科植物成為第一批被昆蟲傳粉的植物。

相關報道:古老鐵樹傳粉需要小甲蟲幫忙

(化石網)據南京日報(毛慶):蘇鐵類植物(俗稱鐵樹)是一類古老而獨特的裸子植物,但人們對蘇鐵類植物傳粉模式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卻知之甚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甲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一類獨特的扁甲類昆蟲和它所取食的蘇鐵花粉,證明了蘇鐵類植物傳粉和繁殖不能僅靠“風吹”,而要靠這種小甲蟲幫忙。該研究16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上。

最早的蘇鐵科植物傳粉需要甲蟲協助完成

南古所副研究所蔡晨陽介紹,現在松柏類、銀杏類等植物屬於風媒裸子植物,靠風傳播種子。而蘇鐵屬於蟲媒裸子植物,傳粉和繁殖需要昆蟲協助完成。他和團隊對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進行系統的收集和研究,並與德國、美國以及國內上海師範大學等同行合作,發現了澳洲蕈甲科的甲蟲新屬種,並在這枚標本中發現許多聚集成簇的蘇鐵花粉,證明了緬甸琥珀中新發現的甲蟲與蘇鐵花粉代表了一種古老的裸子植物傳粉模式,並一直延續至今。

據介紹,緬甸昆蟲化石裡的小甲蟲體長約2mm,下顎須很長,上顎有帶毛小窩,這些形態特徵與現生取食花粉的甲蟲十分相似。研究人員還在這枚甲蟲標本的身體和口器旁發現了許多微小的花粉,花粉橢圓形。通過詳細地形態對比,可以排除其他可能的植物來源,如銀杏等。最終確認這些保存精美的花粉很可能來源於蘇鐵類植物,它們大部分聚集成或大或小的花粉簇,而植物花粉簇的形成暗示著其很可能是一類蟲媒植物。因為風媒植物的花粉幾乎不會形成花粉簇,而是以單粒的形式散播。

相關報道:看,1億年前的甲蟲 正在吸食著花粉

(化石網報道)據揚子晚報(徐兢):琥珀就像“時間膠囊”一樣,封印了遠古的故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近日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種保存完好的甲蟲,以及它在取食的聚集成簇的鐵樹花粉,並還原出當時的生活場景:1億年前,它正在為鐵樹傳粉,被樹上滴落的樹脂砸中了。該研究首次證明了遠古緬甸森林中曾經生活著鐵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甲蟲為鐵樹傳粉的有力證據。

該研究團隊的蔡晨陽副研究員告訴揚子晚報記者,鐵樹雖然現代很少,但是在侏羅紀和白堊紀非常繁盛。此前,人們對蘇鐵類植物傳粉模式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卻知之甚少,而該研究證明了甲蟲與鐵樹之間的傳粉關係起源很早,至少從侏羅紀早期就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