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偉碩:台海如何解僵局?蔡當局需調整兩岸政策

最近兩岸關係風波迭起,臺海波瀾動盪不安,令人憂心忡忡。

先是受臺灣推動“東奧正名公投”影響,臺中市東亞青運主辦權遭取消;接著,民進黨當局以金門通水儀式暫緩舉行作為“反制”,使得原本是“兩岸共飲一江水”的美事,卻因政治因素干擾,導致已形同冰封的兩岸關係再投下一道陰影。

其次,自擔任臺當局“行政院長”以來,即以“務實臺獨工作者”自居的賴清德,不久前首度將“務實臺獨”與“臺灣前途決議文”劃上等號,與四月間提出的所謂“六個具體工作內容”相呼應,成為“務實臺獨”主張的完整論述,為處於“冷對抗”的兩岸互動關係,埋下無法預知的衝突新引信。

過不了多久,薩爾瓦多與臺灣“斷交”事件又對臺灣“對外關係”造成重大沖擊。蔡英文上臺才兩年多,在“外交”戰場節節敗退,“邦交國”斷了5個,從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多米尼加、布基納法索,到日前與中國大陸建交的薩爾瓦多,目前臺灣僅剩17國維持正式“外交”關係,臺灣可謂是陷入了“雪崩式斷交”的困局。

追根究源,問題核心全在蔡英文上臺後,對兩岸政策採取了極端的強硬立場。“九二共識”明明合憲合法,卻偏要扭曲為“洪水猛獸”,又提不出對岸可接受的新論述,使得大陸在重申“九二共識”之外,不斷強調“一中原則、遏制臺獨”,讓原先兩岸賴以推展良性互動的“策略彈性模糊”空間,流失殆盡。

客觀而言,蔡當局的兩岸與“外交”施政之所以陷入動彈不得、全面潰敗之窘境,根本原因即在於其安全領導團隊的誤判:

——蔡英文認為,只要民進黨贏得領導人選舉,大陸對臺政策就會向綠營調整靠攏,結果,此一分析完全失準。

——蔡英文決定採取“聯美日抗中”策略,結果是,臺灣在緊要關頭不但沒有在國際上得到實質正面的反饋,反而導致來自中國大陸的更大壓力。

蔡英文2016年5月上臺主政後,其實是用“維持現狀”口號包裝,來掩護“暗獨”路線,並一步步挺進。除了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未曾停歇;對於賴清德“務實臺獨工作者”的爭議發言,蔡不僅未予制止,反而輕描淡寫地緩頰說:“基本上,他就是一個滿誠實的人。”也難怪會引起各方質疑,認為蔡英文與賴清德唱雙簧。

而在公開稱謂上,蔡英文也愈來愈不避諱突顯兩岸“一邊一國”的意味。6月25日,蔡於接受法新社專訪時,全文以“中國”稱呼大陸,同一時間,蔡英文辦公室負責人陳菊則在造勢場合公開強調“九二無共識”。臺灣學界分析,蔡當局的說法與態度,“等於宣告了蔡英文版的兩國論”。國際觀察家也認為,蔡已經從原本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暗獨”,走向“無九二共識的明獨”。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則分析認為:蔡英文是個有著堅定“臺獨理想”的人,從李登輝的“兩國論”,到陳水扁的“一中一臺(一邊一國)”,一直都有蔡的影子。

從以上種種跡象看來,兩岸關係短期間內“解凍”實難樂觀。近來臺海互動屢生風波,並惡化至陷入冰凍狀態,兩岸關係也因而風不平浪不靜,導致臺灣人民都不得不在蔡當局“反中共親美日”的失衡政策下,在鋼索上搖搖蕩蕩冒風險。

回想馬英九執政8年,臺海和平互動、經貿互惠互利、“外交戰場”休兵,不都是因為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穩定發展關係,而讓臺灣更順暢走向世界?然而,民進黨上臺不過短短兩年時間,“兩岸一家親”所形塑出來的臺海榮景,竟已風雲變色。

蔡英文在薩爾瓦多“斷交”後說:中國越是打壓,臺灣更要團結。然而,人民要問的是,當多數民意要求蔡當局修正誤判的決策,儘速尋求化解兩岸僵局之道,卻得不到任何積極正面響應時,臺灣要如何在朝野缺乏共識之下更團結呢?(作者:江偉碩,臺灣資深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