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更名的「危」與「機」,你是入坑了還是撿漏了?

一年一度的志願填報在大部分省份已經順利完成,在今年志願填報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家長還是傾向於院校有個響亮的名字,而對院校的歷史沿革以及其真正的內涵卻知之甚少。

殊不知,很多院校華麗的名稱下面並沒有隱藏著優雅的內涵,只是靠更名來吸引人才。今天我就簡單為大家解說一下院校更名為考生和家長帶來的風險與機會。

大學更名的“危”與“機”,你是入坑了還是撿漏了?

1

院校更名的風險

30年來,中國大學沒改名的幾乎沒有幾所,1981~2010年,全國79%的高校已經改了名或合併除了名;2012~2017年,有超過200所高校更換了校名:其中2012年有30所,2013年有51所,2014年有36所,2015年有72所,2016年有39所,2017年有40所。

今年5月31日,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官網發佈了《關於2018年擬批准設置高等學校的公示》,40所高校的更名、新設等申請通過。所以有人說,中國大學的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各所大學的更名史。

大學更名的“危”與“機”,你是入坑了還是撿漏了?

有人曾杜撰過一則這樣的故事:

某生志存高遠、矢志從醫,考入了瀘州醫學院,後因覺自身才華需要更大平臺施展。於是退學復讀,考入了四川醫科大學,待到入學,發現仍是瀘州醫學院,又退學,又復讀。最後考入西南醫科大學,發現還是瀘州醫學院。

這的確也是西南醫科大學改名的歷程,值得一提的是,這所學校還是很不錯的,只是想通過這樣一則故事為引,說一說院校更名的事情。

在更名的大學中,一些大學是為了學校更好的發展,而一些大學改名則是為了生存,為了廣招生源,為了獲得更多的撥款,說白了,就是追名逐利。 有些則純粹是攀比心和虛榮心在作祟,現在很多高校改名,都搶著冠以“財經”“商業”等熱門名詞,一則這類專業開設的門檻低,不需要大量投入;二則這些熱門名詞這是眾多考生趨之若鶩的專業方向,而大部分考生及家長在選擇院校的時候,常會以名取校。

而另一些院校則是根據現有專業特色優化了自己的名字,使之聽起來更具有吸引力。比如礦業、地質、農林等等冷門專業也會通過這種方式穿上華麗的外衣。比如:

大學更名的“危”與“機”,你是入坑了還是撿漏了?

還有一些院校坐落於一個小地方,卻非要爭取冠個“省會名” “省名”以此體現自己地域性影響,省名無法使用便想方設法用一個大的區域名稱來代替,更有一些三本院校甚或是民辦院校甚至某某職業技術學校通過改名搖身一變即可成為大家心馳神往的熱門院校。

之前,就有同學用646分的成績去了同濟大學的浙江學院。家長認為同濟大學不錯,浙江大學也好,這同濟大學浙江學院肯定差不了,結果卻相去甚遠。

無獨有偶,還有同學用637分去了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這只是一所獨立學院,以這個成績在四川大學都可以挑選大部分專業了。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如果考生及家長不慎在孩子升學過程中做出錯誤的選擇,就會成為選擇院校時的危機,要破除這些危機就必須要有良好的定力,面對華麗校名的誘惑有自己的一定之規。

可以從兩點著手,第一,要對學校有充分的瞭解,名稱只是外表,更要了解院校的特色專業,歷史沿革,文化內涵等等;第二,學生該有詳盡的升學規劃方案,包括職業規劃方案,升學途徑選擇方案,以及根據孩子平時成績提前準備的模擬填報方案等,這樣才能在院校選擇上做到正確的衡量與選擇。

2

院校更名的機遇

以上講的是院校更名在大方向上給大家帶來的危機,但我們都知道,機遇是與風險並存的。有的學生考上了山東外事翻譯職業學院,今年這所學校正式更名為山東威海外事學院,升級成了本科,這就是機遇。

當然,這樣的機遇要基於及時掌握最新信息,院校的更名還有很多的機遇帶給大家,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院校更名為我們帶來了哪些機遇?以河海大學、長安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華大學為例:

河海大學

大學更名的“危”與“機”,你是入坑了還是撿漏了?

說起河海大學,很多家長還是不知道的,即便知道也一直會以為是一所普通甚至民辦的院校。殊不知,這所院校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5年創建於南京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52年南京大學水利系、交通大學水利系、同濟大學土木系水利組、浙江大學土木系水利組以及華東水利專科學校合併成立“華東水利學院”。1960年被中共中央認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85年恢復傳統校名“河海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其在水利類專業領域是完全可以與清華大學水利類分庭抗禮的,河海大學的校名容易被大家誤解,好在還包含了自己特色專業的信息。

長安大學

大學更名的“危”與“機”,你是入坑了還是撿漏了?

很多大學改名之後,是根本無法分辨的,比如長安大學,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都會認為這就是一所私立大學,其實這所座落於古都西安的學校,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陝西省人民政府“四部一省”共建,是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首批“211工程”大學。

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與原西安工程學院、原西北建設工程學院三所部屬高校合併組建並更名為長安大學。在更名時,更多考慮到了長安古都的歷史文化底蘊,卻忽略了外界的直觀感受。

哈爾濱工程大學

大學更名的“危”與“機”,你是入坑了還是撿漏了?

哈爾濱工程大學前身是創建於1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陳賡大將首任院長兼政委。1966年,“哈軍工”退出軍隊序列,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文革期間,哈爾濱工程學院主體南遷,成為日後的國防科技大學。留守部分建成了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94年,學校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

目前是我國“三海一核”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也是211高校之一。可一山難容二虎,因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存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只能簡稱為“哈工程”,部分人還會認為航工程是為了山寨哈工大呢!

東華大學

大學更名的“危”與“機”,你是入坑了還是撿漏了?

提起東華大學,大家可能很陌生。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所民辦院校,誰會想到它其實是一所211高校,更不會想到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1912年。1952年華東紡織工學院併入該校。1985年,學校改名為中國紡織大學。1999年,校名再次變更為東華大學。

其實,類似院校還有很多,那麼這些院校的存在,就是在這場院校更名浪潮中為廣大考生開闢的機遇。

在機遇與風險並存的院校選擇中,廣大考生及家長需要擦亮眼睛,謹慎選擇,其實,對一所高校的評價並不是看它的校名是否顯赫、有氣派,而是看它能否出大師、出成果、出思想。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早就說過:“大學者非謂有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相信,隨著國家對教育越來越多的重視,隨著對名稱管控的越來越嚴格,在不遠的將來,那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院校將會越來越少,直至沒有立足的空間。

我們現在經歷的這場教育變革,將不只是考慮教育背景及出身的學歷,反而會更加看重學生的能力,那麼對學生和學校的要求也勢必有所改變,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學生要有清晰的目標及規劃,而學校則要深入思考。

在未來30年,技術變革會演變成社會變革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的教育,到底要為社會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怎樣去培養這些優秀的人才,才是國家和社會真正要考慮的問題。

大學更名的“危”與“機”,你是入坑了還是撿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