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拉爾基:工業重鎮再創新輝煌

齊齊哈爾新聞網8月28日訊

立足載體建設

完善園區服務

富拉爾基經濟開發區2005年經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核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同年被列為哈大齊工業走廊十五個項目區之一,是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黑龍江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經過10餘年的發展建設,初步形成“一區三園”的結構。該區立足省級經濟開發區平臺基礎,舉全區之力建設開發區,力爭把開發區建成足以支撐富區產業發展、加速新型工業化和引領發展轉型升級的大平臺,不斷加強和完善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打造開發區東北部綜合產業園、西北部中國一重(富拉爾基)配套產業園、西南部金屬新材料產業園,不斷提升園區承載力。

富拉爾基區立足產業基礎和優勢,聚焦三大主導產業和七個重點產業,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區企融合、項目支撐、園區承載、集群化推進,著力打造五條產業鏈、構建六大產業支撐平臺、完善七項保障措施,到2020年實現產業鏈條完整、分工合理、佈局優化、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集群,實現產業倍增計劃;到2030年基本建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佈局合理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基本實現先進製造業全省領先。開發區西南部突出以金屬新材料產業園建設為中心,以有色金屬和黑色金屬為兩個主線,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引進全產業鏈配套項目落戶園區;西北部圍繞一重(富拉爾基)配套產業園建設,著力提升技術水平和配套能力,完善園區管理;東北部圍繞綜合產業園區建設,用閒量換增量,引進新的支柱企業和優質項目。突出園區孵化和服務功能,使各園區形成產業清晰、功能明確、集群效應顯著的特色載體,提升三大主導產業在區域經濟中的比重。園區內總投資40億元的黑龍江紫金銅冶煉項目,項目達產後年產值可達到100億元,利潤2億元,稅金近3億元,新增就業崗位900餘個,目前正在按計劃順利建設,已累計投資11.3億元,預計2018年底具備試車條件,2019年5月進行試運行。同時,圍繞紫金銅業銅冶煉項目已開工建設道路、供水、排水、雨水、電力等基礎配套設施,下一步還將計劃建設日處理5000噸二級汙水處理廠1座、危廢處理廠1座、垃圾處理廠1座,將繼續進行道路、給排水、電力、亮化、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

富拉爾基區堅持以專業化意識、市場化手段,圍繞轄區中國一重、建龍北鋼和紫金銅業下游需求,實施精準招商。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區出臺完善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為中外客商投資和生產經營創造最優的環境氛圍,使許多入駐企業享受到國家和省市的優惠政策。編制《銅產業發展規劃》,並高薪聘請招商顧問,與山東龍馬重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及30餘家銅加工企業進行專業對接。2017年共赴外招商30餘次,洽談項目50餘個,簽約6個。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經過幾年努力,區域經濟取得長足發展。有了良好的營商環境,一批批招商引資項目相繼落戶富拉爾基區,開發區取得了長足發展。

推動區企融合堅持龍頭帶動

富拉爾基區因企而建,因企而興,轄區內有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建龍北滿特鋼公司、華電能源富拉爾基發電廠和熱電廠等一批馳名的大型企業,推動區企融合發展是全區的首要任務。全區建立區企合作新機制,與中國一重、建龍北鋼等區域龍頭企業建立“高層戰略協商、中層對口聯繫、基層全面融通”的區企合作議事機制,每季度召開一次座談會,每月溝通一次情況,實現溝通零距離、合作無障礙。先後協調解決了一重大件運輸、廠前停車場和智能化廠房建設規劃及樹木移植、北鋼水源地和原料運輸等實際問題。同時,加強區企協作配套,主動對接中國一重新“七大板塊”,每個板塊確定一名副區級領導牽頭包保,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充分發揮機電裝備產業協會作用,承接技術溢出和產品外委加工任務。截至2017年末,與中國一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企業增至9戶,在鑄鍛造、裝配以及小型機加件等方面開展全域合作,合同金額由2016年不足8000萬元增加到近3億元,配套比例明顯提升。圍繞中國一重、建龍北鋼、紫金銅業等重點企業和招商引資項目,將其下游產業鏈實施精準招商,積極謀劃推進輕資產運營;配合一重與多家企業洽談,使這些企業有望入駐西北中國一重配套產業園。

全區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窗式”審批,再造工作流程,簡化辦事程序,辦理時限壓縮比例達50.5%。探索項目模擬審批,變串聯為並聯,提前做好工作。在紫金項目上僅用1天時間就完成全部審批,為項目開工建設贏得先機。建立“三三聯動”和“四級聯繫”機制,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開展區級領導“九聯九促進”活動,協調解決中國一重和華電能源富拉爾基電廠“三供一業”移交地方、建龍北鋼職工安置等實際問題。同時全力加強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建立燕山大學齊齊哈爾產業研究院,確定12個首批轉化合作項目,為全區乃至全市產業發展及項目生成提供智力支持。

深化國企改革一重煥發活力

走進中國一重各個分廠車間,一排排林立的軋輥氣勢恢宏,一臺臺現代化機器發出陣陣轟鳴。作為我國裝備製造領域的領軍企業,地處富拉爾基區的中國一重集團歷經60多年的發展變遷,如今形成專項裝備、核電設備、石化裝備、高端裝備、新材料、現代服務業和新能源裝備七大業務板塊,不斷追求高起點、高標準和高品質,裝備中國,立身世界。

近年來,由於受宏觀環境、市場及企業歷史包袱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國一重陷入了歷史罕有的困難和挑戰。合同訂單不足、貨款回收困難、產品任務量不均衡、經濟運行狀況不佳,2015年、2016年連續出現鉅額虧損。面對困難,企業積極應對挑戰,特別是自2016年5月份以來,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各項決策部署,以全面深化企業改革為動力,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改變作風為抓手,以脫困振興為目標,打響了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攻堅戰。一重集團今年一季度,實現工業總產值23.2億元,增長70%;工業增加值3.36億元,增長26.7%;稅金1.12億元,增長43.8%。

在一重集團軋電製造廠車間裡,放眼望去,壯觀的生產場景令人震撼。軋電製造廠機加二班經理孫波指著一個個龐大的部件自豪地對記者說,目前企業生產形勢好轉,幹部工人工作積極性都很高。曾經員工的工作狀態是“讓我幹”,現在是“我要幹”,如今大家都關心企業的未來發展。在一重工作30多年的孫波,以身為一名一重人而感到驕傲,經歷過企業起伏的他,如今堅信企業的好時候到了,他經常組織工人們學習業務知識,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決心將“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

談到一線工人的工作熱情時,中國一重重型裝備事業部副總經理劉軼說:“去年企業營業收入102.95億,創歷史新高。今年,我們又將訂貨和銷售年度目標定為兩個150億,同時將員工的工資納入年度目標,計劃提高職工收入9%,進一步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劉軼表示,目前企業在市區兩級政府支持下,不斷創新思想,從“以自我為中心”向“開放合作”的思路轉變,不斷拓寬業務,加強多領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2018年,公司先後實現了“元月開門紅”“首季滿堂紅”,延續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隨之而來的捷報,再次吹響了以一重為代表的富拉爾基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的號角:繼2017年9月中國一重與中國石化簽訂茂名石化3臺2000噸級漿態床鍛焊加氫反應器製造合同後,近日,中國一重將再次打破世界製造紀錄,簽訂目前最大3000噸級漿態床鍛焊加氫反應器製造合同;由中國一重承製的又一臺“華龍一號”——卡拉奇3號機組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在核電石化公司完成所有工序,經中核(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驗收合格,完工交付、出海遠航;中國一重承製的首臺(套)核電蒸汽發生器在核電石化公司完勝收官。

堅持黨建引領

創新社會治理

富拉爾基區全面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樹立“全區30萬人民都是服務員”服務理念,以全市政治生態建設試點為契機,堅持問題導向,深化作風整頓,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堅持關鍵少數示範引領。建立完善工作推進系列制度機制,該區區委常委率先垂範,以微信工作群的方式,面對面帶頭聯繫後備幹部、黨委書記、社區書記副書記、大企業和區屬企業等五大群體,為他們提供展示工作、提出意見或建議的平臺。建立副縣級領導產業、項目、企業等9項工作包保責任制。堅持“改變即改革,集成即創新”理念,全面深化各項改革。以黨建為引領,以信息化為支撐,建立“三三聯動、一格到底”社會治理新機制,將全區30個社區劃分為168個片區、518個網格,新組建120個片區黨支部和444個網格黨小組,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上下聯動”城市黨建新格局,真正實現了互聯網和人文網格的雙向全覆蓋。建立每年對全區10.5萬戶常態化走訪機制,入戶宣傳政策,梳理問題,溝通感情,贏得群眾對我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真正解決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培育持續精神動力。在全區各級黨組織開展以“八個融入”為主要內容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通過“小手拉大手”“曬家風、傳家訓”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總結評比各業典型,凝聚精神力量,發揮價值引領,構築道德支撐。組織開展“聚民心、凝人氣”系列全區性大型活動,開展了全區運動會、教師節和環衛節命名錶彰等主題活動,極大提振了各級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富拉爾基區以體制機制、方法手段創新為動力,以基層基礎建設為支撐,努力提高全區社會治理水平。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社會治理格局,暢通群眾訴求渠道,有效解決群眾困難和問題。建立“大美紅岸”共享平臺,完善便民直通車和公共服務網功能,讓群眾實時瞭解各領域工作最新動態,隨時上報各類事件,共同參與城市建設和管理。建立“面對面、心貼心”四級聯繫服務群眾機制,通過走訪聯繫,共發現各類群眾身邊的困難問題824件次,為群眾解決各類實際問題困難797件次,真正架起了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連心橋”。開展副縣級領導“九聯九促進”活動,26名副縣級領導幹部先後深入企業、鄉(街)、村(社區)、貧困戶等65家、120餘人次,協調解決實際問題49個,切實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全面提升群眾的生活幸福指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