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壇:10分鐘帶你了解陀飛輪

腕錶既可以看時間,又能成為裝飾品,體現一個男人的品味與魅力。同時在很多人的眼裡,腕錶還可以和工匠精神畫上等號。

在腕錶美輪美奐的眾多部件裡面,W覺得陀飛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今天W就用10分鐘時間,帶領大家一起了解下陀飛輪

表壇:10分鐘帶你瞭解陀飛輪

阿伯拉罕·路易·寶璣

1795年瑞士的鐘表大師——路易·寶璣先生髮明瞭一種鐘錶調速裝置,用來抵抗地心引力對機械錶中“擒縱系統”的影響,以提高走時精度。

這個裝置就是——陀飛輪。

表壇:10分鐘帶你瞭解陀飛輪

在陀飛輪剛發明出來的時候,可以說是高科技之作,製作工藝相當困難,自然也就價值不菲。

據說在1795年發明到1995年這兩百年的時間裡面,全球大約只製作了600至700枚陀飛輪作品。

表壇:10分鐘帶你瞭解陀飛輪

陀飛輪的工作原理是,當一隻鐘錶處於垂直位置時,由於來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調節控制器,也就是它的擺輪、遊絲和擒縱器,會在每一下襬動時發生難以覺察的快慢變化。

如果把調節控制器裝設在一個每分鐘轉動一週的“籠框”上,就可以獲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這樣便可以使鐘錶走動時十分準確,並能夠互補誤差。

簡單來說陀飛輪的特點就是,擺輪和擒縱機構在自身運行的同時還能夠一起作360度旋轉,從而最大限度減小了地心引力的影響,提高了走時的精準度。

表壇:10分鐘帶你瞭解陀飛輪

陀飛輪由七十多個精細的組件組成,而且大部分是手工製作,但是它的重量卻只有0.3克,只相當於一片天鵝羽毛的重量。

看見上面的文字,相信你已經明白了陀飛輪的複雜程度,這也就是它為什麼如此昂貴的原因。

表壇:10分鐘帶你瞭解陀飛輪

說起陀飛輪的出現,除了路易·寶璣先生之外,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

在專業鐘錶書籍《時光技藝》中,作者慶龍先生寫道:

1792年,英國奧爾良公爵在倫敦接見約翰·阿諾德時,展示了一臺寶璣製作的小型旅行鍾(皮套鍾),約翰·阿諾德對寶璣高超的技術印象極其深刻,內心極為佩服,因此他立刻趕往巴黎登門拜訪。

兩位世界級大師的會面,毫無保留地相互交流高端的鐘表技藝,推心置腹,雙方的真誠加深了彼此間的友誼,並且約翰·阿諾德還得到寶璣本人的允許,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寶璣當徒弟,從而兩人也成為一世好友。

表壇:10分鐘帶你瞭解陀飛輪

後來有學者認為,陀飛輪的技術理念是兩位大師在交流之時由約翰·阿諾德提出來的。

並且,據史料記載,寶璣先生當時也承認約翰·阿諾德是最早研究陀飛輪之人,為此寶璣先生在他去世以後,把自己第一塊陀飛輪機芯,安裝在了約翰·阿諾德早前的一塊天文懷錶的錶殼內,送給了約翰·阿諾德的兒子——約翰·羅傑。

並在錶殼上刻下一段紀念性的文字:

“寶璣製作的第一個陀飛輪計時器裝入阿諾德的作品裡,以表示寶璣的崇敬和紀念之情,並交給了他兒子羅傑,1808年”。

表壇:10分鐘帶你瞭解陀飛輪

這是一件懷錶歷史上極其重要的珍品,現由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

表壇:10分鐘帶你瞭解陀飛輪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陀飛輪是瑞士鐘錶大師的專利。

表壇:10分鐘帶你瞭解陀飛輪

其實在1993年,中國的製表大師矯大羽在香港的“天儀軒”鐘錶工作室,首創發明並親手製造成功了“神奇陀飛輪”。

這一破天荒的發明迅速轟動了國際鐘錶界,被稱為“矯氏神奇陀飛輪”或“中國陀飛輪”,這一發明也被譽為20世紀鐘錶界的奇蹟之一。

表壇:10分鐘帶你瞭解陀飛輪

游龍戲鳳陀飛輪表

陀飛輪獨特的運行方式,把鐘錶的動感藝術美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也正是因為這樣無與倫比的機械美感,才讓陀飛輪在技術演進的今天,依然在全球受到大批表友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