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諸暨市推行「標準地+承諾制」改革優化營商環境

“從立項到開工只要15天,這諸暨速度名不虛傳。”8月18日,諸暨市沃普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欣喜地取到了項目施工許可證。該公司年產350萬隻智能發熱系列產品項目於8月2日立項備案,短短半個月便得以在大唐鎮開建,且企業全程只跑了一次。

近年來,諸暨市創新企業投資項目審批舉措,特別是今年3月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標準地+承諾制”改革以來,諸暨建立“標準地”,改“審批”為“承諾”,一套標準實施到底,一張清單監管到底,一個平臺服務到底,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從原來的平均100天縮短至15天左右,創造了項目落地的“諸暨速度”,成為諸暨優化營商環境的新名片,從而釋放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目前,該市79個項目已進入“標準地+承諾制”管理流程,11個項目盡享改革紅利,破土動工。

不得不破的“馬拉松”審批

對企業投資者而言,奔波於傳統的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就好比跑“審批馬拉松”。

已在諸暨投資創業多年的胡堅坦言,以往的項目審批模式下,中介環節需花費50多天,政府審批需30天。換言之,從立項到開工,即使一路順利,至少也要80余天。

其間,因國土、建設、消防、環保、安監等部門各自為政,項目投資者要多次來回跑,隨後還有設計、評審、圖審單位一次又一次的調整,一個項目從拿地到投產常常要1年光景。“審批馬拉松”,不僅耗費了投資者時間,也給行政審批部門戴上了不作為的帽子。

如何讓投資項目又快又好落地,不讓審批再拖項目後腿,成了工業強市諸暨近年傾力研究的一大課題。

基於此,2014年,諸暨實行投資項目零審批改革,一般投資項目推行清單管理,投資流程優化;2015年,試行48天高效審批改革;2017年上半年,推行企業投資項目“一次受理、一併辦理、最多跑一次”改革,建成企業投資項目審批中心,實現“一窗受理、集成服務”;2017年下半年,開始探索“承諾制”與“標準地”改革;今年,總結前期探索,出臺《諸暨市人民政府關於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標準地+承諾制”管理模式正式推開。

“標準地+承諾制”讓審批提速

浙江恆爍精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孔祥華成為第一個享受該項改革紅利的人。

“我們拿到手的,是一塊已經通過政府標準化評估的‘熟地’。”孔祥華介紹,公司項目的所在地諸暨市環保高新區,早在去年1月完成區域水保,去年7月完成區域能評,今年2月完成區域環評。

“能評與水保我們只需填一張登記表,不用像以往單獨編制報告。環評也是前期由政府買單委託第三方機構完成的。”孔祥華說,這樣標準化的區域評價完成後,大大簡化了單個項目的評價手續。

由政府對項目落地的區域做標準化評估,是“標準地+承諾制”創新中項目篩選評估機制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則是由政府篩選落地項目。

記者瞭解到,諸暨經濟開發區、環保高新區、楓橋兩創智造集聚區、牌頭環保園區、臨杭產業園等區域,都根據各自產業特色,以畝均稅收、畝均產值、單位能耗、單位排放為主要指標,制定了負面清單及入園標準。項目進入承諾制管理流程後,首先按照園區標準進行篩評。

“標準”在前,“承諾”緊隨其後。企業在土地摘牌時,除上報項目計劃書及總平面圖、效果圖外,只需對政府制訂的畝均稅收、畝均產值、單位能耗、單位排放等主要指標作出書面承諾。

不審批、只承諾,萬一失信怎麼辦?在諸暨市公共服務中心,一個為監督企業承諾而設的投資項目審批服務中心順暢運轉著。每個項目放樣、基礎、結頂、完工等重要節點動態,都有相關部門的專人實時跟蹤、監督、記錄。企業守信或失信,將按照17個部門共同制定的信用評價及聯合獎懲實施細則接受聯合獎懲。

政企雙雙享受改革紅利

最近,浙江易桂塑膠有限公司新上年產800噸環保型高分子材料生產線項目通過“標準地+承諾制”流程,已在店口鎮環保高新園區落戶,即將投產。

這是該公司在環保高新園區建造的第二期廠房。企業經營者樊洪波感慨地說,一期與二期雖僅相隔短短几年,但這審批手續與流程的鉅變讓他驚喜不已,“一期我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完成審批,沒想到二期只用了半個月。”

“標準地+承諾制”改革整合了辦事流程及審批事項,推進了部門協同、中介聯動、全程代辦、網上審核,大大縮短了項目審批開工的時間,企業獲得感與滿意度不斷提升。同時,改革也顯著優化了諸暨整體的營商環境。

“‘標準’與‘承諾’在先,從源頭上消除了項目不實、不清、多變等問題,破解了因環境准入等問題導致項目無法落實的難題,淘汰高汙染、高能耗以及落後產能等項目,選出高科技、高產出的好項目;‘監督’在後,強化相關部門監管職責和要求,健全了事中事後項目監管,政府服務方式大大轉變。”諸暨市公共服務中心黨工委副書記黃雁飛說,在“標準地+承諾制”管理模式下,該市已有19個不夠優質的項目被暫緩或中止,落地項目質量大大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