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征關稅聽證會中企代表:不願放棄美國市場 但加稅迫使產品「下架」

美加征关税听证会中企代表:不愿放弃美国市场 但加税迫使产品“下架”

“美國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市場,但加徵25%的關稅將封殺我方絕大多數地面材料產品。”北京時間8月23日晚上8點,在美國華盛頓,已經參加完聽證會的江蘇貝爾裝飾材料有限公司國際部總經理肖志遠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採訪。

“作為一家中國的民營企業,我們深知很難去影響美國國家層面的決策,但我們還是選擇來華盛頓試一試。不去試完全沒有機會,試一試也許還有希望。”肖志遠向記者表示。

自8月20日起,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擬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產品加徵關稅連續舉行聽證會,而在今天(8月27日)將進入最後一天。在長達12頁的聽證會參會代表名單當中,有來自裝飾、服裝、食品加工、半導體、醫藥等300多名行業協會和企業的代表,其中有許多中國民營企業、行業協會甚至是中國高校的身影。他們的參會想法正如肖志遠前面所言:至少要去試一試。

首日九成代表反對加徵關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通過權威途徑獨家拿到了本次聽證會完整版的議程安排。通過議程安排可以發現,此次聽證會一共舉行6天,時間安排分別是8月20~24日和8月27日。

根據議程安排,每天的聽證會召開時間從上午9點半至下午6點。在此期間,不管是貿易、企業還是行業協會的代表,都會被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8個人;每個小組擁有約60分鐘的發言時間。

在聽證會舉行的首日,江蘇貝爾裝飾材料有限公司(JiangsuBeierDecorationMaterialsCoLtd)、山東臨沂博美傢俱有限公司(LinyiBomeiFurnitureCoLtd)以及中國林產工業協會(ChinaNationalForestProductsIndustryAssocia-tion)等代表均出席。

肖志遠參加完聽證會後告訴記者,“我們發現,大多數美國企業和行業協會代表都反對政府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所以,這一點我們還是欣慰的,說明大多數美國的企業和行業代表是理性的。”

據人民日報消息,8月20日聽證會首日,來自箱包、服裝、食品加工、半導體等行業協會和企業的61位代表出席,其中有55位反對美國政府加徵關稅。這意味著,在出席當天聽證會的人員當中,超過九成的代表反對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截至目前,USTR已收到2039份證詞,多數反對加徵關稅。美方還將徵詢公共意見的期限從8月30日延期至9月5日。

同樣在美國出席聽證會的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軍律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透露,儘管聽證會主席團在問答互動環節具有明顯的導向性,但許多美國企業代表還是非常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市場的不可替代性和供應鏈的不可取代。“對於反對加徵關稅的美方代表,主席團會追問,是否有其他國家的產品替代從中國進口?為什麼你們不能轉移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主席團的導向性意圖十分明顯。”

加稅將吞噬大部分產品利潤

如何評估加徵25%關稅的殺傷力?肖志遠無奈地向記者表示,該公司出口到美國的主要是強化、實木複合和塑料地板三類產品。對於許多地面產品而言,並非高附加值產品,而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利潤是微薄的。

“我們的產品出口到美國本身存在約5%的基礎稅率,在此基礎上再加徵25%關稅,總稅率將超過30%。再加上必要的海運時間和交通成本,這樣算下來,大部分產品將無法盈利。當然,加稅導致的整個供應鏈成本上升,最終都會通過終端的漲價轉移到美國消費者身上。”肖志遠說。

另一位曾參與美國對價值16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聽證會的中方企業代表,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曲直同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曲直表示,他們公司的導線、電纜和光纜也被納入加徵關稅的清單當中。“我們進行了積極的抗辯,但最終沒有成功。導線、電纜都是成本導向性產品,如果對這些產品加徵25%關稅,我們將無法盈利,產品只能從美國市場‘下架’。”

“美國通信行業的市場容量很大,僅依靠美方國內供給並不能滿足其需求。在加徵關稅政策影響下,如果中國的此類產品退出美國市場,在短期內,美方很難找到能提供相同價格和質量的產品供應商。這無疑將抬高美國國內基礎設施成本並降低投資回報率。”曲直告訴記者。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8月2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召開的價值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徵關稅聽證會進入第二天時,反對聲浪再次佔據壓倒性的優勢:“全天63位證人當中只有10位支持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

據悉,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聽到的是:至少49位站在中美貿易摩擦第一線的企業代表們一遍又一遍地重申,中國產品在他們所在行業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並要求將相關中國產品從加徵關稅的列表中剔除。

美方不精確數據極易形成誤導

肖志遠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提供了8月20日抗辯的文字版本。在抗辯陳詞中,肖志遠指出,“301條款”旨在指責中國涉嫌技術轉讓、侵犯知識產權行為。而地板產品不受任何產業政策的約束,對此類產品加徵關稅也不會實現美國政府所謂保護知識產權的目標,只會對我們在美國的客戶造成困擾,並對美國房屋建築和房屋改造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肖志遠直言不諱地對記者表示,美國眾多當地企業和協會向政府提交的有關從中國進口產品的數據並不精確,極易誤導政府作出不利於中國企業的裁斷,對中國企業極不公平。

“比如我們的層壓地板價格明顯低於歐美等國家,這主要是因為地面材料產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我們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明顯低於歐美。但USTR官員對行業並不瞭解,有些猜測和擔憂是毫無依據的。”

對於中方企業而言,參加完聽證會以後是否就意味著被動等待呢?肖志遠表示,參加聽證會並向主席團進行口頭陳述只是完成了一半,口頭陳述之後,需要企業及時提交相關的材料和法律依據,這部分很關鍵。

“無論是美國政府官員,還是USTR的成員,他們對此行業並不瞭解。我們需要提交足夠多的證據進一步解釋和說明,讓他們明白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作用和地位,這是最後一搏。”肖志遠說。

張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同樣強調,美國聽證會的環節一般包括髮表證詞、主席團提問兩個部分。聽證會之後還有一個評論意見,這是我們最好的機會。通過之前的聽證互動,我們已經瞭解到美方的訴求,我們會有針對性地提供證據來證明我方產品進入美國市場不會對相關行業產生衝擊,並且美國的進口商一時也難以找到可替代的出口商。(來源:每經網 作者:張懷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