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作業,究竟是「家長作業」還是「孩子作業」?

小編有一個很聊得來的表姐,她的孩子今年剛剛上小學一年級,前兩天,她打電話來抱怨“你是不知道,我呀,自從孩子讀了小學,短短一個學期,我就學會了扎風箏、做燈籠、做剪紙、做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前兩天,學校又佈置下來了開學作業,讓家長給學生用廢棄的飲料瓶改造成個燈罩,唉,我都快十項全能了。”對於表姐說的,也從網上了解了一下,現在很多學校都會有這樣所謂的“家庭作業”,但是這種作業的根本究竟是給家長佈置的還是給孩子佈置的呢?對於這樣的作業,真的能夠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嗎?

現在的作業,究竟是“家長作業”還是“孩子作業”?

北京的一位媽媽說“我是個白領,大學畢業學的是金融專業,畢業後就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從去年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我一個一本畢業的高材生,先後去學習了剪紙紮花做風箏做孔明燈,最近老師又讓幫孩子做一個燈籠,現在防火的燈籠紙不好找了,我就給孩子買了個紙做的燈籠,不能放蠟燭的那種,沒想到第二天回到家,小孩就又哭又鬧,一問才知道老師批評了他,說不能買,買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結果孩子嫌我笨,我也很無奈呀,大學有沒教會她的媽媽怎麼做燈籠。”面對這個媽媽的抱怨,很多家長都會深有感觸,現在的學校總會出各種各樣的“花式作業”來刁難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很簡單,讓孩子回家學習做家務哪怕是插花或者是摺紙都可以,這些都是很多人小時候社會實踐課做過的事情,現在佈置的這些所謂的“家庭作業”,還不如直接說是“家長作業”來的直接。

現在的作業,究竟是“家長作業”還是“孩子作業”?

“不會做,做不好又怕孩子傷自尊,買的話老師又不讓。”這是一位上海的媽媽發出的感嘆,“為了讓孩子接受好一點的教育,我跟孩子的爸爸省吃儉用的送孩子去了一所不錯的雙語幼兒園,結果去了沒幾天老師就在家長群裡通知要幫孩子做一個毽子,說下週上活動課要用到,還三令五申的強調不許買。”這不要說這個家長犯難,小編都抓耳撓腮,做毽子?是我理解有問題?是那種大街上花花綠綠羽毛做的毽子?這個九年義務也沒教過呀,難道真的是讀書少的原因?小編就搞不明白,這種家庭作業的意義,究竟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是要培養家長的動手能力?本來以為上了班成家立業就不會遭遇到這種奇葩的作業了,結果生了個孩子一切都變了。

現在的作業,究竟是“家長作業”還是“孩子作業”?

現在的教育是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是沒錯,但是這並不是指要順帶培養家長的動手能力,這樣的話對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並不會有什麼作用,相反的總是給孩子佈置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作業,還會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孩子對這種動手實踐的東西喪失興趣,或者是益友諸如此類的事,直接丟給父母去完成,那麼這麼做的意義又怎麼體現出來呢?

(注:本文由熊貓淘學原創首發文章,如有轉發請標明文章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