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大孝子为母守孝,坟前生灵芝,味甘如蜜取而复生

坟生灵芝

唐代大理寺直河内司马乔卿,本性纯厚谨慎,有志气有品德。

唐高宗永徽年间,做了扬州司户曹。

他的母亲死了,他为母亲守孝,悲伤忧愁,瘦得皮包骨头。为了超度母亲,他刺出鲜血写了金刚般若经两卷。

不久,在他为母亲守坟所搭盖的草房旁边生长出两棵灵芝草来。九天长了一尺八寸,绿茎红顶,每天流出汁液一升,喝下去,味道象蜜那样甜,今天取了,明天又生出来。

乔卿的同事几个人都亲眼看到了这件事。

【原文】唐大理司直河内司马乔卿,天性纯谨,有志行。永徽中,为扬州司户曹。丁母忧,居丧毁瘠骨立,刺血写金刚般若经二卷。未几,于庐侧生芝草二茎,九日长尺有八寸,绿茎朱盖,日沥汁一升食之,味甘如蜜,取而复生。乔卿同寮数人并目睹其事。(出《法苑珠林》)

民间故事:大孝子为母守孝,坟前生灵芝,味甘如蜜取而复生

困洞十年

东魏末年,有几个邺下这个地方的人,一起到西山的矿穴采掘银铜矿石。

这天他们采完出矿洞的的时候,矿洞忽然就崩塌。(挖矿果然是件危险的事情,真是拿命换啊!)

这时有个人落在了后面,就被掉落的石头堵在了洞里出不来。不过幸好他没有受伤,而且在塞住矿洞的巨石,还留了一点小缝隙,稍微能见到一点外界的光线。

这人想大概是出不去了,于是就一心念佛(佛系矿工)。

他的父亲听到儿子被巨石压在洞里的的消息,但是尸体没办法挖出来,而且家境穷困,没有能力为儿子大作法会来追荐福业。

他父亲于是就带了一钵粗饭到寺庙去,想要斋请一位僧人为儿子超度。然而这些嫌贫爱富的僧人都想的是丰厚供养,因此没有人肯吃他的饭。

可怜这位父亲拿着那钵饭就痛哭了起来,这时有位僧人很怜悯他,就接受他的供养。僧人吃完饭后,就替这位被困山洞的施主诵咒祝愿,之后这个人的父亲就走了。

就在这同一天中午,在矿洞中的儿子,忽然见到从洞口的隙缝处,进来了一位小和尚。小和尚拿了了钵饭叫他吃,他吃了之后肚子就不再饥饿,从此就一直端坐修定。

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齐文皇帝即位,想要在西山造一座凉殿。石匠们就到矿洞坍塌的地方挪开了那块巨石,竟然才发现洞里面有活人。

于是石匠就带他回家,他的父母惊喜异常,此后全家都修行。

【原文】东魏末。邺下人。共入西山采银铜。出穴未毕。而穴崩。有一人在后。为石塞门不得出。而无伤损。其穴崩处,微见日光。此人自念终无出理。乃一心念佛。其父闻子已压。无处求尸。家又贫窭。无以追福。乃持粗饭一钵。往诣僧寺。请一人斋。众僧多逐丰厚。莫肯为食。父持饭大哭。有一僧愍之受请。食讫为咒愿。因别去。是日中。其子在穴中。忽于明处。见一沙门。从穴中入来。持一钵饭。以授此人。食讫便不复饥。唯端坐正念。经十余年。齐文皇帝即位。于西山造凉殿。匠工除此崩石。乃见穴中人尚活。出之与归。父母惊喜。遂阖家练行。《冥报记》

民间故事:大孝子为母守孝,坟前生灵芝,味甘如蜜取而复生

念经渡船

陈利宾是会稽人,不到二十岁时通经书选入科第,擅长写文章,诗编入《金门集》。他任长城尉的官员,从小读金刚经,每当遇到危险困难,多次得到帮助。

开元年间,利宾从会稽江坐船,走到东阳,正赶上下了好几天的雨,江水弥漫。

利宾和他的旅伴二十多只船一齐出发,乘风挂帆。不一会,天色昏暗,风势更猛,行到界石窦,江水拥着这些船只顺流而下,波涛冲击,船无法靠岸,在他前面的二十多条船,都冲到窦口沉没了,利宾船上的摆船人吓坏了,利宾急忙吟诵金刚经。

到了前面那些船沉没的地方,忽然有一个东西,形状象一条赤龙,横出水面扶着船,船顺利地通过了。

大家议论说这是吟诵金刚经的功劳。

【原文】陈利宾者,会稽人,弱冠明经擢第。善属文,诗入《金门集》,释褐长城尉。少诵金刚经,每至厄难,多获其助。开元中,宾自会稽江,行之东阳,会天久雨,江水弥漫,宾与其徒二十余船同发,乘风挂帆。须臾,天色昧暗,风势益壮,至界石窦上,水拥阏众流而下,波涛冲击,势不得泊。其前辈二十余舟,皆至窦口而败。舟人惧,利宾忙遽诵金刚经,至众流所,忽有一物,状如赤龙,横出扶舟,因得上。议者为诵经之功。(出《广异记》)

民间故事:大孝子为母守孝,坟前生灵芝,味甘如蜜取而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