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從電影誕生以來,技術就在不斷影響著電影的發展。從2D到3D到IMAX的轉變,放映技術的升級讓觀眾的視覺體驗有了極大程度的提高。與此同時,3D一方面推動了電影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

本次,該論文通過對《泰坦尼克號》和《諜影重重5》兩部3D電影的分析,從中窺得電影在3D放映中所存在的表現不足,題材選用不當及製作粗糙等一系列問題,為此要規範市場,樹立3D電影標準、抓住機遇進行中國製造、培養人才提升3D電影水準、講好中國故事,從而推動3D電影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

3D電影、放映技術、票房、發展趨勢

摘要:

近些年來,3D電影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自從2009年電影《阿凡達》上映以來,這一技術就走進了人們的視線,也引來了人們關於3D電影的期待和討論,3D電影已經成為電影經濟的新增長點。但是隨著放映技術的不斷進步,其發展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並不是所有的3D電影都達到了其應有的效果。而越來越多的“偽3D”電影的出現,讓我們必須要重新審視3D電影行業的發展方向,並在當下的背景下分析3D電影的選擇和未來趨勢,以求達到電影市場良性發展的目的。

3D電影發展背景

世界電影的發展

19世紀末,電影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閃亮登場,今天已成為佔據全球娛樂業市場的重要部分。跟其他藝術形式不同,電影深受技術的影響,通過聲音、色彩、寬銀幕、數字化技術等的使用,電影質量得到各程度的提升,電影業市場也相應地擴大。

1891年,托馬斯·愛迪生髮明瞭活動電影機,這是電影放映里程碑式的發展,電影放映世界中的一切隨之改變。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放映了電影,電影從此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從1895年到1990年,電影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傳統銀幕到寬銀幕等重多變革:早期的無聲電影沒有語言的限制,使得電影在誕生10年之內就傳遍世界各地;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1927)發行後,世界各地電影院開始在銀幕後面設置擴音系統,在20世紀20年代末,常去看電影的人就已經可以欣賞到具有聲道的有聲電影了;第一部彩色電影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40到50年代期間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處理方法,同時銀幕格式也得到了發展;1970到1980期間,計算機數字圖像應用到電影技術中。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影步入數字化時期,呈現出一股欣欣向榮的氣象。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數字特效在從前期的攝影、佈景到後期的合成、剪輯,無不廣泛應用在電影製作的各方面中。其中藉助於數字媒體技術復興的3D電影重返大眾視野,3D電影逐漸被觀眾所習慣,3D技術也已成為行業標準。

3D電影的產生和發展

相對傳統的銀幕電影,3D電影具有新的傳播媒介和表現形式。利用人的雙眼視差原理,3D電影從拍攝、製作和放映三個製作階段採用專用的技術設備,最終在觀眾眼前呈現三維的效果。

在膠片時代,立體電影是3D電影的早期形態。3D技術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那時電影尚未誕生,紅藍鏡頭分別過濾左右眼的畫面,這種技術應用於魔燈秀。①美國喜劇片《愛情的力量》(1922)是最早使用立體電影技術的故事片。20世紀30年代末,埃德溫·H·蘭德( Edwin H. Land)發明了偏振鏡頭,色彩更明麗,替代原來的紅藍鏡頭。1952年,實用的3D系統在好萊塢被開發出來,這種被稱為“自然視像”的技術用來拍攝了第一部3D電影《魔鬼伯華那》,引發了立體電影一時的熱潮。當時的觀眾無法適應立體電影,到1955年,3D電影停止製作,沉寂了一段時間,立體電影並沒有成為電影業的新革命。

當電影進入數字化時代,3D技術與數字媒體技術結合在一起,立體電影也逐漸被稱為3D電影。如今的3D電影包含了3D攝影技術、3D成像技術、3D數字音頻技術、3D放映技術。②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在《魔鬼終結者2:審判日》中,將拍攝完成的影像掃描到電腦中,將光子化學數據轉成數字化的影像,模擬出“液體金屬人”。這種技術簡稱CGI。第一部數字3D技術製作的3D電影《阿凡達》成功聯合了3D和CG技術,描繪了一個超現實的虛擬世界,以5億美元成本收穫了全球逾27億美元票房,成為觀眾心中3D電影的標杆。在此之後,大批的“數字3D+特大銀幕”電影在市場上出現,由涓涓細流匯成磅礴巨川。

3D電影與市場

3D技術在初期給觀眾視覺上的刺激和新鮮感,給電影市場注入了新的鮮血。第一部3D電影《魔鬼伯華那》在上映之後打破了票房紀錄;在我國60年代初,第一部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的放映也造成不小的轟動;3D版的《泰坦尼克號》上映後在中國的票房達10億;近年熱門IP《復仇者聯盟》也採用3D形式,使得影片具有更佳的視覺體驗。

隨著3D技術的普及,中國觀眾對於技術革新慢慢適應,對3D電影也從熱情高漲趨於理性。在《當代電影》的《2D、3D電影觀眾觀影調查》中,被調查的觀影者對3D電影的喜好程度較高;對於同一部電影,傾向觀看3D電影的觀影者人數遠遠多於傾向於觀看2D電影的人數;票價相同的2D版和3D版的同一部電影,更多的人傾向於觀看3D電。③3D電影的市場號召力是巨大的,能夠獲得豐厚的市場回報,因此,近年來,在中國市場出現一些以3D技術為噱頭來牟利的電影,很多3D轉制電影就出現了。目前,3D轉制電影主要應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即替換法和投射法。替換法在業界被應用較多,其優勢在於轉制週期短,工作流程相對簡單,但融入特效後看起來不夠協調。應用投射法轉制後的影片效果逼真,但該方法費時複雜,一個鏡頭就需要兩到三週時間來製作。

電影3D技術及成效分析以《泰坦尼克號》和《諜影重重5》為例

雖然3D技術不斷髮展,3D電影的數量不斷增多,全世界各大地區都在增加國內3D屏幕的數量,但是在北美,3D電影卻在逐漸退燒。人們更加理智地看待3D電影,更多地選擇2D觀影。根據艾維電影的分析數據,2015年在全球363億美元的票房中,3D票房約佔2.15%。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的3D電影,無論是影片還是票房,仍在不斷升溫。2015年中國的68億美元票房中,3D影片卻佔到58%,超過一半的票房來自3D。而中國的3D市場也引來了各大影視公司的重視,很多影片紛紛推出中國“特製版3D”,通過專業手段將2D轉換成3D。

在此,我們將以《泰坦尼克號》和《諜影重重》為例,從電影的前期資金投入、後期製作、成片票房以及觀眾和專業人士評價幾個方面,來分析3D轉制電影的成功因素以及不成功的問題在哪兒,從而探討技術發展的前景。

《泰坦尼克號》是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愛情片,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啟航時觸礁冰山而沉沒的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處於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窮畫家傑克和貴族女露絲拋棄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最終傑克把生命的機會讓給了露絲的感人故事。該片於1997年12月19日在美國上映,1998年4月3日在中國在內地上映,2012年4月10日以3D版在中國內地重映,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和熱烈的反響。

前期資金投入及影視後期技術團隊組建

在泰坦尼克3D版本的轉換過程中,卡梅隆與StereoD公司創辦人威廉·薛拉克(WilliamSherak)的團隊展開合作,帶領著300名藝術家的團隊在60周、75萬個小時裡處理了29.5萬幀的圖像——利用全球3D影像巨頭In-Three公司為此製作的專用軟件逐幀繪製出每幅畫面的輪廓線,並且建立三維映射圖,確定深度。據國內新聞報道,影片總製作高成本達1800萬美元,追平甚至可能超過了直接以3D技術拍攝電影的成本。影片投入了巨大的時間、人力、資金成本。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 2012年4月上映的3D轉製版《泰坦尼克號》

影片票房

根據中國票房網站的數據顯示,《泰坦尼克號》3D版在國內上映僅2周就突破了7億人民幣的票房,並且最終以9.46億人民幣的票房收尾。在北美市場,累計票房也接近六千萬美元。觀眾對於3D轉製版《泰坦尼克號》的追捧,不僅是出於對電影的情感和品牌認可,也是對新技術的一種探索和支持。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中國票房網3D轉製版《泰坦尼克號》內地總票房統計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中國票房網3D轉製版《泰坦尼克號》北美票房統計

影片評價

由於2012年3D轉製版《泰坦尼克號》在豆瓣、IMDb及貓眼上均與原1997年2D版電影未分開評價板塊,因此無法準確地得知觀眾是否對3D製作效果感到滿意,轉制3D能否對增強觀眾觀影體驗、優化電影情節效果等產生正向影響。但是通過卡梅隆電影製作紀錄片——《詹姆斯·卡梅隆:再見泰坦尼克》,我們可以從中對大眾的態度略知一二。

觀眾評價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豆瓣對《詹姆斯·卡梅隆:再見泰坦尼克》的評分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IMDb上《詹姆斯•卡梅隆:再見泰坦尼克》的評分

無論是國內的豆瓣網還是IMDb的評分頁面上,《詹姆斯·卡梅隆:再見泰坦尼克》都獲得了8以上的高位評分。觀眾的短評多傾向於對卡梅隆“創新電影技術、追求極致質量”精神的讚揚,並且對於影片的技術成果表示驚喜和滿意,但紀錄片本身的內容則相對沉悶無趣。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豆瓣上《詹姆斯•卡梅隆:再見泰坦尼克》的熱門評價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IMDb上《詹姆斯•卡梅隆:再見泰坦尼克》的熱門評價

業內人士評價

部分影像教育及動畫製作相關人士表示,3D《泰坦尼克號》實現了技術、情感、市場的三重突破。該片從高清數字化,到建立3D立體模型,再到渲染輸出深度信息圖,都採用了“用指甲修剪草坪”式的逐幀製作。卡梅隆“希望通過這部影片的3D轉換樹立後期轉制行業標準,讓特效轉制效果儘可能逼近真正的3D”的願望得以實現。

3D《泰坦尼克號》不僅用巨輪重新喚醒了年輕一代對愛情的夢想,也通過討論現實生死,反思生命的價值。同時藉助《阿凡達》的餘溫,該片成功翻新了經典愛情市場,趕上了3D立體電影的時尚消費潮流,取得了票房市場的巨大成功。

與《泰坦尼克號》的良好反響不同,《諜影重重5》則不盡人意。《諜影重重5》是由美國環球影業出品的動作片,故事背景設定在後斯諾登時代,講述了傑森·伯恩在尋找著關於自己身世的時候發現驚天的陰謀,再次現身展開鬥爭的故事。

該片於2016年7月29日在美國上映,2016年8月23日以2D、3D、IMAX3D格式在中國上映。這是一部大製作的電影,前期製作整部電影耗費1.2億美元,僅主演馬特達蒙的片酬就達到了2700萬美元,其他資金大都花費在場景的佈置和場面特效上。但是這部純2D電影來到中國,卻搖身一變成了一部3D電影,相比於大資金投入的3D拍攝,後期轉製成3D則只需要花費幾千萬人民幣就能做到,這裡的3D特效,不再服務於劇情,而是淪為票房增長的助推器,成了刷票房的機器。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2016年8月上映的2D、3D、IMAX《諜影重重5》

《諜影重重5》在中國大陸票房達到了4.47億人民幣,雖然說數字很可觀,但是這裡面大部分包含著所謂的中國“特製3D”和3D IMAX。雖然同期上映還提供2D版本,但在絕大多數院線中,很少能找到2D場次,所以很多觀眾只能被迫觀看3D版本。《諜影重重5》在北美最終以1.6億美元收場,由於在北美是2D版本,所以也是比較正常的數據。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中國票房網《諜影重重5》內地總票房統計

《諜影重重5》在豆瓣上的評分為7.3,在IMDB上的評分為6.6,與該系列之前幾部影片相比,評分有了較大程度下滑。而且在觀眾評價上,國內觀眾對於電影的3D版有很大的不滿。很多觀眾對在國內很難找到2D場次表示不理解,表示在一些畫面上強行使用3D會導致劇情的混亂,而且亮度的降低也導致整部影片更多帶來了昏沉感,對影片效果大打折扣。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豆瓣上《諜影重重5》的評分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IMDb上《諜影重重5》的評分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展示(三)

▲豆瓣上對《諜影重重5》3D轉制的評價

《諜影重重5》的這種轉制3D的做法,無疑讓很多影迷有點難以接受,這也很有可能會影響到該系列後續作品的票房。

(未完待續。在下一篇文章中,將刊出“3D電影存在的問題及反思”及“3D電影的發展策略”兩部分。)

【該論文研究小組成員均來自於浙江大學,包括胡拿雲(新聞與傳播,研一)、萬徵(廣告,大二)、陳陽(廣告學,大學)、徐琳(漢語國際教育,大三)】

①DaveKehr,“3-D or not3-D: from Bwana Devil to Avatar: How Far Has theTechnology Come and How Much Further Must It Go? ”,Film Comment, 2010.

②楊尚鴻:《3D電影:技術與藝術的悖論》,載《當代電影》2013第10期:第169頁.

③付茜茜:《從2D到3D——電影觀眾觀影情況調查報告》,載《當代電影》2015年第5期,第34-35頁

參考文獻:

[1]3-D or not 3-D: fromBwana Devil to Avatar: How Far Has the Technology Come and How Much FurtherMust It Go?[J]. Film Comment, 2010(02).

[2]馬克·卡曾斯著,楊松鋒譯.《電影的故事》[M].新星出版社,2006:219-220.

[3]付茜茜.從2D到3D——電影觀眾觀影情況調查報告[J].當代電影,2015(05):30-39.

[4]楊尚鴻.3D電影:技術與藝術的悖論[J].當代電影,2013(10):169-172.

[5]劉偉, 吳毅紅, 胡佔義. 電影2D/3D轉換技術概述[J].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 2012, 24(1):14-28.

[6]張嘯, 劉躍軍. 《泰坦尼克號》3D轉制的核心技術與是非探討[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12(3):64-70.

[7]果殼,《泰坦尼克號是怎麼從2D變成3D的》,https://www.guokr.com/article/145897/,2012-04-12 16:04

[8]楊尚鴻. 3D電影:技術與藝術的悖論[J]. 當代電影, 2013(10):169-172.

[9]蘇月奐. 3D電影國內研究綜述[J].四川戲劇, 2016(12):15-22.

[10]白昱, 趙福政. 3D電影美學特徵探析[J].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4(2):24-27.

[11]葉山嶺. 3D電影中技術與人文的契合與分野——從電影《阿凡達》所包含的技術異化悖論談起[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10(3):62-65.

[12]何曉, 李維. 從《大鬧天宮3D》談中國3D電影發展中的問題[J].藝術科技, 2014(4):134-134.

[13]袁海濤, 黃琳. 電影藝術媒介的演變:3D電影的任務、範式及反思[J]. 電影評介, 2014(2).

[14]胡奕顥. 反思國產3D電影發展瓶頸[J]. 藝海, 2015(6):73-75.

[15]蘇月奐. 論3D電影的高碳病象與低碳路徑[J].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15(3):9-15.

[16]胡奕顥. 我國3D電影市場現存問題及其根源[J]. 中國電影市場, 2015(5):30-33.

[17]洪 豔,陳佩怡.3D電影的現狀與問題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3-99.

[18]司崢鳴. 中國3D電影產業的發展現狀與策略分析[J]. 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 20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