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軍隊十不存一

1940年,日本加緊了對東南亞侵略的步伐。9月,日軍侵入越南,切斷了中越通道,不僅嚴重威脅我國國際交通要道滇緬路的安全,並且把侵略矛頭直指緬甸、馬來亞、新加坡等英國殖民地。英國在日本咄咄逼人的進攻面前,改變了長久以來對日本採取的妥協態度,於10月重新開放了封鎖已久的滇緬路,並醞釀與我國建立軍事同盟。為了保持我國唯一的國際通道滇緬路的暢通,中國政府也迫切希望加強與英國的軍事合作。1941年2月,英國方面邀請了“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赴三國作了為期3個月的考察。考察結束,中國方面提出中國軍隊及早入緬佈防的意見,但遭到英國拒絕。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軍隊十不存一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23日,由蔣介石主持的東亞聯合軍事會議在重慶舉行。英國代表魏菲爾在會上要求中國派軍隊入緬協助英軍保衛緬甸,蔣介石表示同意。26日,中、英在重慶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建立了軍事同盟。1942年1月1日,中、美、蘇、英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宣言,宣佈共同對軸心國作戰。1月2日,蔣介石就任盟國中國戰區(包括中、越、泰)最高統帥,3月8日,史迪威被任命為中國戰區參謀長,中國遂與盟國共同對日作戰。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軍隊十不存一

1941年底,日軍開始向緬甸進攻。12月23日,54架日本轟炸機第一次空襲仰光,滇緬公路(昆明—仰光)戰雲密佈。中國政府向英政府提議,迅速派中國軍隊入緬協防英軍。英國政府先表同意,後又出爾反爾,請中國軍隊暫勿入緬,延誤了入緬作戰時機。直到1942年1月20日,日軍已從泰國向緬甸發動攻勢,英國為了利用中國軍隊阻滯日軍,掩護在緬英軍向印度撤退,才同意中國軍隊開進緬甸。從1月下旬至2月初,中國第6軍陸續進入緬境。2月16日,仰光告急,英國再次要求中國軍隊迅速入緬。重慶軍事委員會決定,以衛立煌(衛一直未上任,由杜聿明代理)、杜聿明分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正、副司令長官,率第5軍(軍長杜聿明兼)、第6軍(軍長甘麗初)、第66軍(軍長張軫),統歸史迪威指揮,迅速從雲南邊境入緬。中、英雙方商定,以仰光、曼德勒鐵路以東至泰越邊境地區為中國遠征軍防區,至此,第一次緬甸戰役(也稱滇緬路作戰)開始。

國民黨總計出兵10萬,都是精銳,撤退到印度和雲南的5萬人不到,5萬多兵力損失絕大多數是在野人山區。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緬甸戰役有如此重大的損失?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軍隊十不存一

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雖是同盟,但想法各異,一時難以融合。英軍在戰略上將中國軍隊作為掩護自己撤退到印度的工具,英軍不斷後撤,導致中國軍隊與英軍的戰略協同全都化為流水。

中國與英國簽訂共同防禦滇緬路,但在如何協調好雙方的統一指揮的問題上,一直是一個沒能從根本上解決的問題。

(二)中國遠征軍指揮官上的問題一九四二年三月二日,蔣介石在臘戍會見戴安瀾前,戴與林蔚在一起交談,在談及部隊行動時,戴安瀾認為,這次部隊出國作戰,必須計出萬全,不可草率從事,林蔚對此表示有同樣的想法,但是這些均未為最高層所重視。

(三),日軍處於進攻的鋒芒畢露的時期,作戰意志旺盛,中國軍隊雖然派出的都是精銳,但是戰鬥力和武器裝備總體上與日軍差距比較大,加上英軍不斷後撤,牽動整個戰局,最終導致國軍失敗。

(四),撤退規劃存在巨大問題。除了不聽命令撤向印度的新38師,以及後來徵求命令撤向印度的新22師以外,絕大多數中國軍隊是從野人山區撤退回來的,野人山區茫茫原野,瘴氣瀰漫,幾乎沒有補給,猛獸橫行。這條撤退線路對中國軍隊的損失負主要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