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增加做人的厚度

人的目力不及,聽力不深,舌頭不長,但人的慾望無限。讓我們感謝書,感謝書延長了人的感官,滿足了人的需求。書使時間與空間變成一些小小的平面。在書中,我們可以浪跡萬水千山,遍遊天下名勝,而無車馬之累、勞頓之苦;在書中,我們可以精騖八極、心遊萬仞,覽古今於須臾、觀萬物於片紙;在書中,我們也可以緬懷過去、思索現在、探索未來。正如有人所說:““不讀書的人,天和地是狹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一輩子,讀書的人,天和地是廣闊的,他能活上三輩子:過去、現在和未來。”

讀書,增加做人的厚度

聯繫書的歷史,其厚重如天地之大。秦歷七世,終得“併吞八荒、致萬乘之勢”。而到始皇,廣收天下《詩》、《書》、百家語付之一炬,自毀了根基,所以僅歷二世而亡;無獨有偶,公元1744年,乾隆下達了焚書令,表示要將有違礙字句的圖書“及此一番查辦,盡行銷燬。”此後清帝國由榮而枯,終至滅亡;與之相反,唐自高祖聚書,經太宗、高宗,至玄宗開元時期達於極盛,而唐王朝也由“貞觀之治”而到“開元盛世”,實現了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大繁榮。由此,明朝學者胡應麟說:“圖籍廢興,大概關係國家運氣,豈小小哉!”

回頭看書的本身,它記載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述了古今中外積累的知識及經驗。書籍給我們描繪了自然界的奇觀異景、千姿百態;書籍為我們載述了高潮迭起的人類發展史,書籍讓我們瞭解社會、瞭解自己;書籍能深入我們的心靈,教我們控制自己的心情,指引我們跨越不幸、度過難關,使我們擺脫悲哀和痛苦的羈絆,教我們“得不高歌失不憂”;書籍可以使我們遠離孤獨,使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為令人愉快的時日;書籍還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心中,使我們有所信仰、有所追求,更將一些崇高歡樂的思想深入我們的腦海,從而使我們入神忘情、靈魂昇華……。

科學、藝術、文學、哲學……總之,“人類思想所發掘的一切,人類勞動所創造的一切——千百代人用苦難的代價換來的一切經驗,所有這一切,都在書籍的世界裡等待我們。”

讀書的作用顯而易見,文學家賈平凹對此深有體會,他的一番表白或可道出其中奧妙:“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繁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於是,“我喜歡讀書”成了眾多先哲今賢的共同心聲。他們藉助書,使自己的思想與先人溝通,成就自己,從生命深處增加了它的厚度;他們又通過書,使自己的思想融入後人的思想,成就別人,從更深遠的意義上延長生命,從而增加做人的厚度。

記得格雷夫人這樣評價讀書:“他們在花園裡得到的全部快樂,遠遠不及我在柏拉圖的書中得到的多。”(蘇格拉底的言行全部記載於他的學生柏拉圖的書中)。的的確確,書就是一種奇幻的東西,它滿足了我們的需求,給了我們慾望無限。讓我們從書的厚度裡不斷汲取營養,以使自己活得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

所以,我們應該感謝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