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重於泰山的死,也不要苟且的活

寧願重於泰山的死,也不要苟且的活

時常看一看《浴血廣昌》這樣的電影是非常好的,可以讓我們時刻銘記平凡生活有多來之不易,它的社會意義要遠遠超過電影本身。

電影裡的槍戰足以載入影史,戰爭的慘烈程度讓人咋舌。開場的鏡頭就是紅軍為了抵抗敵軍的坦克像肉盾一樣一波一波往前送命,有紅軍被炸斷了腿,想死,卻半死不活,只能忍耐著。有紅軍索性破罐子破摔,衝向坦克,坦克碾過,他就這麼變成了一灘濺起的血水。即使“生命在戰爭面前太微不足道了”這句話很過時,但我還是要講,因為這種場面實在太讓人難過了。

看完電影我好幾個小時都緩不過勁來,腦子裡紛紛揚揚的都是那個年代戰火紛飛的震撼和毫無功利的溫情。就拿一個場景來說,賴三伢沒條件讀書,在看到何護士寫日記的時候表達了自己的羨慕,但他並沒有很說教的表達有文化真好,而是很真誠的唸叨了一句“有文化真好,還能給家裡寫信”,就是這後半句觸動到了我。

寧願重於泰山的死,也不要苟且的活

在那個年代,通訊沒有手機,從身體裡拆子彈沒有藥,沒有人能拍著胸脯保證能活到明天,生死不過一瞬的事,每個人心裡最掛念的就是家,而就是寫信跟家裡報個平安都是奢侈的事情。

看《浴血廣昌》讓我有種看《集結號》的觸動。紅軍的英勇和不屈不撓是令人欽佩的,當他們成了活靶子,接到的命令仍然只有四個字——絕不後退,於是他們便以生命為代價誓死捍守。每一場戰爭都是用屍體堆砌起來的,我總覺得在死亡面前,社會會失去一切秩序和道德準則,紅軍卻秩序井然,服從命令。

戰爭只能給人們帶來傷痛,大多數紅軍最後都只能成為死亡人數里的分母,沒有任何榮譽可言,但就是這樣他們還在衝鋒陷陣。我想起了身邊一個軍人朋友,他曾跟我講,他也怕死,怕疼,但命令一下,他心裡就只剩下了執行。沒有這些軍人怎麼會有我們坦然的享樂?當然,面對惡人,我們不能無端地報以善良。正像何醫生在送五伢子去總醫院的過程中救下了一位國民黨軍官,國民黨軍官卻反手開槍殺了何醫生。

寧願重於泰山的死,也不要苟且的活

紅軍是深受農民擁護的,這點從村民願意把修先人祠堂的木石主動送給紅軍修築工事,也願意讓家裡幾個孩子全都投身革命就能看出來。在大是大非面前,村民心裡就跟塊明鏡似的,知道紅軍在對他們好,也知道該對紅軍好。比如賴婆婆,五個孫子全送去當了紅軍,你說她不心疼嗎?當然心疼。

聽說大孫子犧牲了的時候,賴婆婆極力表現得自然,半天也說不出一個字。等到賴婆婆開口了,她也只是說“我知道紅軍都是為了我們窮人,既然當了紅軍,命就是老天給的,生死就隨天吧”,然後她偷偷哭了。喪孫確實難過,但要保持坦蕩,畢竟村民們的命都算是紅軍給的。所以紅軍也好,村民也好,他們都給我很“乾淨”的感覺。雖然時常洗不了澡,滿臉是泥,但內心的坦然、無私讓他們顯得純潔、偉大。

我覺得要反覆觀看才能體會那些稍縱即逝但深刻的細節,也只有反覆觀看才能感受到如今安穩的來之不易。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一書中曾引用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不要再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了,用力去生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