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崔馮交惡」到「黃曉明參股」折射出年輕人什麼樣的心理信號

我是一個無意關心八卦,靜心寫作的人,但是近段時間發生在娛樂圈子的事件,在如今獲取信息如此便捷的時代,不知道反而是件奇怪的事。

從崔永遠與馮小剛的交惡,還是“範爺”從公眾視線的消失,以及小鮮肉天價片酬、黃曉明參股事件等等。我個人的感覺是整個娛樂圈變得特別的浮躁,名利之心過重。當然,所有這些事件,我不是局中人,只是做為一個看客在冷眼思考,其中曲直是非,沒有定論,我也不想枉加評論。

從“崔馮交惡”到“黃曉明參股”折射出年輕人什麼樣的心理信號

從“崔馮交惡”到“黃曉明參股”折射出年輕人什麼樣的心理信號

其實不僅僅是娛樂圈這個名利場,綜觀當下的所有人,都有些過於浮躁,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名利之心太重引起的。浮躁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本末倒置,一心追求名利,而忘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忘了我們的初衷,甚至也忘了我們因為什麼而前行。這種浮躁的心理表現在工作和生活中各個方面,如果不徹底根除,將會阻礙我們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

從“崔馮交惡”到“黃曉明參股”折射出年輕人什麼樣的心理信號

從“崔馮交惡”到“黃曉明參股”折射出年輕人什麼樣的心理信號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那個哲學的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到哪裡去?

曾經有個90後的小鮮肉,情緒有些低落來找我。我看得出他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不滿意。

“你到底想做什麼呢?”我問。

“我說不太清楚!”小鮮肉猶豫不決地說,“我還從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我只知道我的目標不是現在這樣的。”

“對於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接著問,“你的愛好和特長又是什麼呢?”

“我也不知道,”小鮮肉回答說,“這些我也沒有仔細考慮過。”

“如果可以讓你選擇,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我對這個話題窮追不捨。

從“崔馮交惡”到“黃曉明參股”折射出年輕人什麼樣的心理信號

“我真的說不清楚,”他困惑地說,“我也不知道我究竟喜歡做什麼,我還沒認真考慮過呢,我想我的確應該好好考慮考慮了。”

我嚴肅地說:“你想改善自己的生活處境,但是,你不知道應該怎麼做。你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也不知道你到底能做什麼。如果你真的想做成點什麼的話,那麼,現在你必須瞭解自己。”

然後我教給他了解自己的技巧,幫助他制定了發展方案。現在,他已經找到了如意的工作,滿懷信心地踏上了人生征途。他已經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知道應該怎麼做。他期待著收穫,他也一定能獲得成功——因為他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努力。

不要否認,現實中太多人是否像這位小鮮肉一樣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是誰,也忘了初衷和前進的方向?我們人生能否走得更遠和幸福就取決於能不能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由於不認識自己而導致人生悲劇的大有人在。所以現在我們就該好好認識我們自己了。

從“崔馮交惡”到“黃曉明參股”折射出年輕人什麼樣的心理信號

一個人最需要思考的,不是自己應該得到什麼,而是自己是什麼。我們一定要認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才,該從事什麼職業,適合做什麼工作。

西方有句諺語說得好:“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整個世界將為之讓路。”瞭解自己到底能幹什麼,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和有什麼,對每個想有所成就的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沒把自己放對地方,就會像毛驢拉磨一樣,雖然週而復始,卻只是在原地打轉,一生也就此碌碌無為。

很多人之所以無法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最擅長的是什麼。例如,善於與人相處的人並沒認識到這是他們的獨特之處;口才出眾的人也不知道這是自己的資本。有些時候,正是因為我們會不假考慮地運用特長,反而更容易忽視它們,不知道它們對自己有多重要。央視紅人李詠,談到自己的從業經歷時,坦言自己最開始到北京廣播學院學習的願望是做編導或記者,但陰差陽錯,他當上了主持人,並且一路發展,之前連他自己都一直沒發現,自己竟是做優秀主持人的料子。

有些人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為世人矚目,就是因為他發揮了自己的特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如果我們不瞭解這一點,沒有把自己的所長利用起來,我們所從事的行業需要的素質和才能正是我們所缺乏的,那麼,我們將會自我埋沒。反之,如果能找到自己的長處,就會挖掘出無限的潛能,輕鬆摘得勝利果實。

主持《正大綜藝》大獲成功後,楊瀾卻毅然出國留學。兩年後她拿了學位選擇了回國。她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角色,但卻從沒有偏離做媒體這個大方向,她清楚地知道,這是自己的優勢,她的目標就是不斷向這個方向上的更高層次邁進。楊瀾的每一次選擇都包含著她對自己的清醒認識和把握。“一個人要想成功的話,先要弄清楚自己到底要幹什麼。”這句話體現出一種智慧,也決定了楊瀾的成功。

正確審視自我,為自己正確定位,就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成功和歡樂。

自知之明,是人們對自我認識的正確態度,是成功者的重要經驗之一。自知能使人冷靜地自我評價,能夠促使人有效地進行自我設計和自我訓練。我們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把握好人生航向,充分發揮潛能。

然而,一個人要想認識自己,又談何容易?假如我們搞不清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人,那麼,不妨停下來反思一下,藉此機會好好地剖析瞭解自己。

我們可以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特長、性格、興趣、學識、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以及社會中的自我等等。這或許需要花費一些時間,然後我們就可以初步瞭解自己。

從“崔馮交惡”到“黃曉明參股”折射出年輕人什麼樣的心理信號

我們可以列舉出我們目前所擁有的優勢及各種資源;列舉出我們目前的劣勢,以及待改進之處;列舉出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以及我們覺得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然後從中客觀地認識自己。

對自己的認識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需要循序漸進,不僅需要建立在反饋基礎上的自我調節,也需要藉助別人對自己的中肯意見,尋找機會多聽聽別人對自己怎麼看。然後把它記在紙上,誠實地面對自己,解析自己。

毫無疑問,研究自己是為了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與自己的才能相對應的目標,憑著自己素質上的信號找到目標後,才能術有專攻,攻出成果,不斷做強自己。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前進方向,是很難到達任何地方的;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別說我們沒有機會。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贏得機遇的前提。經常把“自己”放在嘴裡嚼一嚼,並不比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多費力氣。認識我們自己,而後才能發展我們自己,這樣我們就不會哀嘆:世界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