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布朗山,地處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境內,與緬甸接壤。布朗山鄉的52個自然村,有30多個是布朗族聚居村寨。攝影師羅懷學自1988年始,持續8年進入布朗山拍攝。絕大部分是黑白膠捲拍攝,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

都給我們一種意料之外的心靈震撼和歷史厚重感。

照片裡曾經的布朗山,時間上並不遙遠 ,但我們看到的卻是恍如隔世的另外一個世界:竹草排蓋的幹欄式竹樓,沿襲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人們以種植旱谷、採集野菜和漁獵為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近乎原始部落式的生活。在傳統與現代、自然與文明的二元結構中,羅懷學的布朗山影像,顯然屬於前者,傾向於呈現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今天,藉由羅懷學的作品,今日君想邀你一起來看看布朗山的往日生活。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布朗山

旱谷,是布朗族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種旱谷就成了布朗族一年四季的重要農事:“冬燒一片荒,春種一籮籽,夏薅幾道草,秋收一筐糧。”燒一片荒,一般耕種一年便拋荒輪歇,第二年再燒一片,週而復始,循環輪迴。輪歇期長短,要根據各寨荒地的多少而定,每個寨子一般有五到八塊荒地,幾年一輪,荒山又休養成了茂密的森林。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砍荒、燒荒

每年一、二月(傣歷三、四月),是布朗族砍地、燒荒的季節。寨老請“布佔”(活在人神之間的長者)卜米卦選地,數日後,擇一良辰吉日,相邀上山砍荒,等砍倒的樹木暴曬一兩月,放火燒荒,燒出的草木灰,是莊稼生長的肥料。燒好荒,寨老用抓鬮的方式,將荒地分到各家各戶,人多多分,人少少分;瘦地多分,肥地少分。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雨季來臨前,寨老將燒出的火燒地分給村民。各家各戶將地裡沒燒完的樹枝、藤蔓撈攏再燒,整地(撿地)備耕

四月,撿地(整地)。撿地時,家家都要在自家地裡隨手撿些燒過的樹木搭個地棚,用於薅草、打穀期間遮風避雨。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在撿地備耕的同時,村民都會在自家的火燒地裡順便搭個地棚,因為,在旱谷成熟期,男人晚上都要守在地棚裡,看護莊稼不被野豬、老熊糟蹋

五月,雨季來臨,是旱谷下種的好時節。幾家相約,換工輪種。播種時,男人女人各站一排,男人在前,用削尖的木棍戳窩,女人在後,向窩裡撒籽,男女配對,從山腳退著往山頂播種。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點種旱谷的工具,是隨手撿一根燒荒時留下的樹枝,或在林子裡砍根木棍削尖,在火上蘸一下火,就成了種莊稼的天然工具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點播時,男人手握一根七八尺長的木棍戳窩,女人向窩裡丟谷種,男女配合完成,從坡腳倒退著向坡頭播種

種植面積以“挑”計算,一挑谷種,約五十斤,要五對男女一天才能種完,一般家庭種三到五挑,若遇風調雨順,種一挑,能打十二三挑,夠一家人一年的口糧。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正式點種旱谷前,要在地裡做法事——種“谷魂”,請來掌管雷、電、雨、水等各路鬼神,祈求風調雨順,保佑種下的莊稼不被鳥食獸吃

六月,旱谷出苗。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火燒地裡的午飯簡單,但實在、管用,大多是竹筍煮肥肉,經飽、耐餓。飯是村民各自在家裡用芭蕉葉包好帶來的。播種的季節,也是村民打牙祭的日子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盛夏種旱谷,酷暑難耐,勞動間隙,主人家都會送上自家炒制的老樹普洱茶葉泡的茶水給村民解渴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大人種穀子,孩子就在火燒地裡玩耍,等到吃中午飯前才去找回來,從箐溝裡拎來泉水,從頭到腳沖洗乾淨

七、八、九月,穀子成熟期。一般要拔(薅)三至五道草。白天拔草,夜裡,男人要睡在地棚裡看護莊稼。

十月,山野泛黃,是布朗族收割、打穀的季節。以換工的形式輪流收割。把割倒的穀子擺在地裡,曬上兩三天,堆成谷垛,從家裡扛去篾笆,鋪在谷垛旁,把穀穗抱到篾笆上,用棍打、棒敲、腳搓。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收莊稼,是頭衝下從山頂往山腳下收割,為的是不讓身體碰掉穀粒,儘量做到顆粒歸倉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村民在收割被野豬糟蹋過的旱谷,基本沒什麼收成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谷垛捂上一兩天,更容易脫粒,煮出的旱谷飯也更糯、更香

打完一垛後,用竹筍殼扇扇去秕穀、雜草,剩下黃澄澄的穀子。收工後,趁天不黑,把一袋袋穀子挑回家,曬上兩天,便可裝倉。一年最重要的農事結束。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打完一垛,撈去穀草,用腳翻划著穀子,手拿竹筍殼扇子,來回揮舞扇去秕穀和雜草,留下黃澄澄的穀子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打穀時,從家裡背來篾笆鋪在谷垛旁,把旱谷抱到篾笆上,用棍敲棒打,腳搓手揉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丨每天打完旱谷,趁天沒黑,把穀子一袋袋挑回家

羅懷學,1960年生,雲南昭通綏江縣人,現居昆明。其拍攝布朗族的作品獲獎無數。其中,《布朗族少女》獲2000年“第七屆亞洲風采”華人攝影比賽社會生活類二等獎,《布朗族的刀耕火種》獲2006年國際民俗“人類貢獻獎”生活習俗類二等獎,《布朗山往事》2016年參加首屆“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展最終入圍20組作品展並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黑白影像是一種“單色”攝影表達形式,看上去簡單,卻有著非常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在羅懷學的影像中,黑與白的影像凝練、集中,有一種厚重的美感。

西雙版納布朗山,遠離現代且正在消失的一面(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