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征遷先立「規矩」,樣本意義何在?

蕭山徵遷先立“規矩”,樣本意義何在?

截至10月31日,新街街道江南、盈中兩個徵遷區塊完成300餘戶農戶的評估簽約。

300餘戶,與周邊寧圍、北乾等兄弟街道的徵遷體量無法比,但對蕭山中心城區的“新成員”新街來說,這一次“試水”成功了。

新街距離上一次徵遷,已有七年之久。很多拆遷經驗豐富的老幹部相繼退休,年輕幹部很多又沒有大徵遷的實戰經驗。面對這些棘手的“現實”,“七年之後第一次大徵遷區塊定在哪?徵遷人員怎麼配?徵遷政策怎麼出?”,是擺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面前的一道道未解的難題。

可以說,剛剛過去的一個月,對新街街道黨工委書記湯衛來說,他的內心是忐忑的。他和他的街道機關幹部團隊,每天堅守在徵遷指揮部,不斷研判、不斷分析、不斷解釋政策、不斷答疑,一個個“不斷”背後,是對這次“試水”的重視,更是對“陽光徵遷”政策推行的擔憂。

但現在,湯衛的擔憂終於可以放下了。繼今年首次徵遷簽約成功後,街道又將開闢新的戰場,於年內啟動第二輪徵遷,涉及江南村機場城市大道南北兩側和新盛村沿地鐵7號線區塊,預計涉及800餘戶農戶。

“第一輪徵遷中,我們立好了規矩,這是最大的成功。”湯衛說,以往徵遷,一些農戶存在著這樣的想法——多熬幾天就能多賠一點,各種“討價還價”讓很多簽約集中在凌晨來完成,同時突擊裝修、違法搭建橫行。不過這一次,街道採取了“不加錢”的陽光徵遷政策,政策公開透明,所有獎勵、補償一次到位,這意味著,徵遷工作組以往有的“自由裁量度”被取消了。另外,街道也提出了無裝潢和無違建的保底獎勵。

不過這一輪徵遷中,也有工作組反映,有個別釘子戶,能不能再給些“政策”。“但黨工委、辦事處決定,不講究一時的速度,不能為了一兩戶而破壞立下的規矩。”湯衛說。

這一次“試水”成功,不僅煉好了“新街鐵軍”,更為未來三年涉及7000餘戶的城中村改造樹立了一個樣本。

新街區域位置特殊,被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市北區塊、橋南區塊、臨空經濟示範區“包圍”著,將近1:3的外來人口比重在當地的村子裡衍生出各類社會、環境問題。當地一村幹部表示,“髒亂差”低頭可見,曾經多次的治理都是治標不治本,似曇花一現。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讓我們容不下汙濁之水,容不下隱患之火,容不下秩序之冰。

而城中村改造的推進,讓“水火冰”三重難題的破解有了切入點。

未來三年,藉著機場城市大道經濟帶建設的東風,新街將聚力打造都市商貿新區,沿著地鐵7號線,樓宇、商業綜合體、酒店、科創園等將勾畫出一個新穎的都市經濟輪廓。特別是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新街完善體制後,新街將成為開發區產城融合的重要承載地。目前,開發區與街道“產城融合”的規劃已在制定中,一個別樣精彩的城市新區將拔地而起。(杭州日報駐蕭山記者 方亮 通訊員 應長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