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當區新場鎮新場村發展樹莓產業助力扶貧攻堅

這幾天,烏當區新場鎮新場村村主任王華站在進村路口,看著一波一波前來遊玩的遊客,高興得合不攏嘴。

“村裡從來沒出現過這麼多遊客。”王華說,要是遊客量能持續穩定,村裡的樹莓產業肯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鄉村旅遊也會火起來。

8月初,烏當區新場鎮新場村首屆樹莓節開幕以來,每天有數百名遊客湧入新場村,體驗採摘樂趣,品嚐農家美味……樹莓採摘節的舉辦,讓這個靜寂的山村變得熱鬧起來。擠滿遊客的涼粉涼麵館、生意紅火的農家樂、人來人往的樹莓基地……越來越多的變化,開始在新場村出現,改變著村民的生活。

乌当区新场镇新场村发展树莓产业助力扶贫攻坚

“以前,新場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空殼村,村民靠種苞谷、水稻生活,村裡發展滯後,很難看到致富的希望。”王華說,變化,源自兩家企業的積極參與。

2012年,為改變沒有產業的狀況,新場村村支兩委決定選擇一項適合村裡發展的產業。經過多次外出考察和篩選,最終決定種植樹莓。“相比季節性較強的櫻桃、楊梅、桃、李、梨等水果而言,樹莓有長達4個月的採摘期,對鄉村旅遊的拉動非常明顯。而且,樹莓的附屬加工產品比較多,可以生產樹莓酒、樹莓幹、樹莓汁等。”王華說。

選準了產業,新場村開始試種。但由於樹莓種植的技術要求高,村裡又缺乏技術人才,試種的20畝樹莓難見成效。

2015年,事情迎來轉機

當年,一直參與新場村樹莓試種的陳剛,在經過數年的種植技術鑽研後,成立貴州長康農業生態科技公司,淘汰先後引進的日本、俄羅斯樹莓品種,擴大美國紅樹莓的種植面積,開始規模化種植。

同年,貴州科學院樹莓科研專家張群英來到新場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瞭解到樹莓發展面臨的問題後,張群英與其樹莓科研團隊牽頭成立貴州貴山紅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樹莓產業。

“樹莓營養價值極高,被譽為水果中的‘紅寶石’,畝產值可達3萬元。但是,樹莓種植的技術要求比較高,要實現快速發展,必須先過技術這一關。”陳剛說。

乌当区新场镇新场村发展树莓产业助力扶贫攻坚

在兩家企業的帶動下,在科研團隊的技術支撐下,新場村的樹莓產業開始走上正軌。

目前

貴州長康農業生態科技公司已完成500餘畝紅樹莓種植,完成樹莓酒加工工藝方法的研究和生產線建設,建成1500平方米紅樹莓酒窖藏車間、500平方米紅樹莓酒灌裝車間;

貴州貴山紅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新場村建成科研示範基地70餘畝,研發的果醬、果酒等產品已經上市。

乌当区新场镇新场村发展树莓产业助力扶贫攻坚

有了企業帶動,新場村的樹莓產業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越來越多村民參與進來,成為受益者。

村民花良芬是樹莓基地的“老員工”。這些天,她每天起早貪黑,忙著在基地採摘樹莓。時至今日,花良芬依舊有些難以相信,自家曾經的苞谷地變成樹莓基地,自己變成“上班族”。

“以前,家裡都是種苞谷,每畝地一年就收入幾百塊。”花良芬說,現在,把土地流轉給企業種樹莓,僅流轉費每畝每年就有600元,而且她還可以在企業打工,每天有80元收入,忙的時候每個月能掙兩千多元。

“我們每年光付給村民的勞務費就有數十萬元。尤其是樹莓採摘季節,村民採摘一斤樹莓就有2元收入,年輕人每天掙200多元不成問題。”陳剛說。

乌当区新场镇新场村发展树莓产业助力扶贫攻坚

在樹莓產業的帶動下,村裡的農家樂開始興起。目前,新場村有10餘戶村民家的農家樂已經開業或正在籌備開業。“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接待十餘桌,一天能收入幾千元,比以前在外打工強多了。”村民王原榮說。

“接下來,我們將依託兩家企業,繼續發展樹莓產業,並通過技術支持、負責收購等方式,帶領村民種植樹莓,力爭將樹莓種植面積增加到5000畝。在擴大樹莓種植規模的同時,我們將進一步推進樹莓產品深加工,打響樹莓品牌。同時,建設美麗鄉村,完善基礎設施,豐富休閒觀光采摘旅遊業態,帶動鄉村旅遊發展,讓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寬。”王華說。

乌当区新场镇新场村发展树莓产业助力扶贫攻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