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奎: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方得始終

张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方得始终

“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敢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如是說。村第一書記,就是新時代脫貧攻堅中的弄潮兒,而畢節市民政局減災中心張奎同志,就是這弄潮兒中的一個。

2016年3月,張奎被組織選派到黔西縣觀音洞鎮,先後在石林村、新合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幫扶工作。作為駐村幹部,其始終牢記駐村使命,真蹲實駐,真幫實幹,用心用情用力幫扶,圍繞“精、準、實”下功夫,“六抓六強”彰顯脫貧成效,群眾認可度不斷提高。

张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方得始终

張奎在“全省民政系統脫貧攻堅先進事蹟”

報告會上作彙報

抓學習、強意識,促扶貧

在駐村以前,張奎同志主要從事過信訪、組織人事工作,對扶貧工作來說,可謂是“兩眼一摸黑”。開展扶貧工作前,他覺得一方面要學理論、懂政策。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作為村第一書記的首要職責,不懂政策怎麼宣傳?於是,他通過專題培訓、請教業務人員、自學等方式,認真學習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充分掌握中央、省、市、縣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的文件精神。另一方面要轉作風、強意識。轉化身份沉下去,轉變作風駐下去,認清駐村工作的重要性,他深信只有在思想上提高認識,才能更好地開展駐村工作。

抓宣傳、強教育,促扶貧

黨的好政策好聲音,需要大力的宣傳和落實,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他在駐村的兩年多里,通過召開黨員會、群眾會、小組會、院壩會宣講惠民政策100餘次,入戶宣講800餘次,提升群眾對政策的知曉率。

通過開展環境衛生評比活動6次,評選出40戶衛生之家,不定期到群眾家中檢查,改變了諸多不良習慣,大大改善了原來贓、亂、差的生活環境。同時加強群眾思想政治教育,組織觀看露天電影《李懶漢脫貧記》8場,和群眾交心談心,改變群眾安於現狀的意識,極力消除群眾爭當低保戶、爭當貧困戶“等靠要”思想,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激發內生動力,增強信心決心,引導困難群眾積極參與脫貧攻堅,靠自己的勤勞雙手脫貧致富。

抓黨建、強隊伍,促扶貧

新合村,總面積4.41平方公里,總人口414戶161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17戶510人,貧困發生率31.5%,屬深度貧困村。全村有黨員25人,老黨員、外出黨員比較多(60歲以上黨員15人、40歲以下黨員3人,外出黨員13人),近五年來未發展黨員,屬慵懶渙散黨支部,基層組織力量薄弱,公信度不高。

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去年以來,他帶領駐村工作隊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抓手,堅持“抓黨建、促扶貧、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堅持問題導向,對村支兩委班子進行作風整頓,嚴防優親厚友、吃拿卡要、虛報冒領、作風不實、幹事不牢等現象的發生。落實了“三會一課”制度,帶頭上黨課,累計集中學習30餘次,上黨課8次,開展小組討論6次,發展入黨積極分子5人。幫助理清了工作思路和發展規劃,強化了村民自治,引導群眾有序參與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鄉村旅遊等重大事項決定,強化公正意識,增加透明度,規範辦事程序,提升了辦事效率,群眾認可度逐步提高,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张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方得始终

張奎在新合村走訪調研

抓基建、強民生,促扶貧

基礎設施滯後、地理位置偏遠等是深度貧困地區的具體體現。新合村離鎮政府16公里,人均土地面積少,資源貧乏,居住分散。一年前,只有一條小毛路到村,電弱、水不通、網不達,可謂生存條件惡劣。一年來,他和他的駐村團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接力度,向上級部門爭取水電房路訊寨等十餘個項目。其中,村辦公樓建設已完工即將入住,村衛生室已開門就診,村幼兒園已開園辦公,小公園、文化廣場已完成建設,安全飲水項目戶戶通自來水,安全用電項目已增容增壓,100盞太陽能路燈已投入使用,移動網絡全村覆蓋,20.2公里組組通公路已全部完工,6戶危房改造已完工入住,易地扶貧搬遷兩批101戶488人已遷入新居,入戶路和院壩5250平方米已全部硬化,81戶舊房已全部整治。截止目前,多項工作成績顯著,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群眾出行方便,出門即可入學就醫辦事,群眾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抓產業、強增收,促扶貧

新合村地少人多,可用土地面積少,為解決群眾增收增產問題,駐村工作隊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募集幫扶和接受捐贈52萬元的集體經濟,成立新合村綠色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村+社+農戶”模式,走一條適合新合村的發展路子。

目前,已達到“12345”的產業結構現狀,初成規模。具體為:一個鄉村旅遊點,已爭取到廣州市花都區1000萬元幫扶資金,用於發展新合新慶鄉村旅遊,已進行整體規劃;戶均2箱蜂,合作社養殖200箱蜜蜂,以“721模式”利益聯結117戶貧困戶;戶均3頭蓄,主要為基礎黃母牛326頭,其中扶貧專項合同124頭,合作社種草養牛項目126頭,農戶自養76頭;戶均4畝菜,種植秋冬蔬菜480畝、冬春馬鈴薯500餘畝;戶均5畝果,經果林2252畝(其中核桃1500畝、瑪瑙紅櫻桃330畝、脆紅李402畝、柑橘20畝)。另外,還集中養雞3000羽,種植靛20畝、金蕎麥100畝。

抓資源、強服務,促扶貧

充分利用民政優勢資源,確保“兜底一批”,真正做到排民憂、解民難、真幫扶。兩年來,張奎同志主動作為,爭取單位幫扶資金50餘萬元,修建便民橋,維修村辦公樓,購買村級辦公設備電腦、打印機、桌椅等;為因病、因學等30餘戶困難家庭申請臨時救助、醫療救助共計15萬元;嚴格指導低保提標複核工作,嚴控人情保、關係保等現象發生;落實5名五保老人、12名困境兒童相關待遇;為4名重殘人員辦理“兩項”補貼;為4名貧困學生申請慈善助學金2萬元;組織原單位和村開展結對幫扶送溫暖活動8次,為100餘戶貧困戶、貧困黨員、留守兒童送去慰問金5萬餘元,大米、菜油和棉被棉衣等物資200餘件。

後記

深度貧困村作為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任務之重,責任之大,可想而知。作為民政駐村幹部,其始終不忘“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宗旨,立足服務群眾,在群眾的需求中尋求精準扶貧的方法,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苦幹實幹。在其盡心盡力為全村謀發展、為群眾謀利益的時候,他卻“捨棄”了他的家庭,大的孩子6歲還在老家讀幼兒園,由60多歲的父母走三公里的路接送,妻子在城裡上班,已經懷有9月身孕即將臨產,沒人照顧。他說:“我愧對家人,沒有盡到一個兒子、丈夫、父親的責任,但家人們都很理解我的工作,組織也信任我,派我去參與脫貧攻堅,縱使舍小家,也一定要顧大家,當聽著一聲聲‘張書記,快來我家坐哈嘛,謝謝你幫我家把路修好了,把房子整漂亮了’時,當看著一封封群眾寫來的感謝信時,我也釋然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方得始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