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打開武大郎棺材,發現百年騙局,至今大部分人仍蒙在鼓裡


一部《水滸傳》讓我們熟知了一百零八位好漢的熱血故事,也讓我們知道了裡面的一個重要角色,那就是賣炊餅的武大郎。從那以後,武大郎成了矮小、醜陋的形象代言人,他與潘金蓮、西門慶之間的“三角戀”故事,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閒談。小說裡的武大郎身材矮小,人送外號“三寸丁,谷樹皮”,他的弟弟武松卻生得高大威武,英俊無比,那麼作為兄弟的兩個人為何差別如此之大呢?

原來,歷史上真的有武大郎這個人物存在。考古學家發現武大郎的墳墓,並打開了他的棺材,向我們揭開了一個百年騙局。

武大郎,原名叫武植,明代人。武大郎是小說裡作者為他取的名字。歷史上的武植也並不是賣炊餅的,人家是當時的一位縣官,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武植並不像小說裡所描寫的那樣矮小丑陋。

相反,考古學家通過觀察他的屍骨發現,武植生前身材修長,身高至少有一米八。武植的妻子的確是名叫潘金蓮,不過她並不像小說裡寫的那樣不守婦道。作為武植的妻子,潘金蓮相夫教子,與武植恩愛有加。那麼,為什麼在後來的小說中,武植就演變成武大郎這樣一個形象呢?

相傳,武植曾經因為家裡貧困,受過好友的接濟,再後來,武植高中,當了縣令。這位好友也來到武植家中,希望能得到武植夫婦的厚待,但是武植夫婦的反應沒有這位好友期待中的那般滿意。好友一氣之下,便開始想辦法報復武植。好友想出了“武大郎、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故事,故意抹黑武植,一傳十,十傳百,謠言一發不可收拾。就這樣,武大郎的故事開始流傳下來,愈演愈烈,到最後,就有了被自己妻子下藥毒死的武大郎這一形象了。


考古學家這一研究發現為我們揭開了歷史的真相,但是至今仍有許多人只讀過小說,相信小說裡的那個武大郎形象才是真的,所以說還有許多人被矇在鼓裡。小說家們為了故事情節的需要,“文史不分家”,在最大還原歷史的基礎上,常常需要加重對人物形象的渲染,這就很有可能與原來的真實歷史存在出入,這也無可厚非。

作為讀者的我們,此時就需要多閱讀史書傳記,“讀史使人明鑑”,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這樣的話,心中既能保有評判是非對錯的標準,又能感受到小說的文學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