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改革潮頭 擘畫開放藍圖

40年前,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開創了北京對外工作的新紀元,開啟了北京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響世界的偉大征程。伴隨改革開放進程,北京的建設和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北京作為國際交往中心的發展願景和功能定位由遠及近、逐漸清晰。40年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北京牢固樹立政治意識、首都意識,把握首都稟賦、發揮首都優勢、擔當光榮使命,服務中央總體外交能力顯著提升,國際資源和重大活動加速集聚,全方位對外交往格局深入拓展,國際化綜合服務環境不斷優化,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斷向前邁進。

勇立改革潮頭 擘畫開放藍圖

發揮優勢,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塑造力和影響力

全力服務保障重大國事活動。北京作為首都,接待黨賓國賓是應盡職責。整個20世紀70年代,北京共接待黨賓國賓179批。隨著我國大國外交的發展,北京在外事接待方面的作用更加凸顯。“十二五”以來,年均接待量都在200批以上。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歷史節點,北京服務保障了多場重大國事活動。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成功舉辦,為中國和北京打開國際局面、改善周邊環境提供了契機,展示了北京風貌、發展成就和中國風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階段性勝利的重要體現,標誌著北京國際交往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在重大國事活動中不斷嶄露頭角,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先後服務保障了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活動,在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主動融入國家重大外交戰略。北京參與國家總體外交戰略的方式,經歷了由零星、分散到有計劃、成體系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初期,主要開展醫療、工程等方面的對外援助。如發揮醫療資源優勢,向幾內亞、布基納法索、利比亞三國派出醫療隊。北京企業積極參與中國政府對外援助項目。40年來,僅北京建工集團就承擔了摩洛哥拉巴特綜合體育設施、蒙古北京街道路改造等援外成套項目20餘個,遍佈亞非21個國家,帶動我國勞務輸出約1萬人次、機械設備材料出口約16億元人民幣,為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了有益探索。隨著“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和“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提出,北京越來越多借助高訪、友城等渠道,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服務國家總體外交。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北京以投資經貿合作為重點、以人文交流為紐帶、以平臺建設為支撐,通過建機制、搭平臺、抓項目等方式,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31個國家累計直接投資約22.4億美元,投資項目24個,涵蓋能源資源、農業和貿易等領域。

內外聯動,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不斷拓展

對外開放格局不斷拓展。40年來,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營造良好的開放發展環境,大力吸引國際活動、世界高端企業總部、國際組織、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端產業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不斷提升。從1979年日本東京成為北京第一個國際友好城市開始,北京實現與51個國家的56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依託友城平臺,加大對外經貿合作,深入推進教育、旅遊、體育、醫療等領域交流合作,支持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外交,對外開放交流局面日新月異。

國際機構和人才不斷聚集。在京使館數和使館區建設規模呈不斷增長態勢。1979年北京有駐華使館120家,佔地面積151公頃。到2017年年底,駐華使館增長至168家,佔地面積276公頃。積極引進政府主導的國際組織在京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加強與國際行業聯盟及科技、文化、金融、體育等專業性國際非政府組織對接,鼓勵引導其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或駐華代表機構。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共有7家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總部,25家國際組織分支機構,236家駐京境外新聞媒體。1995年在京常住外籍人員3.97萬人,2017年年底達13.8萬人。累計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5人,“千人計劃”人才1658人。

重大品牌性國際活動不斷豐富。成功舉辦“諾獎論壇”“可持續發展論壇”“財富論壇”、2015年北京國際田聯世界田徑錦標賽、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香山峰會等一批重大品牌活動。積極籌備2019年北京世園會、2019年男籃世界盃、2020年世界休閒大會等大型國際活動,發揮重大國際活動對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效應。成功打造京交會、科博會、文博會、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設計周等一批品牌性國際活動。吸引國際重大會展活動在京舉辦,培育和引進擅長國際活動組織策劃、熟悉國際規則和市場運作的高端複合型人才。

成功申辦和積極籌備2022年冬奧會。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獲得2022年冬季奧運會舉辦權,成為歷史上首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平昌冬奧會後,冬奧會進入北京時間。圍繞籌辦工作需求,加強對賽事組織、管理及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高標準推進國家速滑館、北京冬奧村等新場館建設和設施改造。堅持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統籌推進各項籌辦工作,為把2022年冬奧會辦成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奠定基礎。

對外經貿合作水平不斷提升。1979年至1995年,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11749家,實際利用外資80億美元。2017 年,全市累計外商投資企業31443家,當年實際利用外資243.3億美元。截至2017年年底,在京總部企業累計達4007家,其中外資總部562家,佔總量的14%;財富世界500強企業56家,佔總榜的11%;累計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68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強企業設立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7家,近7成國外500強企業在京投資或設立代表機構。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北京的對外經貿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北京企業依託基礎設施領域優勢,開展海外投資,促進技術、標準和資本聯合走出去,推動“北京品牌”“北京服務”“北京創造”走向全球。大力實施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僅2017年1月至11月,六大重點領域新設外商投資企業904家,實際利用外資178 億美元,佔全市的73.5%。

深入推進多領域交流合作。充分挖掘首都豐富的文化資源,利用外事渠道和平臺推動文化走出去,打造“歡樂春節”“北京之夜”“魅力北京圖片展”等品牌性文化交流活動。大力引進全球高端科技資源和人才,鼓勵知名大學、研究院所、企業在北京設立研發中心。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國際組織加強合作交流。在京留學生數量穩步增長,1982年在京留學生1281人,2017年超過12 萬人。中外合作辦學層次和水平大幅度提升,建立了輸送首都高校、職業學院優秀學生赴國外交流學習機制。積極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多語種服務體系,營造便利的國際化消費環境。1984年北京入境外籍人員35.5萬人次,2017年來京國際遊客392.6萬人次。

大力開展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引導群團組織、企業、海外僑團等多種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外交。1981年成立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1986年成立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打造了“中日小大使”“歡動北京”“水立方杯”海外華裔青少年中文歌曲大賽、“地球一小時”活動等品牌性公共外交活動。建立北京市協調管理社會組織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活動聯席會議機制,發揮民間組織、社團等在民間交往中的主體和引導作用,大力培育具有國際交往能力的社會組織,積極支持志願服務、慈善等領域公益性組織參與國際救援和支援項目。

精準發力,加強涉外服務管理,優化國際化服務環境

深化先行先試改革。大力推進北京創新發展20 項出入境政策實施,為外籍高層次人才辦理永久居留和外籍人員簽證辦理提供便利。在醫療、教育、社保等重點領域推動政策落地實施,明確在京合法就業和居住的外國人,均可按規定參加本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施“融智北京”外籍人士高端醫療險項目,為外籍高端人士在京就醫提供便利。

國際化服務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完成國家會議中心二期、懷柔雁棲湖國際會都、新機場等一批重大國際交往設施建設,具備了承辦一流國際活動的能力。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從1978年的103萬人次提升至2017年的9578萬人次,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二。

國際化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建設完善外籍人員管理與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實現對外籍人員出入境、居留、就業等方面的全程動態綜合管理與服務。制定首都國際人才社區建設指導意見,在望京、中關村大街、未來科學城和新首鋼地區試點建設首批國際人才社區。在京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達到19所,國際語言環境不斷改善,外籍人員的生活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領事保護工作取得務實成果。建立健全境外領事保護機制,切實加大對境外機構和人員的權益保護。在全國率先成立領事保護處和市級涉外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部。妥善處置利比亞撤僑、馬航MH370事件等200多起境外領事保護事件,有力維護了我市公民在海外的人身財產安全。創新運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搭建領事保護服務平臺,打造“領事保護進萬家”宣傳品牌,全方位提升領事保護服務能力。

積極服務企業和公民走出去。發放APEC商務旅行卡5000餘張,申辦數量、增長速度均居全國前列。簡化因私護照辦理流程,為市民因私出入境創造便利條件。1978年到1986年,北京每年因私出國不超過7000人次,2017年擁有出境經營許可權的旅行社組織公民出境遊511.5萬人次。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40年改革開放為對外工作提供了廣闊舞臺,孕育和催生了北京國際交往中心的宏偉藍圖。北京對外工作和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根植於改革開放,成就於改革開放,興於改革開放,強於改革開放,同時展示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使新時代改革開放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動實踐。

(作者:熊九玲,中共北京市委外事辦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